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贝
摘要: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是社会创业文化的校园形态,是高校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延展,是青年学生社会化的新载体和新形态。高校校园创业文化蕴含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体期望,体现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体内容,提供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优化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校校园;创业文化;青年学生社会化;主体期望;主体内容
中图分类号:G05;G123;G646文献标识码:A
社会化是社会以其特有的文化将新的成员不断教化,使之成为符合要求的“社会人”的过程。青年学生社会化是在其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继续社会化,是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深入学习、吸收和创造社会文化,学习和掌握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规范和行为方式,逐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能自觉担任一定社会角色的过程。青年学生社会化与青年学生进行职业准备和走向职业生活直接相连。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是社会创业文化的校园形态,是人们在创业实践和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形成的关于创业的观念形态、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精神面貌等的总和。校园创业文化根据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选择和设计自己的价值目标、生活样式,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与情感,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从社会化理论的视角,深入研究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升华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体期望,拓展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题内容,优化青年学生社会化的条件和途径,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HJ*4〗
一、校园创业文化蕴含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体期望
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而这种创新型人才必须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并举,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青年学生作为当前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具备创新能力,敢于责任担当,集体主义观念强,品格坚毅,心理素质优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毫无疑问是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主题期望。“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于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1\]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富含创业特征属性,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特定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不断地传承结晶为自信乐观、勇于竞争、敢于承担、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团结奉献的创业精神,并融入校园文化,形成校园创业文化中具有独立形态和功能的最基本要素,与大学教育的特定功能呼应贯通,蕴含着对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题期望,也是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体要求。
从本质上讲,校园创业文化体现了当代大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包容独立个性,容纳不同观点和思想,鼓励独创性,尊重多样化,促进青年学生的思想解放,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使其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主体性得以张扬。高校校园创业文化作为校园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其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崇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敬业、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等价值理念。高校校园创业文化的这些特质,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化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价值认同,满足成就感、归属感等心理需求,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此同时,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所蕴含和传承的科学文化知识,可有效地优化青年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青年学生的创业过程是立足创新,不断超越的过程,也是艺术化地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超脱狭隘的情感世界和创新创造的自由天地。“社会化机制是将文化模式(价值观、信仰、语言和其他符号)内化到人格系统,进而制约其需求结构。”\[2\]青年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社会化过程中,受校园创业文化的影响,不断了解自己与社会期望或他人的差异,正确认识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不断进行社会认同,学习和内化创业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态度目标和行为方式,逐渐塑造正确的自我意识,不断培养创业社会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社会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集体、国家和社会不断创新、敢于担当、勇于开拓、艰苦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宏伟志向,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校园创业文化体现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体内容
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青年学生的社会化任务也更艰巨,水平要求也更高。当前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体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思想政治社会化,即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认同和接受主流的政治思想、政治原则、政治制度,使其成长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利、承担应尽义务、具备一定政治能力、促进社会稳定的合格公民;二是道德社会化,即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使青年学生形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个人品德;三是法制观念社会化,即使青年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形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养成自觉的守法意识;四是知识技能社会化,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建构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五是心理水平社会化,即培养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优良心理品质、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的心理行为。具而言之,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体现了以下主体内容:
(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业不仅仅是一味追求经济财富,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开创、发展、引领、主动的态度,是识别、形成、实现生活愿景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想法,或者只是更好的做事的方式”\[3\]。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时代的理性呼唤,必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核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扰,杜绝有违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的成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行为规范,使社会规范通过教育或舆论氛围影响等方式,内化为青年学生自身的信念、习惯或行为准则。这一内涵必然使青年学生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奉献国家、贡献社会的崇高精神,引导他们崇尚爱国、诚信、公正、法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
(二)强化了青年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
高校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培养企业家、商人,更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怎样把财富或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通过创业带动学业,促进就业,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学会学习。创业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创业者不断学习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创业者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活动,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如科学技术知识,管理学、经济学、法律方面的知识等;必须具备综合能力素质,如创新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本身就蕴含并传承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也是必要的教育途径。创业教育、培训等显性课程,可以直接向青年学生传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优化知识结构;创业精神文化氛围等隐性课程,又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业和成就动机,深度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创业实践等创业行为文化,是青年学生切身体验和实践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提高综合技能的现实平台,能有效利用“创业的拉力效应”促进他们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外化。
(三)促进了青年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心理素质是创业者的基础心理条件,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情感、态度和动机等。一方面,创业过程充满曲折、艰险、竞争和矛盾,但“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一过程磨练和造就了创业者处变不惊的心态、愈挫愈勇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拼搏进取的品质。另一方面,成功创业者的经历和创业成功后的体验,会激发正在创业和有创业意向者强烈的成就需要和成就动机。“98%的人把‘个人成就感列为第一重要推动力,其中70%的人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4\]个体一旦确立强烈的成就需要,就会期望自己能做得更好,渴望更卓越的标准,也会经常通过评价自己来衡量自己取得的进步,从而引导其形成较强自尊和充分自信,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认同。
三、校园创业文化提供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讲,高等学校是为青年学生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专门学习机构,给学生提供了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化受教育条件及物质资源基础,营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氛围,提供了有效的制度规范保障及和谐的群体环境等。“社会的文化提供了个人赖以生存创造的原材料。如果文化贫乏,个人便会受害;如果它丰富灿烂,个人便可能得到大大发展的机会。”\[5\]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具有倡导并富于开拓、创新、兼容、与时俱进的特质,把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精神、创业成果等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根据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按照高等教育的目的,确立新的价值目标体系,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成长、成才、发展、〖JP4〗创造所需的丰厚的“原材料”,为青年学生的全面社会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提供了青年学生社会化必需的正规教育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基础和平台,其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和渠道,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系统地掌握并切身实践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包括创业学、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计算机管理软件、政策法律等课程知识,还坚持人文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多学科、多层面的知识融合,有效地拓宽了青年学生的知识视野,优化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创业教育课程还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培训和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教学中多采用探究式、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此外,高校创业教育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态度和兴趣不同、创业起点和创业领域不同等因素,因材施教,满足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奠定了青年学生社会化必需的物质基础
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创业文化的重要形态,主要是指学校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场所、设备、资金、成果等教育教学资源,为青年学生实践专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提供了物质条件。首先,高校丰富的图书和信息资源,是满足学生知识学习、信息获取的优越条件;第二,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不同专业领域的实验室、实验平台、实验器材等,能充分满足学生进行科技试验或产品开发,实现科技创新和创业的需求;第三,特定的素质教育场馆、创业园区、创业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和发展所需的实践或办公场所;第四,通过举办科技创新赛事、课题项目申报和直接资助等方式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和鼓励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强化了更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舞了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了他们创新创业的动机,培养提高了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构建了青年学生社会化必要的制度规范体系
校园创业文化的制度文化一方面包括创业实践相关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既保护了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权益,也指导和约束着他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包括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相关的规章制度等,保障创业教育的大力实施和有效推进。青年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和文化熏陶时,也在学习这些制度文化的内容。在他们的创新创业行为和热情得到激发和保护的同时,也受到制度规范的约束,并能不断地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因为“既然社会成员的需要由文化提供满足的机会,那么同一文化下的社会成员实现需要的方式也就受到文化的制约和规定。”\[6\]相关制度条例的制定和完善是高校推行创业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从办学理念到组织领导,从教学管理到学生管理,从文化实践到资金保障等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科学机制。
(四)营造了青年学生社会化必要的精神文化氛围
创业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创业文化的灵魂,蕴含在学校校训、标识、教风、学风等校园精神文化中,物化为标志性的人文景观、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或创业成功人士宣传画廊等物化形态,体现在各种创业文化实践活动中及优秀创业社团、优秀创业团队与个人身上。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是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创业教育,转化为教育目标明确的校园氛围,具有隐性教育的特征和功能,通过其中的符号、语言、蕴含的价值观念、规范和行为方式,能自然地把创业文化的精神特质内化为青年学生内在的心理品质和文化精神,是其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五)提供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和谐群体环境
同辈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7\]校园创业团队是以特定的相互关系和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同辈群体,团队成员具有共同志趣、需求和目标,以及特定的结构形式和约定俗成的规范。校园中学生组建的各种创业社团、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团体组织,在学习和创业实践活动中,能够彼此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增强对创业的信心,成为青年学生促进学习、培养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也为其社会化提供了和谐的群体环境。
四、校园创业文化优化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具体途径
青年学生社会化的目标是帮助青年学生以社会建设者的身份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高校创业教育是青年学生专业教育、思想教育等新的维度。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形态和载体,是传统校园文化的有益补充,从系统到单一、从正规到俗成、从课堂到课外、从显性到隐性,使青年学生把“现实的或想象中的他、所处环境间有规则的相互联系、现实的或想象的环境特性转化为内在的规则和特性”\[8\],潜移默化地实现创业文化精神的内化,很大程度上创新和优化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现实途径。
(一)系统正规的创业课程教育拓宽了青年学生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正规系统的教育方式,是增长学生知识的主渠道,是青年学生大学期间继续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科学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厘清和完善与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其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拓宽了青年学生社会化的途径,也丰富了社会化的内涵。创业教育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教育,除创业学本身外,还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律、心理等学科,有时也会兼顾人文学科和美学等,同时提倡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从而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其全面发展。另外,创业课程教育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多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特别是在创业实习和技能培训中,可以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时空里,围绕自己确立的创业目标自主学习,掌握技能。
(二)创新创业实践拓展了青年学生技能培养的现实平台
“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9\]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模拟创业和实际创业等,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加实践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了实际嵌入创业实践的途径,使他们以创业者的角色体验创业的过程,实践锻炼自身的专业和创业技能,培养创业者的优良品质,学习了解相关制度和规范,促进社会化的进程。为支持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高校提供资金、场所、硬件设备、制度保障等,使他们更多、更广、更深地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直观地体验和理解创业,提高自身科学技术知识及技能水平,提升综合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因此,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技能培养平台,为增强学生创业者角色扮演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三)校园创业文化活动丰富了青年学生素质培养的直接方式
“校园文化作为影响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其范围已超出学校的常规教育,影响广度和深度都非常大,具有整体引导、点滴渗透的效果。”\[10\]校园创业文化活动渗透着创业教育的内容,蕴含着创业精神,是学生对创业文化最直接的体验,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学生素质培养的最直接方式之一。校园创业文化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创业文化节、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培训班、职业规划大赛等。学生在特色鲜明的创业文化活动中,自然地接受创业文化的熏陶,不断明确创业者角色期望,体验创业者角色情感,强化创业者角色认知,实践创业者角色扮演,积极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
青年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高校校园创业文化穿透校园围墙,与社会文化尤其是创业文化紧密相联,为青年学生社会化提供了更丰富的环境、更便捷的条件、更有效的途径,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参与能力,便于他们日后进入社会的角色的适应和扮演,对他们的社会化过程起到重要的引导、教育及服务作用。“事实上,社会化是人类可以施加作用的过程。人类并非只是等着接受指导或安排的被动对象。个体通过不断推进的社会互动过程逐步理解并接受社会角色。”\[11\]青年学生作为社会化的主体与客体,既是社会化的对象,又以自己的社会化行为影响社会化过程,推动社会发展。加强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建立政府主导、高校实施、师生参与、社会支持的全员参与机制;需要不断完善创业文化理论、创业教育教学、创业实践应用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高校特点、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创业文化体系。总之,只有多方并举,形成合〖JP4〗力,才能真正实现以高校创业文化建设为依托的促进青年学生全面社会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15.
\[2\]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 邱泽奇,张茂元,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8.
\[3\]弗雷德里克,库洛特克,霍杰茨.创业学\[M\].蒋春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4\]贺尊.创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7.
\[5\]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40.
\[6\]风笑天.社会学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47.
\[7\]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17.
\[8\]李维.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875.
\[9\]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28.
\[10\]路瑞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8):4344.
\[12\]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