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总医院(100123)贺淑贞 王丁
在全口义齿修复中,数字化分析仪器开始逐步应用于临床修复工作中,从科学、客观的角度指导全口义齿修复的制作。准确的咬合分析和控制是全口义齿能够正常使用的保证。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咬合接触定量分析方法有光咬合分析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Dental prescale系统、三维扫描咬合分析法等[1][2],这些咬合分析法对于静态咬合状况的确定尚可,而对于全口义齿动态咬合中的一过性合干扰、早接触、合分离时间及咬合轨迹则无法精确记录,尤其是对于咬合不稳定患者的调合无直观的测定与记录方法,尚未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本项研究对20例无牙合患者使用T-scanIII咬合分析系统结合咬合纸精确调合至达到广泛牙尖交错合及平衡合后,进一步观察全口义齿的动静态咬合接触特征,定量分析全口义齿的动态咬合规律,以期为临床理论与技术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
1.1.1 实验组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2月就诊于门诊修复科的无牙合患者20例,年龄60岁~77岁,平均72.5岁,纳入标准:I类骨面型,牙槽嵴状况好,健康状况良,无神经精神疾患,无颞颌关节病史。受试者对试验内容知情同意。调合至双侧平衡合,后牙均匀接触,患者对义齿美观、语音、咀嚼、固位状况满意。
1.1.2 对照组 门诊选取18-28岁青年正常合受试者22名,纳入标准如下:全身健康状况良,I类骨面型,牙弓形态为个别理想合,无大面积充填体与修复体,无牙周病与颞颌关节病。
1.2 设备与材料:
1.2.1 T-scanIII咬合分析系统(Tekscan公司,美国),包括传感器、手柄、计算机、分析软件、信号转换器。
附表 两组人群测量项目的对比(±s)
附表 两组人群测量项目的对比(±s)
测量项目 全口义齿组 正常合组 T P咬合接触时间 0.858±0.619 0.209±0.104 -4.894 0.000后牙咬合接触点 21.11±2.892 20.12±3.429 -1.485 0.151合力分布平衡度 2.90±2.35 2.99±8.452 -1.567 0.134
1.2.2 操作步骤:①向患者详细讲解从下颌移动方式:下颌姿势位自然闭合至牙尖交错位(ICP); ②患者身体端坐放松,眶耳平面与地面平行。选择合适型号的传感器,放入患者口内,标志点正对中切牙邻接点,使传感器与合平面平行并紧贴上牙列颌面。咬合力灵敏度:H-1③每位患者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1.3 观测项目
1.3.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咬合接触时间(occlusion time,OT):从第一个咬合接触点开始至达到最大咬合力90%的时间[3][4]。
1.3.2 左右后牙咬合接触点之和。
1.3.3 合力分布平衡度:∣左侧合力所占总合力百分比-右侧合力所占总合力百分比∣/(左侧合力所占总合力百分比+右侧合力所占总合力百分比)。
1.4 研究方法
1.4.1 全口义齿的制作:无牙合患者用两次印模法取功能性印模,吞咽法取颌位记录,上颌架,排牙,试排牙,完成,试戴,缓冲压痛点与系带,使用咬合纸与T-ScanII咬合分析系统指导调合,去除早接触与合干扰,达到双侧平衡合,患者满意后戴用两周,复诊测量。
1.4.2 通过T-ScanIII咬合分析系统软件读取咬合接触时间、后牙咬合接触点以及合力分布平衡度。
1.4.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8.0软件包对两组的动态咬合数据进行正态检验与统计学分析,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咬合接触时间:全口义齿组明显大于正常合组,P<0.05
2.2 后牙咬合接触点全口义齿组稍大于正常组,P>0.05
2.3 合力分布平衡度与正常合组无明显差异。(附图)
附图 全口义齿正中合时的T-Scan屏幕截图
全口义齿的固位与稳定是修复医生的咬合目标,尽管临床医生努力通过如半可调合架、模型面弓等转移装置来达到全口义齿功能状态的稳定,但仍无法提供精确的咬合力平衡。这是由于石膏模型缺乏软组织弹性,而合架也仅是类似于人的咬合功能运动,并非能完全复制这种功能运动。但是,计算机咬合分析实现了解决平衡稳定问题的方法,T-Scan咬合分析系统能够对整个咬合过程进行“录像”,并进行定量分析,实现精确地计算和引导临床医生对全口义齿的修复进行较理想的调整。
咬合接触时间(OT)已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对调合评估的参考.随着早接触与合干扰的去除,咬合接触时间可以明显减少。本研究中正常合人群OT时间为0.209±0.104,与其它学者报道的数据0.2s相近[3][5][6],揭示了T-Scan系统的可重复性,对全口义齿患者的咬合接触评价很有帮助。很多学者认为,咬合接触时间是衡量全口义齿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代表了牙位和肌位的一致性,与合型无关[7]。全口义齿调合至理想后咬合接触时间为0.6s-0.9s[5][7][8].较正常合人群时间长,这与牙槽粘膜的软组织弹性有关,而且用常规方法发现全口义齿的早接触比较困难,因为,早接触会使义齿在牙槽嵴上移动,导致记录了错误的牙尖接触点,进而导致更不正确的调合,解决方法便是在这个咬合过程中即刻发现早接触点,并且在调合后能够及时证明早接触点消失。T-Scan咬合分析系统是最好的方法之一[9]。咬合时间的缩短,显示了牙槽嵴上牙列咬合的平衡和稳定可以通过调合达到目的。因此,咬合接触时间可以认为是咬合稳定平衡的决定性参数。
由于T-Scan的精确指导调合,以达到双侧平衡与消除早接触为目标,合力分布平衡度得以良好的调整,达到左右侧咬合点分布与力量百分比都较为一致,甚至好于正常合人群,但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正常人群的咬合未加干涉,存在单侧咀嚼优势以及牙列萌出建合过程中位置与轴倾度的细微差异,导致左右侧颌面形态不完全对称。胡志刚[6]等认为咬合力分布平衡度是正态分布,95%参考范围为-15.5%-12.1%(左侧合力百分比-右侧合力百分比),而非百分之百对称,但这种轻微的不对称在其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之内。
在全口义齿的功能合运动中,为了避免后牙咀嚼时的义齿翘动,多数学者主张全口义齿正中合时前牙无接触是必要的,有利于保护前牙牙槽嵴粘膜、防止基托纵裂、增加咀嚼效率。在咀嚼运动中应当有前牙接触,而在咀嚼的紧咬食物阶段无接触;若咀嚼的整个过程都无前牙接触,则义齿的稳定性趋于丧失。所以,功能运动中前牙在前伸过程中的接触对于全口义齿的功能协调是必要的[10].
本研究另外发现,由于全口义齿平衡合的存在,与正常自然牙的合分离形态(运动中只有前牙或尖牙组牙接触)区别明显,合分离时功能合接触不典型,难于观察到。另外,即使全口义齿观察到明显的合分离接触,并不能用来衡量义齿的稳定性,有些义齿由于牙槽嵴条件或义齿制作原因,仍会出现行使功能时脱落的状况。
全口义齿经T-Scan咬合分析系统与咬合纸结合进行精细调合后,得到的动静态咬合数据与正常合相比,既有一致之处,也有独有的特征,但都提示了准确调合对于口颌系统能够达到保护作用,提高咀嚼效率,延长义齿寿命,增强患者使用的舒适度。数字化分析仪器在义齿修复中对于引导医师正确的调整合力分布,定量地改进修复,建立精确的咬合平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