社会化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

2014-10-28 04:45王贝芬
天府新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养老机构老年人

王贝芬

一、引言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达到一个地区总人口的7%,就表明该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按此标准,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空巢化、高龄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2013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指出,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预计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年我国人口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龄人口。中国未来发展的人口基础将是人口老龄化,甚至是重度人口老龄化。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老龄化除了老化速度快、老龄人口规模大,还有“未富先老”的特征。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的占36% ,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的占28%(蔡崇达,2005),而我国2012年人均GDP也只达到了6100美元。中国老龄化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老年人“收入低,生活有困难”。由于“空巢化”现象突出,这个问题还表现出新的严峻态势,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根据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其比例占到10%-20%。贫困、身体衰弱加上缺少精神慰藉,导致一些老年人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老龄化对我国养老问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少子化的家庭现状使老年人可获得的家庭照料资源十分有限,政府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短期内没有能力完全消化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负担。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却面临着养老定义不明确、产业滞后、养老金不足、养老服务模式陈旧等诸多问题。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实现“老有所养”制度目标的关键。有关养老模式的研究对于我国养老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术界涉及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文章很多,但大部分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研究中,关于养老模式的观点和提法颇多,然而达成共识的却不多。这使梳理工作遇到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好地与时代特征相连接,笔者大量搜索了养老模式前沿研究成果,对“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以期从中得到启示,希望本文能够为实践服务。

二、我国现阶段养老模式研究

一切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和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方法,途径,形式和手段都称之为“养老模式”。孟艳春根据养老资源来源的不同,将养老划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模式,她认为“在现阶段,单靠个人养老或者家庭养老,难以解决中国面临的养老问题,必须将个人养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三者结合,并朝着社会化养老的方向发展。”〔1〕穆光宗也曾将养老模式划分为上述三种,但是他提到,实际所见往往是混合型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养老问题的日趋严重,学者们一方面补充完善原有养老模式,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

(一)原有养老模式

1.居家养老。洪国栋认为,居家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养老方式,而居家养老是在发达国家拥有了充分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大前提下提出的。发达国家提出的回到家庭中去,实际上是一种居家养老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模式。〔2〕

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可以定义为“家庭是核心,社区做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陈军在提到居家养老模式时,强调“劳务资源由社会来承担,精神供养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的养老则应该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王伟提到老人离不开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因此,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修正偏重老人福利设施的倾向,把老年人福利的重心转移到居家福利模式上。〔3〕

2.社区养老。蒋天文等人提出“社区养老是指由社区成立养老服务机构,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有偿又有效的生活服务。”社区养老让老人可以继续留在他所熟悉的环境中,而家庭力所不能及的服务由社区来承担,因此,社区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模式的补充和发展。陈有华等人 (2008)认为社区养老服务不但能够及时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同时也帮助减轻了子女的心理压力和劳动负担,维护了老人以及其子女双方的自尊心。

3.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模式是指“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助的方式,将老人集中在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4〕近年来出现的养老机构中,民办机构占其中的大多数,同时公办机构也有所增长 (Feng et al.,2011;Zhan,Liu,Guan& Bai,2006)。在中国,由于政府的扶持,公办机构在许多方面享有民办养老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消费者普遍认为公办机构属于政府部门管辖,经营管理比较正规;由于政府的资助,其收费也会相对较低,无论在服务质量还是信誉方面都应较民办养老机构更为可靠。〔5〕

4.社会养老。李学斌认为,社会化养老与家庭照顾之间存在着三种不同程度的作用:一是“替代性服务”,如长期住院照顾;二是“补充性服务”,如日间照顾等;三是“支持性服务”,如提供信息服务、家庭咨询等。〔6〕刘贵平对社会养老的内涵作了一番颇为深入的分析,他认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养老的组织者也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养老应该让全社会参与进来。阎坤认为现阶段我们强调家庭养老,一方面是为了向社会养老过渡作准备,更主要的应该是强调家庭在社会养老中的精神供养功能,未来社会养老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7〕

(二)新型养老模式

1.混合养老模式。张俊良等人探究了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即“社区+机构+家庭”的模式,认为这种混合养老模式不但弥补了三种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同时也将社区、机构、家庭三种养老模式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这种养老模式创新点在于将养老机构建到社区,机构取代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面对千千万万的老年人家庭。

2.以房养老。近年有专家提出将国外“以房养老”模式引进中国,“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将自己的房产抵押或者出租给银行或者保险公司,从而定期取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养老模式,也叫“倒按揭”,这在美国及新加坡等国盛行。翟思达认为“在社会养老面临着众多约束,特别是资金约束的前提下,解决好社会化养老问题,“以房养老”不失为一个解决方案。”〔8〕

3.医养结合模式。60岁以后,人的生命活力开始明显下降,生理上出现各种器官加速退化或病变现象,此时对健康的需求就会骤然增大。对于上了年纪的人, “老有所医”是他们看重的必要保障。国内医疗机构建立门槛较高,养老院兴办医疗机构从资金和政策方面看可行性较低,养老院很难提供较好的医疗服务。“医院+养老院”的新型养老模式便在这样的现实下应运而生。医院通过提供培训,安排专家坐诊,提供“绿色通道”等方式实现与养老机构的“强强联合”。医院定期为养老机构提供培训科普,不仅使养护人员具备预防保健知识,也让老人们更懂养生;老人平时发烧感冒等小病可直接在养老院坐诊医师处诊治;而“绿色通道”可以保障老人第一时间得到救治。①开创“医养结合”助老新模式http:news.ifeng.com2012.-10-22.

4.养老地产。养老地产是以老年人为目标客户群体而进行建筑设计、设施配套和服务跟进的房地产项目。养老地产普遍采用“养老+地产”的商业模式,保险业或房地产企业投资地产,建立酒店式公寓管理,通过一次性收费或收取会员费的形式回笼资金。早在2010年,万科就已在北京房山试点了养老地产项目“万科幸福汇”,2013年4月,中国石化斥资80亿元在四川布局养老地产项目。专家提出,“养老地产”中“地产”是基础,而“养老服务”才是根本。②wiki.mbalib.com/wiki/养老地产.

5.旅游养老。“旅游养老”意即将旅游资源和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根据季节的变化,老人们选择不同的地方养老,从而将养老同休闲养生很好地结合起来。”〔9〕昆明、沈阳、海南等地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早就着力打造旅游养老产业。目前昆明等地更推出“文化游动养老”和“文化养生养老”等不同定位的项目,“文化游动养老”以旅游观光为主、疗养休闲度假为辅;“文化养生养老”适合行动不便、带病休养的老人,以疗养休闲度假为主、旅游观光为辅。③昆明日报,旅游“二次创业”不走寻常路探索“游”“养”结合_ news.km.soufun.com 2013-11-29.发展这种将旅游与养老结合起来的养老模式,不但能满足老人们“老有所养”的需求,更能满足老人们“老有所乐”的需求。

三、我国学者总结国外养老模式研究

(一)英国社区服务

图1 英国社区服务体系Figure 1 Community-based Service System in the United Kingdom

李珺等人提出,发源自英国的社区照顾模式特别适合中国国情。社区照顾模式包括在社区照顾和由社区照顾两个方面,在社区照顾是指在社区中的小型机构或家庭中由专业人员照顾;由社区照顾是指老人在家里接受由邻居朋友及社区志愿者等非专业人员提供的支援性服务。社区照顾模式弥补了正式机构照顾存在的一些缺陷,使老人的尊严人格得到尊重。〔10〕

(二)美国社区养老模式

图2 美国养老模式Figure 2 Pattern of Old-age Support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社区养老模式分为管理型和服务型两种类型,社区管理组织由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合作,社区服务组织主要是非政府组织,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资助、基金会的捐助、私人捐款以及收取的服务费。〔11〕美国的社区养老拥有许多高质量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在入职前都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志愿者来自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其中不少较年轻的老年人也加入了志愿者团队,这些有能力照顾他人的老人在做义工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给自己带来了自信。孙熠等人认为,我们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扩大非正式照顾者队伍,开展志愿者培训,满足养老多元化需求。〔12〕

(三)日本养老服务

日本拥有多样化的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日托、上门服务、短期托付、长期服务等,这些养老服务由形式不同的社区老人福利设施提供。日本曾大力兴建社区养老福利设施,形式上包括老人家庭护理站、老人护理中心、老人日托服务中心以及老人保健服务所等。其中老人护理中心是集住院、娱乐于一体的机构,这些机构环境幽静,配备了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日本的养老机构包括老人养护之家,老人特别养护之家以及低费老人院等。李晓静等人详述了日本养老机构的特点,即养老机构种类繁多;环境温馨、设施齐全;人力资源充足、服务态度周到温和;老人活动内容丰富;详尽的护理记录。〔13〕

四、现阶段我国社会化养老模式存在问题研究

(一)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研究

我国人口结构的迅速转型给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家庭养老难以为继。徐小平 (2010)认为,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由于供养责任主体单一,导致赡养责任沉重,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如今城市家庭中普遍是“四二一”的家庭代际结构,一对已婚独生子女夫妇要供养至少四位老人,家庭养老负担格外沉重。在农村,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他们长期同留守在农村的父母分离,现实使他们很难承担起赡养家中老人的责任。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社会经济根基已经不再,无法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来解决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张俊良认为,社区养老本意是充分发挥社区作为一种“居民共同体”在老年人管理、服务、教育、互助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许多学者研究社区养老模式,旨在希望其既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又能提高社会化的服务水平,但社区居委会作中介,很难像专门机构那样为老年人提供高水平的社会化服务。陈友华等人认为,社区养老服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社区内养老服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在社区内设立卫生医疗机构未纳入社区养老服务整体系统管理,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与服务对象及其需求时有脱节等。〔14〕

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没有考虑到市场力量和私营机构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的作用。

(二)机构养老存在问题研究

《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2013年6月27日由民政部部务会议通过,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显然代表了国家和政府的意图是鼓励养老机构的建设发展,并且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也是许多专家学者从理论上研究和论证的结果,从这方面来看,大部分学者们也意识到机构养老在我国社会化养老发展中的重要性。

然而,机构养老在我国也存在诸多问题。2011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的专题报告中数据显示:现有的养老机构拥有医疗卫生室的比例小于60%,拥有疾病康复理疗功能的比例低于20%,养老医疗设施严重不足。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11月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仅为25张,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由于专业养老看护人员的职业地位较低,护理人才十分短缺,全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达500万。以上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老龄化的速度。

穆光宗概括了现阶段我国机构养老的六大问题: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的同时,却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养老机构利润空间少导致存活困难;养老、护理、医疗、临终业务四大功能分离;机构养老缺乏家人亲情的精神滋养;专业、负责的护理人员以及管理人才十分短缺;农村养老机构发展不规范。董红亚 (2011)提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各方对养老机构的定性不明,或以事业视之,或以产业视之,社会上实际存在的营利性养老机构承担了养老服务的职责,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其赢利能力有限,难以获得高额回报。〔15〕关信平等人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发展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当前养老机构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是现有养老服务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养老服务机构在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方面存在不足,并由此而导致低价格—低质量—低入住率的恶性循环。〔16〕侯亚非认为在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精神病老年群体的机构照料服务迄今处于民政、卫生、残联等部门未管到的“真空地带”。精神病老人以及他们的家庭社会处境不利,需要社会保护,需要政府提供社会服务。〔17〕

机构养老模式虽然提高了社会化的服务水平,却很难满足老人们养儿防老的传统情怀;根据日本早年的经验,福利设施中的老年人因心情忧郁而死亡的比率高于居家养老的老人,福利设施尽管可以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条件,但老人们并不能消除紧张不安的感觉。李珺提到,机构养老存在非人性化的问题,缺少对老人个人空间的关注,老人与外界隔绝,机构养老的管理一致性使老人更多的感到服从和约束。

(三)养老地产存在问题研究

近年来“养老地产”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至今并无成熟成型的项目开发及运营。由于养老地产涉及政策优惠,很容易沦为为地产商圈地的借口。国内众多企业一直在尝试布局养老地产,但尚未找到清晰的商业及盈利模式,被誉为养老概念股的天宸股份,曾在2010年传出意向在临安钱王铺开发老年公寓以及配套项目,但实际上,3年来天宸股份从未涉足这一产业。①http://fangchan.21cbh.com/2013/9-24/wNNTcxXzc4ODYwNg.html.2013.9.24.万科总裁郁亮在接受采访时讲到,万科在杭州的高端养老地产项目,房子已销售一空,但“养老业务试点工作并没有像预期一样开展起来。”

(四)以房养老存在问题研究

中国人的传统是房产要留给下一代才安心,心理上难以接受自己辛苦一辈子挣来的房子身后成为别人的。另外,“以房养老”涉及金融、房产、保险等许多领域,而这些领域所在市场本身在中国还不健全,难免存在风险。再者我国住宅地使用年限一般只有70年,当老人年迈将房产抵押时,商品房使用年限大都已经不多。如果老人经济状况适中,无“以房养老”必要;经济条件过低则不具“以房养老”条件。理论界照搬国外蓝本或许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在社会化养老模式研究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务必与中国传统及国情接轨。②〔22〕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2013-9-17.

五、社会化养老模式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

我国早期养老政策重点放在养老制度和资金筹集等方面,较少关注养老产业及实体发展,导致中国现有的社会养老理论研究焦点集中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较少涉及到养老模式方面。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现象凸显,养老模式的社会化逐渐得到认可。

(一)由政府主导,企业、家庭、个人多元支撑的社会化养老保障模式亟待深入研究。

第一,养老可通过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但不可完全依靠产业化。

理论界逐渐认识到,养老服务是完全可由市场完成资源配置以及个体选择的。吴宏洛提出养老服务产业化概念,所谓养老服务产业,是指以民间企业投资为主体,以企业化运营方式,由市场提供满足老龄市场需求的养老产品。〔18〕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认为,养老服务产业将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刘晓梅认为“产业化是实现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现实途径。”通过市场的力量,可提供专业高效的养老服务,但是,仅仅讲产业化也是不科学的,唐钧指出,如果靠市场来解决老龄化问题,中国大概只有30%的老人可以去利用这些养老资源。中国的老龄化不同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是在实现工业化以后才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而我国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在养老产业化之前我们经历了医疗产业化、住房产业化以及教育产业化,这三大产业化带来的,是越来越高的医疗费、房价和教育费,伴随而来的是上学难、就医难和住房难。因此,养老产业化必须慎之再慎,释放市场活力的同时更应强化政府责任,厘清社会化养老服务机制中各责任主体的职能,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的法律机制。政府如何扮演好福利服务的规范者、购买者、管理者、督促指导者以及仲裁者角色,怎样才能妥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关系,这些都有待理论界进一步探讨,为政府构建做好理论铺垫。如何使老人们“老有所养”,首先应该明确政府、市场、家庭在社会化养老体系中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明确养老模式的完善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

第二,注意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发展机构养老等正式照顾模式的同时不应忽视社区非正式照顾。

王欢、张雪 (2012)认为,居家养老举步维艰,养老院养老困难重重,家庭成员思想顽固等问题都存在。受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影响,子女往往不愿将老人送去养老院,乡亲邻里也会认为将老人送去养老院的子女不孝。另外,许多老人思想上对进养老院十分排斥,认为“进了养老院就出不来了”。在中国,90%的老人期望在家养老,在家养老观念的主流地位至今仍未改变。北京市政协2011年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预计未来5年将有47万名老人需要护理型照顾,其中大部分人只能接受居家护理。对于这一部分老人,我们可以借鉴前面所提到的国外社区养老模式,实施社区非正式照顾: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建立多层次社区服务网络,做好养老志愿者的宣传工作。在社区提供志愿者岗前培训,招募志愿者方面,可以让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进来,也可以与企业商讨,引导其员工加入志愿者队伍。向企业募集资金或要求建立福利设施,这对企业来说,也能帮助其提升形象,赢得社会声誉。若社区能够积极与企业达成共识,便可实现双赢的局面。另外,帮助有能力照顾他人的年轻老年人组成社区互助小组,提供定期或不定期上门服务,给予老人生理上的帮扶和心理上的关照。

(二)现阶段养老模式理论研究重点在于跟实践接轨,使其更具实用性

现阶段国内对养老模式的研究范围过于广泛,以全国为研究对象往往缺乏针对性,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应注重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进而使研究结果更具适用性。另外,理论研究对养老模式的微观运行机制较少涉及,研究的实用性较差。“养老地产”、“医养结合”等新型养老模式是从国外引进,国内学者还在探索初期阶段,实践中缺乏具体运营管理模式,亟需理论界深入探讨,从而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1〕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与优化路径探析〔J〕.河北学刊,2011,(1).

〔2〕洪国栋.关于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A〕.中国老年协会、中国老年学学会编.中国的养老之路〔C〕.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63~67.

〔3〕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J〕.日本学刊,2004,(3).

〔4〕高岩.机构养老服务的国际比较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8).

〔5〕冯占联,詹合英,关信平,风笑天,刘畅,Vincent Mor.中国城市养老机构的兴起:发展与公平问题〔J〕.人口与发展,2012,(6).

[6]李学斌.老年照顾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9,(7).

〔7〕阎坤.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翟思达.以房养老: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模式探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9).

〔9〕李士梅.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发展,人口学刊〔J〕.2007,(5).

〔10〕李珺,李艳忠.以养老机构为依托发展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3,(3).

〔11〕张恺悌,郭平.美国养老〔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28-134.

〔12〕孙熠,应丹丹,姜丽萍.国外主要养老模式介绍〔J〕.中华护理杂志,2013,(3).

〔13〕李晓静,娄凤兰.日本养老机构见闻及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2,(3).

〔14〕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8,(1).

〔15〕董红亚.非营利组织视角下养老机构管理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2011,(1).

〔16〕关信平,赵婷婷.当前城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12,(5).

〔17〕侯亚非,李兵.精神病老年人养老服务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2,(3).

〔18〕吴宏洛.闽台养老模式差异与合作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2013,(3).

猜你喜欢
养老机构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