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威
说话,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交流、表情达意最为重要与常见的方式。就是这样一件简单的事,如果要用文字表达出来,却并不那么容易。比如,一个叫毛毛的孩子上学迟到了,老师问他:“你今天怎么迟到了?吃过早饭了吗?”就是这么简单的话,如果让学生来写,就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如标点加错,提示语不具体,或者干脆没有提示语,等等。学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木偶的故事》这篇课文,相信对学生学写对话一定会有很多帮助。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也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其中的道理值得学生深入学习与体会。因此,很多教师在面对这样的文本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内容至上”,于是学生跟着教师在课文内容上打转、挖掘,最后语文课被活生生地上成了说教课、思品课、政治课。殊不知,讲道理固然重要,但对于语文课来说,学习“语文”才是第一位的。因此,在教材的解读中充分发掘其中的“语文”元素尤为关键。用“语文”的目光聚焦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的特色同样非常鲜明,而其中的对话描写对学生的习作表达特别值得借鉴。
让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提示语的不同位置:
①一只小红狐跑过来,很亲热地说:“嗨!小木偶!你的红背包真漂亮,让我背一下好吗?就背一下。我想看看这种红和我的毛色是不是相配。”
②“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尖叫。
③“笑是很重要的。”老木匠对自己说,“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上面这三句话的提示语分别是在前、在后和在中间。同样是提示语,为什么要有这么多不同的位置呢?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对于对话内容较多的课文,如果所有的提示语都放在说话内容的前面,读起来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形式的不同标点,准确加好这些标点;也可以把课文中的这些提示语进行调整,把不同位置的提示语都放在前面或后面,再让学生读一读。很显然,提示语的不同位置能丰富文章的表达形式,让文章显得不呆板。
然而,提示语的作用仅仅是这些吗?当然不是。以第一句话为例,“一只小红狐跑过来,很亲热地说”,这样的提示语把小红狐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写得非常清楚具体,让我们对说的话也觉得特别亲切舒服。再读读其他提示语,有的强调了说话时的语气,有的突出了说话者的心理活动,等等。有了这些提示语,文章才会更加生动。联想到平时学生在写对话的时候,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提示语单一,无非就是“××说”,甚至干脆没有提示语,不能把说话时丰富的内容表达出来,让人读了缺少现场感、画面感。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去掉这些提示语让学生读一读,进行对比体会,就能明显地感受到提示语在课文表达中的作用;也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作文,加一加、改一改自己所写的提示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是不是什么地方都要用到提示语?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把提示语写得越清楚、越具体越好呢?其实也不是。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中的这段对话:
“你头疼,是吗?”小女巫问。
“是,而且越来越疼了。”小木偶可怜巴巴地说。
“那是因为你很伤心,却不会哭。”
……
“哇——”小木偶放声大哭起来。
这段话中的第三句就没有提示语,连是谁说的也没有写,但这并不影响我们阅读。那是因为通过前后对话,我们很自然地就能知道这句话是小女巫说的。那为什么没有写小女巫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呢?我们把这段对话再连起来读一读,就会感到当时的对话应该是很连贯、很顺畅的,说话的语气也和前面的内容差不多,加了提示语反而会让文章读起来节奏变慢,不那么流畅了。像这样的情况,在一些对话特别多的文章中也很常见,把握了其中对话的节奏,也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提示语的作用。
可见,看似简单的提示语,其实有着非常值得研究的地方,教师不仅要在写作教学中加以指导,还要结合课文中典型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提示语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提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