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泰山的名义,赋予他的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是“会当凌绝顶”的攀登意志:“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泰山精神”成为一个钢铁企业领袖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打造钢铁梦的道路上,他不停地跋涉着,义无反顾的攀登着……高山仰止,仰望泰山是一种情愫,是一种敬重。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又称东岳,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巍巍泰山突兀在齐鲁大地中部的泰安境内,它以自然与文化的底蕴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授予双遗产。
古老的泰山是历代帝王封禅的圣山,自秦代以来先后72位帝王封禅泰山,美丽的泰山是文人墨客写生游览采风的首选,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等古代圣贤曾不惜笔墨称赞泰山,杨朔、郭沫若、李健吾等现代文学大家都留下了称颂泰山的名篇;神奇壮丽的泰山是男女老幼旅游的去处,每年五一、十一等节日前来攀登泰山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来自祖国的各地,有很多来自世界的各个国家。
多少年以来,人们赞美泰山,描写泰山,丹青泰山,歌颂泰山,关于泰山的文学、书法、摄影、美术作品充斥着书刊、报纸、网络、史书……
泰山令人敬佩,值得信仰。
1920年初,古老的中国风雨如晦、内忧外患、战乱频繁、人民涂炭,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毛泽东南去上海路过泰安,专门在泰安站下车,着一身长袍意气风发登临泰山,并且攀登到泰山极顶,虽然他没有留下文字,但泰山壮丽的风光和悠久的文化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中说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多少年后,“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脍炙人口的教导依然在人们耳边响起,激励着奋发而进的人民公仆们。
近40年过去了,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社会面前。1958年8月9日,毛主席第四次来泰安,接见泰安地委副书记李元明时,谈到泰山,毛主席说:“你们这里有个泰山很大,1920年我爬上去过,山底下可能有不少铁。”李元明答:“泰山东、西、北三面都已经发现有铁矿,只有山前面没有发现。”
当时,大炼钢铁,赶英超美,建设成为钢铁大国,钢铁跃进成为一代伟人迫切而狂热的梦想!六十年代中期,一代伟人毛泽东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为落实伟大领袖指示,1969年,泰安地委行署以泰山以东蕴藏大量煤铁矿石的优势跻身广积“钢铁粮食”的队伍,开始建设钢铁联合企业。
1981年4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登临泰山,在泰山极顶的天街上,举目四望,当他看到山上秀丽的景色和山下红砖绿瓦金碧辉煌的古建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挥笔写下了“壮志凌云攀泰岳,脚踏实地建中华”的题词。也正是因为胡耀邦总书记此次考察,在听取山东省委、省政府,泰安地委、行署经济工作汇报后的一个指示,泰山东麓一家1969年建厂,因为管理不善而亏损巨大的钢铁企业停产下马。正因为这家钢铁厂的下马,才有了以后在中国冶金发展史上令人深思、值得探究又荡气回肠的一章。
江泽民同志两次登泰山,在他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时候,在泰安地委书记马忠臣的陪同下登上泰山,2006年,在他卸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职务四年以后,他又在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的陪同下再次登上泰山,举目四望,风轻云淡,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足见江泽民同志对泰山的一片痴情。
1994年,一张时任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与泰山脚下一家钢铁企业负责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握手的照片成为莱芜市最大的新闻,人们兴奋的传阅,奔走相告,广大企业家们更是备受振奋与鼓舞,这家企业负责人成为众多弄潮儿行动的坐标和学习的楷模,激励人们为经济发展不停奋斗、不停开拓。
泰山虽不像庐山一样给人政治晴雨表的感觉,但也与历史上的一些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国外政要都曾登临泰山。
泰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情结,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境界,是一个高度。
中国古代的圣人,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留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明末清初诗人张岱诗曰“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当代知名学者杨辛的一首诗更是充满对泰山的敬仰: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历代帝王崇拜泰山,他希望自己的国土风调雨顺,自己的地位像泰山一样万寿无疆;
思想家歌颂泰山,泰山的岩石、溪水、松柏甚至花草都能洗涤他们的心灵,登临泰山拾级而上,让你思路变得开阔,意志变得刚强,目标变得宏伟;
哲学家独尊泰山,责任重于泰山就是对泰山内涵最恰当的解释。一个人有了这样的责任担当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文艺家喜爱泰山,泰山化作他们作品中一行行隽秀的文字或一片片色彩,让人们在艺术的空间里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叹。姚鼐的《登泰山记》让你感慨泰山的雄奇巍峨,李健吾先生的一篇《雨中登泰山》又给人多少的启迪和思索……
一年四季,不管是春暖花开的时候,还是炎热的酷暑季节,不管是硕果累累的秋天,还是滴水成冰的寒冬,泰山的登山路上到处是摩肩接踵的人群,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妪,有天真活泼的孩童,有依偎亲切的伴侣,他们或者登山许愿,或者期盼来年的收成,或者欣赏一望无际的景色,或者贪恋深厚凝重的文化。登泰山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刻意安排时间,一年四季,雪天雾天,登上这座华夏名山就会有不寻常的收获。
与泰山为邻的一个企业家特别钟爱泰山,他让自己的企业与泰山紧密的联系起来,他把这个以生产钢铁和培养人才的企业命名为山东泰山钢铁集团。
他说,我们的企业以泰山命名,我们不是崇拜泰山“五岳独尊”的威名,而是仰慕泰山“昂头天外”的气势。
“昂头天外。”这是政治家的目标,这是哲学家的境界,这是思想家的胸怀。
这是一种雍容大度,这是一种精神素养,这是一种无限追求。
他说,泰山被誉为五岳独尊,是一座人文圣山、灵秀仙山、钟灵神山,我们敬仰泰山,我们的企业以泰山命名,目的就是把企业打造成一个既出钢材又出人才,人人向往,前景无限的地方。
这是一个目标,这是一个高地,这是一种追求。
如果从事一种事业以泰山的名义,他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坎坷坷,他就不会停留在一个位置,他绝对不可能朝三暮四。因为泰山的属性决定了这一切。
以泰山的名义,赋予他的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是“会当凌绝顶”的攀登意志:是“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是“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是“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是“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
许多企业或品牌以泰山命名,像泰山牌汽车,泰山牌电视机,泰山牌手表,本来想沾沾五岳独尊——泰山的仙气,可是事与愿违,因为经不起市场风雨,很多这样的企业已经风光不再,或者销声匿迹。
唯独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成为一座熠熠闪光的“泰山,”傲然屹立在齐鲁大地的中部,博大厚重,意蕴悠远,灿烂辉煌,承载着130万莱芜人民的重托,经历着政治风云的洗涤,经受着市场风雨的磨砺,不断地成长,规摸不断地扩大,效益不断地提高。
在这片生长钢铁的土地上,一片欢歌笑语,莺歌燕舞;一派势如破竹,蒸蒸日上;一派车水马龙,日新月异。
泰山钢铁,构筑辉煌。这个耳熟能详,在齐鲁大地家喻户晓的广告语不知沉淀了多少的故事。这家企业成为当地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人们谈论他悲催的过去,谈论他与时俱进的现在,谈论他辉煌灿烂的明天。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泰山钢铁,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同样具备昂首天外的气势。
泰山以东50公里便是以钢城煤都著名的莱芜市,山东泰山钢铁集团位于莱芜城的西部。在这里西望泰山巍巍挺拔,当落日缓缓落在泰山的西部,泰山更清晰了,总带给人许多的畅想。
小地方的大人物
有对比,才有大与小,多与少,上与下,黑与白……。莱芜这个中国的地级市确实小,但偏偏这个小地方出现了一个大人物,这不得不让你浮想联翩。认识他了解他的人会说,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不仅代表了一种精神,而且代表了一个发展方向。
莱芜市是山东17个地级市中最小的一个,是山东地级市的小弟弟。
莱芜头枕东方圣山泰山,足蹬八百里沂蒙,北接户户垂柳家家泉水的济南,南临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故里曲阜,牟汶河、汇河逶迤而过,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莱芜,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莱芜市志》载文: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故名莱芜。郦道元在《水经注》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对此之说,很多文人墨客学者专家是持怀疑态度的,莱芜过去荒芜之说不可信,于是翻箱倒柜,引经据典要推翻这一说法。
其实,莱芜之名的由来并不重要。
莱芜小,它的地域只有2246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30万,在山东,别说一个地级市,就是县级市中也不是最大的。
莱芜虽小,但莱芜人民的贡献巨大。
这是一片红色热土。
莱芜是革命老区,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47年爆发的莱芜战役,莱芜青年踊跃参军,妇女做军鞋摊煎饼抬伤员积极支前,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写下了荡气回肠的战歌。
陈毅元帅曾说过,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莱芜大战前夕留下了“蒙阴莱芜新泰,路折峰回石怪……堪爱、堪爱,蒋军进攻必败”的辉煌诗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大战宁沪杭……,支前的车轮滚滚中都曾见莱芜民工不屈不折的身影。1948年秋,莱芜农民带着原来要饭时用的小木棍,从家乡莱芜县出发,带领着小车队翻山涉水、日夜奔走5个月,一直到达福建。自己吃“三红”(红高粱、红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给部队。遇到刮风下雨,把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军粮上……
用可歌可泣一词又怎能表述对一座英雄城市的情感。
莱芜市又是富足的。莱芜钢铁的产量在山东省拔得头筹,是山东省钢铁储藏最多的地区。钢铁是莱芜久负盛名的传统产业,北宋时期这里就设立莱芜监,是专管钢铁冶炼的机构。钢铁是莱芜的立市之本。2011年全市钢铁产量2000万吨,产能占到全省1/4以上,在全国也是人均钢铁产量数得着的地方。2012年钢铁市场遇到严重的危机,市场残酷,莱芜的钢铁产量还是达到2100万吨,雄风犹存,传统产业的优势犹在。
钢铁——工业的粮食滋养了社会GDP的增长,也让莱芜这座钢城愈加挺拔。
天地之心,鬼神莫测。造物者奇异的构思与安排是人类永远也诠释不透的。
这是一个绿色家园。
莱芜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钢城煤都”之称,拥有煤、铁、铜、金、磷及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长石、燕子石等几十种矿藏。其中煤炭储量4亿吨,是山东省重要的煤炭产区;铁矿石储量4.8亿吨,占山东省总储量的1/3,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恩赐。
莱芜风土人情淳厚质朴,人民诚实勤劳、热情好客,讲求实干。
八十年代中期,莱芜的经科教改革在全国如雷贯耳,参观学习取经的各级领导干部蜂拥而至,这项改革也曾吸引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的目光及各国朋友的称赞。
莱芜美丽,漂亮,他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且山川秀美,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有保存完好、比秦长城还早四百多年的齐长城,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莱芜梆子”,也有沟深壑险、景色宜人的齐鲁大峡谷群,更有山水相映、碧波万顷、风光秀丽的雪野湖。
莱芜的生姜、大蒜、鸡腿葱、花椒闻名全国,“三辣一麻”,麻辣九州,香飘四方。
莱芜是以钢铁为主导的工业城市,2013年钢铁产量突破2200万吨,位居山东第一位,莱芜是山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并且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和“中国黄金蜜桃之乡。”是有名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改革开放35年,在中国造就了部分“标杆”企业,正是在他们身上积淀着最具中国特色的商业管理智慧,是中国经济成长中最重要的思想成果。
说起莱芜改革开放的成就不能不说莱芜的钢铁,说起莱芜的钢铁,不能绕过的就是山东泰山钢铁集团,这个位于莱城西部的钢铁企业从死亡到重生,从小到大,演绎了莱芜市经济发展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传奇。
莱芜虽小,但是在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大企业家,是一个和钢铁打交道的企业家,而且是一个地地道道吃莱芜的煎饼大葱长大的企业家,一个在中国、在山东非常有知名度的企业家。在莱芜找不出和这个企业家相比的双子星座。
这个大企业家就是王守东。
在莱芜的街头巷尾,你谈论一个话题,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把话题往王守东身上引,他的故事如散落的珍珠,俯拾皆是,年迈的老人会滔滔不绝的讲述泰钢发展的历程,年轻人会讲述泰钢日新月异的变化,就连牙牙学语的孩子也能讲出几个关于泰钢,关于王守东的故事。
王守东在山东省经济界赫赫有名,是一个最有故事最富有传奇经历的人物,他是经济风云中一位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恒星,他是经济战线上一面不倒的旗帜,他是在宏大的改革激流中涌现出来的时代英雄,他是一位声名鹊起、充满激情、兢兢业业的共产党人。
从市人大代表到省人大代表,到连续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始终秉承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为人民代言,为百姓请命,他把他的情怀、精神传播到每一个角落;他是风云人物,他的名字被时代叫响,他的形象印在邮票上,在全国发行,在世界流通。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还是让我们把笔端描绘这位“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的企业家的每一个工作生活战斗的细节吧。
1984年的春天,王守东步履铿锵的向我们走来了……,废墟上的大笔描绘,风蚀雨困中的坚定不移,钢铁梦想的孜孜追求,以工带农的赤子情怀,踏石留印,抓铁留痕,龙跃凤鸣,豪情万丈。
这个发源于1984年4月的故事是那样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是那样令人的血脉贲张,值得仔细咀嚼。
他信奉“胆要大,脑要灵,心要细、志要坚、身要猛”的信条,挣脱羁绊,超越平凡,30年砥砺前行,30载春华秋实。鲁中大地上,不管风吹雨打,泰山钢铁的航母巍然屹立,劈浪远行。
他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一个代名词。这个符号叫敢想敢干,这个代名词叫顶天立地,奋勇当先。
那个时候,人们不会想到他以后的人生这样精彩,人们不会想到他的创业故事如此充满传奇,更不会想到他的追求这样的执着,这样的贲张,这样的强烈。
他追求着理想,坚守着事业,践行着誓言……
改革开放、敢为人先是他的动力,锲而不舍、永不言败是他的性格,奋发进取、开拓拼搏是他的特征,不贪虚荣、不慕浮华是他的原则,虚怀若谷、谦逊好学是他的品质,高屋建瓴运筹帷幄是他的气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他的形象。
那些紧咬的牙关,那些奔放的泪水,那些低谷中的彷徨,那些巅峰上的欢呼,还有那些令后人扼腕的叹息……一桩桩、一件件,可歌可泣,可触可感,浮凸于时间之上,铭刻于史册之中。
他的故事轰动着莱芜,震撼着山东,影响着中国……或使人感慨,或令人称奇,或怡人心智,或催人奋进。
30年的拼搏,引爆了太多的潜能——透支了太多的心血。
30年的进取,承载了太多的责任——领受了太多的光荣。
新闻界、政界、经济界的人士在泰山脚下、大汶河畔,不断的寻觅、思索、捕捉这首由王守东铸就钢铁篇章的段段落落……,他的故事让人们浮想联翩,引吭高歌,笔挟深情,不落窠臼,斐然成章,大书特书;饱蘸浓墨,绘声绘影,激情四射,万千气象。
30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但是对泰山钢铁而言,他是魂牵梦绕的美好回忆,他是流光溢彩的日日月月,他是惊心动魄的故事传奇。对泰钢的缔造者王守东来说,他是智慧播撒的一片沃野,他是情感交织的一串诗行,他是波澜壮阔的一曲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