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211700)施列鸿
感染性休克也称为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是全身感染导致器官功能损害的主要临床综合征,病死率高达30%~70%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提出了集束化( Sepsis Bundle) 的理念,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措施来处理某种难治的临床疾患,提供所需有效治疗的可靠性。本研究选取5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并实施集束化治疗措施,探讨集束化治疗实施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抢救的重要意义。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标准:①全组患者均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 ;②入院体检至少符合以下两项:患者体温测量大于38℃或小于36℃、白细胞计数大于12×10 L或者小于4×10 、心率大于90次/min、动脉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小于32mmHg;③存在感染的证据;④排除受外伤、中风、活动性出血等。
1.2 方法
1.2.1 集束化治疗实施方法:2h内建立中心静脉压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监测;1h内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并且在广谱抗生素治疗前留取病灶或者血标本进行原菌培养;6h内实施并完成早期患者液体复苏标准(EGDT):平均动脉压≧65mmHg,中心静脉压达到8~12mmHg,尿量≧0.5ml/kg·h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0 )≧70%或者静脉血氧饱和度(Sv0)≧65%;进行血酸乳监测,若有低血压或血乳酸>4mmol/L者,立即给予液体复苏(至少20ml/kg),若低血压不能纠正,加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
1.2.2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 本组共计收集确诊感染性休克患者56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2.6±10.2)岁,28d死亡17例,死亡率30.4%。
2.2 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 56例确诊感染性休克患者,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结果为两组在性别、感染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6h集束化治疗完全达标例数、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存活组与死亡组统计结果比较
急诊科作为大部分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首诊科室,医务人员若能够及时有效地建立集束化治疗,不仅可以实时把握患者病情,也为进一步治疗作判断选择依据。以往的文献报道 ,6h内完全实施集束化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患者6h内完全集束化治疗的完全依从性较低。分析其主要原因有:①医务人员疏忽,虽然采取集束化治疗,但没有严格按照目标进行;②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医务人员因为忙碌而疏忽标本采集或者送检;③患者入院较迟,错过了6h集束化治疗治疗的时机。
集束化治疗理念先是将能有效降低病死率的多种治疗措施进行归纳、总结、优选,并形成具体内容或标准,进而根据治疗需求按时间顺序制定出详细的流程图,同时对流程中的每一步都进行严格的时间限制,从而赋予集束化实施强大的约束力,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最有效的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存活组6h完全实施集束化并达标明显高于死亡组,充分说明早期建立集束化治疗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感染性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