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之
【摘 要】戴上耳机,关掉一切光源,将自己置身于黑暗中感受这部电影。当周遭的一切与眼前的宇宙融为一体时,耳畔传来的声音是那么真实。电影不再是电影,是一场伴随主人公生死沉浮的旅程。我们对于外太空毫不了解,因为陌生所以恐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像婴儿依赖母体一般,在孤立无援的太空中期待回到地球母亲的怀抱。《地心引力》凭借独特的听觉效果将观影者包裹其中,传达声音的手法十分自然,引人入胜。
【关键词】《地心引力》 声音 声画联系
一、来自地球的声音
无声的宇宙黑暗空洞,如同表面上波澜不惊的大海,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马特·科沃斯基在卫星例行检查时播放着来自地球的乡村音乐,每个宇航员都能通过信号连接听到。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同伴们的紧张情绪,让极其危险的外太空作业稍显轻松。科沃斯基播放的《Angels Are Hard to Find》集中在影片开头、他与瑞恩·斯通前往联盟号的路上以及斯通因缺氧导致幻觉这三个桥段,与其说是舒缓人们紧张的神经,不如说塑造了科沃斯基的人物形象。在我看来,影片中科沃斯基充当了包括斯通在内所有人的精神导师。他的风趣幽默感染着身边的人,他会在空间作业时跟大家说“hairy boy”的故事,他会在生死未卜的太空漫步中告诉斯通他记得俄罗斯人把酒放在联盟号的某个地方,他会分散斯通的注意力,询问她家的位置,勾起她对地球的怀念。每一秒,他的状态都是那么轻松,甚至是面对生死。当他注意到牵绊住斯通的降落伞绳子随时都有松开的隐患时,毅然选择松开牵住两人的绳索,把活下去的机会留给对方,而自己即将永远成为太空中悬浮的尘埃。通观整部影片科沃斯基的出场时间不到二分之一,但存在感依旧满格。那首反复回环的《Angels Are Hard to Find》曲调质朴明朗,就像科沃斯基的为人,看似漫不经心却又有着超凡脱俗的豁达和淡定。
影片中还有一处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第59分钟斯通连接与“天宫”的通讯信号时无意中连接到的来自地球上的广播信号。那个叫“安英冈”的人让远在外太空的斯通听到了久违的狗吠和婴儿的啼哭。在飞船没有燃料无法推进的绝境中听到了来自地球的声音,斯通最终选择在“安英冈”轻声哼唱的摇篮曲中静静等待死亡,这是一种回归本源的心态,是她在走投无路时的唯一选择,若不是在之后的缺氧状况下出现幻觉得到科沃斯基的指引,斯通便会这样一直沉沉的睡去,直到与女儿在天国相会。对她来说,曾经依赖的地球如今连触碰到一缕来自她的空气都是奢侈的,能在死前听到来自地球的声音已是上帝的格外嘉奖。个人认为这段特意安排的“地球广播”是一个句号,对于斯通来说,这是她为自己生命设置的句号,在生的希望十分渺茫时选择结束一切;对于整部电影来说,是前半部分剧情的句号,因为就此之后斯通逆转了一切,她明白了什么是“绝处逢生”,怎样让自己的求生潜力发挥到极致,比如之后利用灭火器做她前往“天宫”的推进器。
不论是《Angels Are Hard to Find》还是“地球广播”,这些来自地球的声音让远在外太空的宇航员时时刻刻感受到他们仍旧与地球相联系,就像婴儿永远依赖自己的母亲,这种归属感正是来自地球的引力。
二、回环宇宙的声音
原声带的作曲者史蒂芬·普莱斯曾经在采访中提及创作的感受,他很清楚为外太空科幻片配乐的难度,因此细节上需要着重把握,要通过音乐抓住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和剧情的跌宕转变。看完影片之后,笔者特意找到了原声大碟,一共十六首曲子,闭上眼依次听了一遍。或空灵,或荡气回肠;或舒缓,或让人绷紧神经,仅仅是听着音乐都能够想象得到不同的音乐氛围下此时的外太空正经历着怎样的狂风暴雨。相对于诸如乡村音乐的客观声音,主观音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更能够烘托气氛,展现剧情的情感取向。当事情发生突变,航天飞机遭受星际碎片的猛烈撞击时,音乐声梯级增大,伴随着急促的喘息和心跳,让观影者身临其境,使压抑和紧张的情绪不断加重;当科沃斯基松开绳索的时候,亦或斯通关闭氧气阀门慢慢躺下的时候,音乐如同漂浮在低气压中让人心中沉闷,期间飘出丝丝缕缕女声哼吟,仿佛是来自天堂的召唤,让死亡成为悲壮、凄婉的人性升华。开头飘渺在太空中由远及近的说话声有力的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将影片的真实感从一切初始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时长90分钟的影片在众多好莱坞巨制中相对较短,但是也反射着人们常说的:“浓缩才是精华”,影片剪辑紧凑,情节不拖沓,波澜起伏恰到好处。这些在太空中听不见而只有观影者能听得见的声音不亚于一场听觉盛宴,让人们伴随着情节的变化感受来自外太空的人性光芒。
三、我与你的声音
求生是人的本能,在外太空的宇航员也是如此,地球上有他们最记挂的家人,这样的感情线如同母体与胎儿之间连接的脐带,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归属使命。所以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他们都会努力去克服,不放弃任何机会,哪怕只有一线生机。科沃斯基和斯通在太空漫步时的对话让我们得知斯通因为失去了自己四岁的女儿变得郁郁寡欢,人生变得灰白不堪。但在影片第68分钟时斯通接受了科沃斯基在梦中给她的启发,科沃斯基告诉她:“这里(指没有燃料的返回舱)固然安静,没有人会打扰你,但是要想活着就必须要振作起来,放轻松,享受这次旅行。” 她在意识清醒之后明白了应该如何去做,一边操作一边自言自语,她说起女儿的小红鞋,希望科沃斯基在天国转达她对女儿的深爱。与其说是科沃斯基给了她活下去的动力,不如说是她的内心深处有另一个充满斗志饱含潜力的瑞恩·斯通正在苏醒,那个因为生活打击日益消沉的自己已经在昏睡中死去,当下醒来的才是真正的瑞恩·斯通。只有这样的她,才能够认定“天宫”会是她回到地球的末班车,才会有信心告诉自己,别再闷头开车了,是时候改变一切了。
影片第76分钟,当斯通进入“神舟”返回舱急速下落时,和地面信号接收站“休斯敦”传达消息时有过这样一段独白:
“现在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我带着一个传奇的故事平安回到地球,要么我在10分钟内化为灰烬。不管是哪种结果,我都坦然接受!无论结果怎样,这都是一次非凡的旅程,我准备好了!”
带着生命经历波折的复杂情绪,她明白了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要放弃的道理,大气层撞击返回舱产生的巨大热能也不会融化她看破一切追随信念的勇气和决心。因为“高速下降”这一事实在告诉她,她正在回家的路上,是地球在用她强有力的双臂拥她入怀。
人生必当经历方能超越,瑞恩·斯通走出了自己,在回家的旅途中获得重生。影片结尾斯通的最后一句台词耐人寻味:
“谢谢。”
在笔者看来,她会感谢很多人,因为自己如今可以再次脚踩大地感受地心引力,因为可以活着回到地球。一句“谢谢”凝聚了太多情感,表现在电影中则会让观影者为之动容,更为之感同身受。
在科幻电影中,传统的“画面高于声音”的概念被颠覆了,声音设计不只是与画面保持着相同的地位,而是要高于画面①。绝佳的配乐效果让观影者深入电影的每一个镜头,我认为,这部电影的音效特色有如下几个方面:
1、音乐的剧作功能
一部电影必然有专属于她的主旋律。《地心引力》的主旋律《Gravity》声线悠扬,将太空中的未知与恐怖诠释得淋漓尽致。旋律本身前后对比明显,由舒缓到紧张过渡自然。音乐根据情节需要被分开放在不同的位置,由此更进一步展现了影视音乐独有的间断性。除了《Gravity》,《Aningaaq》、《The Void》、《In the blind》以及《Tian Gong》和《Altlantis》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结尾声音在快速增强后突然收住。声能急剧增加的声音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恰到好处的营造恐怖氛围,在影片中这类音乐作用于斯通从外太空进入舱门时和出现幻觉时科沃斯基进入推进舱时。室内室外声音交接变化十分明显,恰到好处的从声音角度告诉观影者太空是没有声音的,亦或告诉人们故事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航天飞机内是有氧气的,主人公相对安全。写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配乐者一大高明之处。
2、音乐的描绘性功能
或静或动,音乐凌驾于诸多音符之上,通过和谐调动让音符富有生命,有力的描绘画面情节的变化。身处黑暗无边的外太空,科沃斯基遥望地球,这颗反射着太阳光的淡蓝色星球在夜空中是那么唯美;他脱离斯通之后漂浮到恒河上空,由衷的赞叹河上的日出美景。这两处配乐选用《Don't let go》,曲调轻柔婉转,细细描绘的地球的轮廓,不仅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地球的美轮美奂,更能让人们体会到宇航员内心中对于地球母亲的深深眷恋。
3、音乐的暗示功能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因素具有了处于视觉层之外的某种独立性,它能够提供出画面本身所没有提供的东西。换句话说在某种意义上音乐在电影中有时会担任预言家,前瞻效果明显。例如影片中斯通一行人第一次遭受星际碎片撞击之前音乐声突然变得急促,在表现局势变得不稳定的同时暗示着之前“休斯敦”提前告知的太空车祸已经开始造成灾难性影响。音乐的暗示特性使这一段情节过度十分自然,不愧为影片一大亮点。
结语
影片第81分钟,斯通游上水面之后,周围除了水波荡漾的声音之外,有一些虫子飞舞的声音,远方还传来了几声鸟鸣。这是除了影片中主人公之外唯一存在的动物发出的声音。这不仅象征了斯通已经回到地球,同时也象征了生命的延续。从一潭死水般的黑暗空间里回到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中,瑞恩·斯通的传奇经历如同一场梦,梦醒了之后却发现物是人非,一切要翻新了重头来过。这样的经历不可能每个人都有,但凡经历过就是一次人性的洗礼。《地心引力》作为国际空间站15周年的献礼片,用先进的特效技术和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诠释着宇航员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不论是豁达从容大义凛然还是为了生存永不言败,从他们身上,我们除了赞美,更是要学会效仿,善于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告诉自己:紧要关头不放弃,绝望就会变成希望。
参考文献
①威廉·惠亭顿 著,甘凌 译:《声音设计与科幻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0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