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伟华
近两年来,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提出“主题教育”概念,确立“德育是影响”的实施理念,要求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主题思考”,在研究学生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主题,力做有思考的德育。其与一般的德育活动不同,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一、思考系统的主题
德育活动应该是德育工作者施加教育的载体,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与实践性,因此,主题教育的推出,必须基于教师的思考,需要德育工作者研究自己所教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策划主题教育实施的目的、内容、环节、方法及其评价,做有系统的德育活动。
例如,吴江区松陵第一中学的很多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宠爱下长大。他们接受了太多的爱,只习惯于“索取”,习惯于“接受”,却对“付出”和“回报”漠不关心,普遍缺乏感恩心。学校针对学生这一现象,精心设计了一个《我的早餐桌》主题教育活动。活动要求学生观察在这个学年中父母每天为自己精心准备的早餐,观察早餐的丰富程度、准备时间等,甚至与长辈早餐的对比,从中发现父母为自己的辛勤付出,感受到长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从而激发学生感恩父母长辈。学校在让学生经历“细心观察,做个有心人”——“ 动动手指,记下感动瞬间”——“真情呈现、感恩行动”这样一个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感悟的过程,通过这次精心设计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直达学生内心,引领学生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要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更需要实施者精心策划,需要实施者用心引领。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摆脱自己只是作为活动程序中的操作者角色,从“被安排”德育教育工作走向自主思考与系统设计,这样的德育活动才真正有思考。
二、鲜活趣味的内容
德育活动内容从来都不是割裂于学生生活实际的,学校德育如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想、枯燥、脱离生活实际的绝不是真的德育。主题教育呈现的场景与活动就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应有血有肉,更应迎合学生的志趣。
例如,现阶段苏州地区大多数小学生衣食无忧,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人,养尊处优,如鲜花般成长在家庭的温室中,勤俭、节约、艰辛、责任等词眼和我们的孩子已渐行渐远。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为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精心设计了《悦彩农场体验》这一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辟了一块种植区域,命名为“悦彩农场”,让孩子用稚嫩的双手在田间劳作中体验艰辛、经受磨炼、感受责任,使“悦彩农场”成为培育学生责任心的实验田。在农耕体验中,学生趣味盎然,不仅学会了基本的劳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批活力“小农民”。他们勤于探索、勇于尝试、善于发言、敏于观察、亲于自然、乐于学习,通过播种、浇水、除草、施肥、采摘等质朴、细小的种植活动,让学生亲力亲为,精心栽培,经历种植全过程,切身感受生活劳作的艰辛、管理的精细、收获的喜悦,最后还将自己种植收获的新鲜绿色环保蔬菜作为礼物送给老师,感谢老师的培育;送给学校的后勤人员,感谢他们的付出;送给学校的保安叔叔,感谢他们的坚守…… “悦彩农场”就像一个生活的大学堂,它解放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学生自由地发言,自由地思考,自由地汲取所需的“营养”。
枯燥无趣带来的必然是排斥与低效,学校德育活动所选择的内容应指向于学生的兴趣,只有契合学生的生活与趣味,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寓德育教育于其中,才能激发学生对道德的感悟,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践行正确的道德行动,最终获得实质性地发展,真正实现蜕变与成长。
三、充分体验的过程
德育活动的开展,成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经历德育活动过程、获得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也同样重要,而且后者是德育成效达成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策划,引导学生践行活动整个过程,并在活动中不断地体验与感悟。
例如,吴江区黎里镇是一个江南古镇,目前正在保护与开发阶段,黎里中学就借助这一契机,设计了一个《提案直通车,古镇我呵护》主题德育活动,以提案的撰写为贯穿路径,通过“铺设氛围,引导全校性参与”“合作研究,享受体验式过程”、精心策划,打造高品质赛事”“后续跟进,挖掘延伸性价值”四个相互衔接的环节,引导学生亲近黎里文化、研究黎里现状、思考问题提出建议,最终培养一批黎里古镇的青年导游志愿者。这个主题德育活动体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考察古镇黎里滋生出作为“黎里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及其相关情况,在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感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也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是一种自内而外的教育,学生在经历德育的整个活动过程后,通过内心体验的积聚,进而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价值观在不断形成与提升。学生这样的道德生长具有生本与内发的特性,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大且久远,德育成长也更为扎实与有效。
四、生本表达中引领
德育不是告诉,不是说教,更不是灌输,德育工作者要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在此进程中,道德素养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感悟”的,是“教师扶持,学生生态生长”的。
例如,吴江区横扇小学就针对学生的开展了道德难题思辨活动,思辨活动的故事是科尔伯格著名案例。该案例讲述欧洲一位妇女患了罕见的癌症,只有本镇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能救她。但药剂师索价2000美元,是成本的10倍。她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也只凑够药费的一半,他恳求药剂师能便宜点卖给他,或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要就是为了赚钱。”于是,海因茨铤而走险,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该案例作为道德难题,在班会课上组织小学生思辨。思辨流程是这样的:
(1)教师先问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为难的事情呢?
(2)出示上述案例,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讨论:海因茨该不该去偷药?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发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道德情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用笔记录下来。
(3)教师请多位学生朗读自己的所写的看法,随机点评,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为难的事能多想想,做出合理的选择。
(4)老师回收所有学生的想法。
道德难题思辨作为一种方式,在情境中探讨、推理,多次的道德思辨活动之后,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有主见。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帮助儿童考虑真正的道德冲突,检查他们用以解决冲突的推理,找出他们思维方式中的前后矛盾和不当之处,并发现解决矛盾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回应与引领。没有回应,表达不能持久,没有呼应的单向表达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没有回应,就更错过了最佳德育影响的时机。教师在学生充分表达中的无痕引领,促使学生的道德素养逐渐积淀与成长。
主题教育的提出,正是从关照和助推本地区少年儿童的德育素养发展出发,教师唯有心系学生发展、系统精心策划、整合利用资源,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才能鲜活与适性。教师唯有处处呈现生活趣味、人人参与过程体验、表达引领相得益彰,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才能丰富与殷实。主题教育的提出,或许能使学生获得更为科学、生态的德育素养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