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4-10-27 21:19陈学锦
地理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教学

陈学锦

摘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出发,论述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做好演示实验、实施分组实验、加强探索实验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并明确指出“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一、做好演示实验,发展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导讲导问,使学生间接获取地理事物感性知识的一种方式。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发挥演示实验功能,需要教师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浓厚学习兴趣。讲解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这部分内容,可设计以下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Ⅰ: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过程:① 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高纬地区、南半球低纬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 ② 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一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迁移运用:演示实验结束后,进一步说明运动中的气流、洋流和河流都会产生偏向。并提问以下三个问题,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偏向的理解。

①在北半球向东流的河流主流会向哪一岸偏?(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应向南岸偏) ②开始向东流的气流会偏转为何方向?(北半球为东南方向,南半球为东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 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会向什么方向偏转?(西北)

通过这样的实验创设地理情景,为学生提供新颖、奇特、多变等强烈的感官刺激,以吸引学生眼球,使思维快速集中到课堂中。同时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好奇心会促使学生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积极思考并渴望寻求答案,则会产生想认真学习的想法,激发地理学习兴趣,调动求知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实施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而地理实验中能很好地形成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便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因此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实施分组实验,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机会,使他们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Ⅱ:气旋、反气旋两种天气系统带来的不同天气状况(小组合作完成)

课前准备:白色的较大窄口塑料瓶;一小块冰;少许热水。

实验步骤:在塑料瓶中装满热水,然后把大部分热水倒出,瓶底留1/5左右的水。把一块冰放在塑料瓶嘴上,注意放平稳,仔细观察有何现象发生,用冷水代替热水,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合作讨论实验结果:可能实验结果分析有多种,有些学生会认为其发现实验结果与气旋很相似,空气都是作上升运动;有些学生会发现冰块的作用——高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温度低。

实验结论:气旋中心空气作上升运动,而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在逐渐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而反气旋中心空气运行方向恰好相反,带来晴朗的天气。

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往往会不满足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只做旁观者,他们总是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想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实施分组实验,这样不仅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观察更直观,对现象表述更清晰,渗透合作意识。当然分组实验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勤于记录,互相合作,以免学生只感到好玩、有意思、够刺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无法静下心思考,从而忽略实验的本质。

三、加强探索实验,形成创新意识

探索实验是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地理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实验Ⅲ:测定“学校操场某点的东南西北方向”(设计活动方案)

方案:在某点A树一竿,并以该点为中心画圆;某一天,竿的日影在上午和下午的某一刻的影长刚好与圆相交,记录这两点M、N;连接这两点线MN(这条线就是通过当地的一条纬线,该线指示东西方向)。过A点作MN的垂线,即该线就是通过A点的经线,与日影相反方向一端就是该点A的正南方向。

原理: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一天当中,除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个时刻是相等的,其影长也有两个时刻相等(在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影子是朝正北)。

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在“探索”地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锻炼并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很多地理实验在课堂中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过程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将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重视课外实践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课外实践实验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地理教师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实地操作,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以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课外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结合,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验证规律的训练。

实验Ⅳ:确定“当地地理位置”(设计课外活动实验)

活动过程:①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竖立标杆,测量日标杆在地上部分的长度。②以标杆所插点(图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的半圆。③当上午标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标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④春分日,当日标杆的影子与直线OC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并测量此时标竿影长等于竿长。根据上述活动中测得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答案:标杆、尺、绳、钟表等)②根据测量,春分日这一天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答案:H=60°)③研究小组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是多少?(答案:30°N,109°E)。④请在图上标出该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见图2)。▲

参考文献:

[1]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孙月雁.地理实验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4.

[3] 朱学尧. 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4.

[4] 刘恭祥.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2008.

摘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出发,论述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做好演示实验、实施分组实验、加强探索实验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并明确指出“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一、做好演示实验,发展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导讲导问,使学生间接获取地理事物感性知识的一种方式。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发挥演示实验功能,需要教师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浓厚学习兴趣。讲解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这部分内容,可设计以下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Ⅰ: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过程:① 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高纬地区、南半球低纬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 ② 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一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迁移运用:演示实验结束后,进一步说明运动中的气流、洋流和河流都会产生偏向。并提问以下三个问题,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偏向的理解。

①在北半球向东流的河流主流会向哪一岸偏?(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应向南岸偏) ②开始向东流的气流会偏转为何方向?(北半球为东南方向,南半球为东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 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会向什么方向偏转?(西北)

通过这样的实验创设地理情景,为学生提供新颖、奇特、多变等强烈的感官刺激,以吸引学生眼球,使思维快速集中到课堂中。同时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好奇心会促使学生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积极思考并渴望寻求答案,则会产生想认真学习的想法,激发地理学习兴趣,调动求知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实施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而地理实验中能很好地形成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便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因此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实施分组实验,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机会,使他们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Ⅱ:气旋、反气旋两种天气系统带来的不同天气状况(小组合作完成)

课前准备:白色的较大窄口塑料瓶;一小块冰;少许热水。

实验步骤:在塑料瓶中装满热水,然后把大部分热水倒出,瓶底留1/5左右的水。把一块冰放在塑料瓶嘴上,注意放平稳,仔细观察有何现象发生,用冷水代替热水,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合作讨论实验结果:可能实验结果分析有多种,有些学生会认为其发现实验结果与气旋很相似,空气都是作上升运动;有些学生会发现冰块的作用——高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温度低。

实验结论:气旋中心空气作上升运动,而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在逐渐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而反气旋中心空气运行方向恰好相反,带来晴朗的天气。

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往往会不满足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只做旁观者,他们总是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想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实施分组实验,这样不仅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观察更直观,对现象表述更清晰,渗透合作意识。当然分组实验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勤于记录,互相合作,以免学生只感到好玩、有意思、够刺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无法静下心思考,从而忽略实验的本质。

三、加强探索实验,形成创新意识

探索实验是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地理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实验Ⅲ:测定“学校操场某点的东南西北方向”(设计活动方案)

方案:在某点A树一竿,并以该点为中心画圆;某一天,竿的日影在上午和下午的某一刻的影长刚好与圆相交,记录这两点M、N;连接这两点线MN(这条线就是通过当地的一条纬线,该线指示东西方向)。过A点作MN的垂线,即该线就是通过A点的经线,与日影相反方向一端就是该点A的正南方向。

原理: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一天当中,除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个时刻是相等的,其影长也有两个时刻相等(在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影子是朝正北)。

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在“探索”地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锻炼并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很多地理实验在课堂中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过程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将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重视课外实践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课外实践实验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地理教师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实地操作,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以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课外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结合,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验证规律的训练。

实验Ⅳ:确定“当地地理位置”(设计课外活动实验)

活动过程:①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竖立标杆,测量日标杆在地上部分的长度。②以标杆所插点(图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的半圆。③当上午标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标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④春分日,当日标杆的影子与直线OC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并测量此时标竿影长等于竿长。根据上述活动中测得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答案:标杆、尺、绳、钟表等)②根据测量,春分日这一天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答案:H=60°)③研究小组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是多少?(答案:30°N,109°E)。④请在图上标出该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见图2)。▲

参考文献:

[1]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孙月雁.地理实验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4.

[3] 朱学尧. 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4.

[4] 刘恭祥.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2008.

摘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出发,论述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做好演示实验、实施分组实验、加强探索实验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并明确指出“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一、做好演示实验,发展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导讲导问,使学生间接获取地理事物感性知识的一种方式。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发挥演示实验功能,需要教师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浓厚学习兴趣。讲解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这部分内容,可设计以下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Ⅰ: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过程:① 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高纬地区、南半球低纬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 ② 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一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迁移运用:演示实验结束后,进一步说明运动中的气流、洋流和河流都会产生偏向。并提问以下三个问题,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偏向的理解。

①在北半球向东流的河流主流会向哪一岸偏?(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应向南岸偏) ②开始向东流的气流会偏转为何方向?(北半球为东南方向,南半球为东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 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会向什么方向偏转?(西北)

通过这样的实验创设地理情景,为学生提供新颖、奇特、多变等强烈的感官刺激,以吸引学生眼球,使思维快速集中到课堂中。同时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好奇心会促使学生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积极思考并渴望寻求答案,则会产生想认真学习的想法,激发地理学习兴趣,调动求知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实施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而地理实验中能很好地形成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便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因此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实施分组实验,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机会,使他们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Ⅱ:气旋、反气旋两种天气系统带来的不同天气状况(小组合作完成)

课前准备:白色的较大窄口塑料瓶;一小块冰;少许热水。

实验步骤:在塑料瓶中装满热水,然后把大部分热水倒出,瓶底留1/5左右的水。把一块冰放在塑料瓶嘴上,注意放平稳,仔细观察有何现象发生,用冷水代替热水,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合作讨论实验结果:可能实验结果分析有多种,有些学生会认为其发现实验结果与气旋很相似,空气都是作上升运动;有些学生会发现冰块的作用——高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温度低。

实验结论:气旋中心空气作上升运动,而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在逐渐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而反气旋中心空气运行方向恰好相反,带来晴朗的天气。

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往往会不满足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只做旁观者,他们总是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想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实施分组实验,这样不仅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观察更直观,对现象表述更清晰,渗透合作意识。当然分组实验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勤于记录,互相合作,以免学生只感到好玩、有意思、够刺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无法静下心思考,从而忽略实验的本质。

三、加强探索实验,形成创新意识

探索实验是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地理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实验Ⅲ:测定“学校操场某点的东南西北方向”(设计活动方案)

方案:在某点A树一竿,并以该点为中心画圆;某一天,竿的日影在上午和下午的某一刻的影长刚好与圆相交,记录这两点M、N;连接这两点线MN(这条线就是通过当地的一条纬线,该线指示东西方向)。过A点作MN的垂线,即该线就是通过A点的经线,与日影相反方向一端就是该点A的正南方向。

原理: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一天当中,除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个时刻是相等的,其影长也有两个时刻相等(在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影子是朝正北)。

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在“探索”地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锻炼并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很多地理实验在课堂中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过程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将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重视课外实践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课外实践实验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地理教师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实地操作,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以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课外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结合,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验证规律的训练。

实验Ⅳ:确定“当地地理位置”(设计课外活动实验)

活动过程:①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竖立标杆,测量日标杆在地上部分的长度。②以标杆所插点(图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的半圆。③当上午标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标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④春分日,当日标杆的影子与直线OC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并测量此时标竿影长等于竿长。根据上述活动中测得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答案:标杆、尺、绳、钟表等)②根据测量,春分日这一天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答案:H=60°)③研究小组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是多少?(答案:30°N,109°E)。④请在图上标出该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见图2)。▲

参考文献:

[1]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孙月雁.地理实验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4.

[3] 朱学尧. 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4.

[4] 刘恭祥.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2008.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教学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