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退休制

2014-10-27 22:43谢宪
初中生学习·高 2014年9期
关键词:当官皇上退休年龄

谢宪

和现代社会一样,中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叫“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古代退休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

“退休”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比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

官阶越小,退得越早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据《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其后历代,都基本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而古时候平均寿命不长,对大多数人来说,七十退休基本上等于是终身制了。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六十退休。特别是到了清朝,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皆根据职务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官阶越小,退得越早。这与两宋时期文官年满七十退休,武官可延至八十退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虽然古代对退休年龄有具体规定,但也有很多例外,因为皇上就是老天,圣旨就是制度。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七十后屡次申请退休,但皇上就是不准,结果八十六时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这可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退休之后,国家供养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首先是政治待遇。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唐朝时,要为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这虽与现在发一个“光荣退休”的证书形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被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其次是经济待遇。退休后,官员会享受优厚的待遇。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则干脆被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唐代则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如名相房玄龄、宋璟致仕时,皇上就特批均赐全禄。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自愿退休,不分年龄

在中国古代,官员主动请辞,提前告老还乡是退休制度所允许的。而且,从程序上看,也没有现在那么麻烦。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皇上就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也就是说,百分之百地批准,你尽管提前退休好了,反正想当官的人有的是。

非正常退休,最好的理由莫过于“告病”。告病退休被称为“乞骸骨”“乞身”等,意思是“求求您行行好,放过我这把老骨头吧”。听起来很可怜似的,但这不过是“哀兵必胜”的伎俩罢了。比如唐太宗时的官员退休年龄是七十,对朝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缓退休年龄。而开国元勋李靖,虽是在“功德坊”凌烟阁上挂有画像的二十四功臣之一,但因自感伤病碍身,所以六十四时便“上表乞骸骨”,恳请准许退休了。

编辑/申冬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官皇上退休年龄
敬 佛
世界主要经济体 退休年龄都定在了65岁及以上
找皇上
皇上的烦恼
席子好厉害的
——吃饭、当官都和席子有关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浅谈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思考
当官的“四个层次”
皇上驾到
发达国家实际退休年龄男64女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