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之境

2014-10-27 18:35王滢
关键词:审美情感

王滢

摘要:卢梭的“自然美”思想丰赡深邃,精远宏阔。从美育目标、理念、重点三个层面梳理了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将其教育特点归纳为整体性、平民性、情感性和自然性,并着重阐述了这一思想对新时期我国美育工作的四个重要启示:即注重美育工作的辩证性;尊重美育实践的主体性;激励美育过程的情感性;倡导美育内容的生态性。

关键词:自然主义美育;辩证性;审美主体;审美情感 ;生态美育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

回顾我国美育的进程不难发现,其自身经历了一个由传统的实践美育向现代的生命美育和生态美育的华丽转身过程。较之传统,现代美育更关注人类的生命活动本体,以审美之路作为超越之路,将审美活动视作另一种方式的自我拯救,并试图以人感性的、生命的、生存重构的审美活动去抵御物质世界对人的侵犯,通过审美活动去创造生命的意义。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它的发展更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大众化的、社会化的倾向。

早在三百年前的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中就早已蕴含了许多和生命美育、生态美育极其相似的美学主张。卢梭勇敢地面对生活,用心发现自然意象的“崇高之美”,感悟生态系统的“平衡之美”,崇尚情感的“本真之美”进而追求人性的“和谐之美”,最终期许达到一种真正的自觉、自由的思想与生活境界。他直面于对完整德性和健全人格的培育,对新时期我国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内容

在英国教育家丁·亚丹士看来,“自然”一词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人们的个别天性;二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三是指与“艺术的”对立的“自然的”及与“人为的”对立的“自然的”,即脱离一切人为影响而任其自然发展。

那么,在卢梭思想中,“自然”究竟是指什么呢?我们在其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当中不难发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的“自然”比较明显趋向于第一和第二种解释。它主要与近代文明相对立,既指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界,又指事物的“自然法则”和人的“自然状态”。他热切疾呼要回归的“自然”之境既有原始之意,又有社会禀赋之意。这正表明了卢梭主张摆脱理性科学与封建文化的束缚,寻求人的自然天性的决心。

既然卢梭将“回归自然”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那么在此进程中,他的教育主张必定有别于同时代的封建教育,他究竟想要培养怎样的“新人”?他的教育需要遵循哪些理念?在这种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他的教育又具有哪些侧重点呢?依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对卢梭的自然主义美育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概括起来其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从美育目标上看,卢梭主张培养“自然人”,批判“文明人”。卢梭在《爱弥儿》的第一卷就告诉我们,他这部小说主要在谈论关于“自然人”的培养。而他要培养的“自然人”既是“能仁能爱,可以借助感情而使心智发育完整的人”,又是将古代的勇敢、忠诚、道义等“自然感情保持在第一位的人”。需要强调的是,爱弥儿不是“被逐于原野的野蛮人”,更不是“被教育成孤独的人,是被教育成社会成员,而且要能够尽到社会成员的职责。”\[1\]292与之相反,他的教育极力地驳斥“文明人”,认为这是“一种被封建专制制度所腐蚀了的人”, 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古代人”相对应的“当代人”,与“乡村人”对应的“城市人”,是他在作品中所提到的那些“傲慢的傻子”、“暴君”、 “歹徒”、“恶棍”等形象。当然,卢梭将古代人与现代人对立、乡村和城市对立,并且认为城市的奢靡及腐化与“人是最不宜于群居生活”的观点相联系是不科学的,但是由此反映出他对封建“文明”所代表的城市的批判,以及对于人类生存中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等重要美学命题的思考,却是有意义的。

〖SJ〗其二,从美育理念上看,卢梭提倡感性,反对理性。卢梭所处的时代,正值于以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为代表的理性论蓬勃兴起之时,这是工业革命前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理性论的发展推动了科技革命,催生了工业革命。在人的精神领域,科学理性已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更是被哲学家们奉为“圭臬”。然而,卢梭勇敢地力批这种以实用、确定、精确知识为特点的科学理性主义,而推崇人类自身丰富的感性美,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哲思。他说:“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性这个官能可以说是由其他各种官能综合而成的,因为他最难于发展,而且也发展的迟;但是有些人还偏偏要用它去发展其他的官能呢!”\[1\]90与此相对,他对感性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重视感官与感性的基础性作用,并将感性看做人生存的基础和前提。他说:“由于所有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头脑的,所以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如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所以说,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就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1\]149众所周知,人的感觉和知觉都包含着判断的因素,但是前者的判断来源于具体事物,是被动的,而后者要靠主体进行比较分析,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可见,卢梭的贡献在于指出了感性的理解是理智的理解的基础,它内在地包含着理性的判断和比较,具有审美的特性,是一种审美的理解。如若要使理性的理解成为审美的理解,就要转化为主体感性的“直觉”, 这种感性理解是一种容纳了理性、目的而侧重直觉教育的审美方式。在这场理性与感性的博弈之中,卢梭态度十分鲜明,即反对理性,重视感性。

其三,从美育的重点上看,卢梭力倡“自然美”,排斥“臆造美” 。卢梭热情讴歌和赞美感性的自然之美,在他看来,人们对于美妙的大自然主观的审美选择的结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的美,远远优于任何人为的臆造和刻意的造作。在其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关于优美景致的动情描写:“夜里,绿荫获得了新的活力,黎明照耀着它,初升的阳光给它镀上了金黄的颜色,盖上一个用露珠织成的亮晶晶的网罩,把它的光彩和颜色反映在人们的眼里。鸟儿在一起合唱着歌调……所有这些情景的交相配合,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沁透心灵的清新的感觉。”\[1\]500在他笔下,随处可见对大自然壮观和优美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引人入胜的描写。另外,自然中的“丑”也是一种美,是一种质朴、原生态、桀骜不驯的意象形态之美,它更能凸显出自然美的张力。但是对于贵族阶级所追求的“臆造美”,出身贫苦且具有强烈平民意识的卢梭却是极端排斥,他说:“至于臆造的美之所以为美,完全是由人的兴之所至和凭借权威来断定的。”\[1\]501卢梭尖锐地指出这种美的本质只不过是那些大人物和大富豪们在利益和虚荣支配下,“为了炫耀财富或是从中牟利的新奇的手段而已”。由此可见,卢梭的美育重点是关于被平民阶级所欣赏的真实呈现事物纯朴本真的原生态之美。

二、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特点

卢梭在长期的理论探究和实践开拓中,不仅丰富了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内容,也彰显了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特点。概而言之,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整体性。与西方传统世界观中极端孤立、片面、狭隘的观点针锋相对,卢梭大胆地提出了整体的世界观,而教育的秘密也就在于“使人的身心活动一张一弛,相互调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因此,在卢梭看来,培养“新人”除了必要的体能训练以外,还应包括兴趣的培养、感知觉、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的教育等内容。他曾说:“我希望摆在他眼前的是原件而不是画在纸上的图形……我要使他经过屡次的观察,把他们的正确的形象印在他的心中,以免拿一些稀奇古怪的样子去代替事物的真正形象,而失去了比例的观念和鉴赏自然的美的能力。”\[3\]179可见,卢梭的教育观念和哲学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就是强调整体的联系,不仅提出美育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而且肯定了人通过审美实践能够发现和掌握规律,以及“美”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这种辩证联系的美育观点是具有整体性的。

其二是平民性。18世纪后半叶的法国,正是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之机,资产阶级也正处于日益强盛的阶段,然而,以封建国王为首的僧侣贵族阶级垄断着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和财富,过着纵情声色、奢侈淫逸的寄生生活。与当时很多启蒙主义思想家的有产阶级立场不同,卢梭深感社会的不公,坚定地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之上,对封建专制的体制、腐朽奢靡的社会风尚与审美趣味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他所倡导的“返归自然”、“天赋人权”等等口号在当时都是具有十分积极的革命意义的。

其三是情感性。自然感性美的赞扬和情感本真美的追求是卢梭美育思想的两大基调。作为自然神论的膜拜者,卢梭坚信大自然和人类的美感并不等同,自然之美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人主观“选择”的结果,是基于人“听命于本能的”主观的审美判断力。正因为具备了这种天赋的审美判断力,人类才具有了美感。换言之,只有大自然的形式与人类的审美想象活动相和谐之时,才具有了目的的性质,才能在人类的主观精神层面引发美感。此外,在卢梭的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当中,始终充满着对人性的关怀和人类真挚情感的呵护。他曾说,“人的最原始的感情就是对自己生存的感情,最原始的关怀就是对自我保存的关怀”;他认为,培养青年人的“自爱心”和“怜悯心”,“不掺杂虚荣、竞争、荣耀以及那些使我们不能不同别人比较的情感”,更能够“激发他们最初的自然的情感,使他的心胸变得明朗开阔”\[3\]310。因此,情感性是卢梭美育思想中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这正体现了他朴素的自然育人的基本美育理念。

其四是自然性。人与自然是贯穿卢梭教育思想的主线,它连接着两种教育的关节点:一方面,从批判企图征服和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出发,卢梭从生态系统层面思考人类生存的深层次问题,提出要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天然的亲和性,关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人的生存环境的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他曾尖锐地指出:文明社会状态下的人类“扰乱一切,毁坏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3\]89,但人类却不知“征服和统治自然也许会带来一时的自以为是的快乐,但由于失去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将承受长期的精神痛苦”\[3\]90。另一方面,从批判以灌输封建的理性知识出发,卢梭指出“人类的进步是以人性的异化为代价的”,美育应遵循 “自然的法则”,做到行以求知,学以致用。此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苦难的教育”、“适龄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爱情的教育”等等理念。他认为,唯有遵循自然法则,保持人进入社会之前的“自然状态”,心智才够达到“和谐之美”的最高境界。

三、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对我国新时期美育的启示

系统、深入地研究卢梭的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对增强我国新时期美育的实效性是大有裨益的。

(一)注重美育工作的辩证性

伴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大众传媒的急速扩张,审美教育面临的危机也越来越复杂和尖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强烈地冲击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尤其是陈腐的教育观念和僵化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美育学科发展的现实瓶颈。加之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的海量涌入,人们很容易受到各种负面信息的毒害。在这种情况下,卢梭这位思想家的前瞻性美育思想,他的关于“教育要促进人的协调发展”的理念,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正如上文所述,卢梭希望培养的“自然人”不仅体格康健,具有灵敏感觉、善良淳朴的审美情感、清新脱俗的审美趣味和新颖灵活的审美创造力,而且能够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目标不仅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和革新意义,而且直至今天依然对我国新时期的美育具有重要启迪,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美启真。通过娱乐的形式激发受教育者的审美兴趣,引导学生熟悉美的基本形式,掌握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引导其自主探究学习。卢梭非常重视游戏,认为游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育途径,并以此提供审美刺激,吸引学生通过主动的审美体验获得对自然的审美感知。

2.以美储善。即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激发人们内心潜在的善。对此,孔子也曾提出“里仁为美”,即将“仁”(即人与人之间之间的亲善和仁爱)视为最高的审美原则,认为只有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从自身、从自己的家庭、从调整和改善人与人的关系做起,不断浸染仁义道德的精神和风尚,逐步建立起和谐、美好的社会,才是美的。康德也曾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等等。可见,人的认知活动不是教条刻板的纯认知性的,“美”可以将教育内容的“真”与内心意志的“善”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观念。

3.以美怡情。就是要美化教育环境,加强对学生审美情操的陶冶。在新的时期,美育以其指向性与非功利性、独立性与渗透性、崇高性与时代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的高度统一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净化人的灵魂,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实现内心的平和与愉悦。另一方面,自然规律的“真”,道德本性的“善”,朴素真挚的“情”,共同促进了受教育者“身心协调”之“美”的最终实现,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可分割,辩证统一地存在于教育整体当中。总之,卢梭主张通过实践美将“真、善、情”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和美育工作者认真借鉴和思考。

(二)尊重美育实践的主体性

当前,我国的审美教育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多元、多变的思想冲击下,在拜金、拜物等观念腐蚀下,一些人逐渐迷失了自我,心为物役,奉行名利至上,精神空虚,这些错误的思想趋向极易导致政治上的变质、经济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和情感上的贫乏。因此,我国新时期的审美教育面临着的巨大挑战。

重温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原则、坚定的“平民教育”立场以及明确的教育方向,无疑会对我国当前的美育有重要启示,即当前的美育更应该尊重主体性原则。所谓“主体性”,是指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者的主体性,从而培养和开发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尊重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充分发挥美育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教育者应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遵循教育规律,讲究教育艺术,不断加强自身审美修养,坚持正面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不断创新中增强新时期审美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并始终把培养和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为审美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目标。美育只有深入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疏导才能打动人心,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生硬刻板的填鸭式灌输,都只能使美育流于形式。此外,新时期的美育更应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导向,切实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把崇高性和优美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胸怀大局,着眼大事,把握大势,又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引导群众同服务群众教育结合起来,把提高素养同满足需求结合起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激励美育过程的情感性

从卢梭对感性理解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感性理解也是一种审美理解,这种理解绝非只是一种外在世界的被动感知,单纯地停留在感觉层面,它更是一种包含分析、鉴别、判断、理解的主动思维过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者在培养学生主动地感受优美的“外在形式美”的同时,促使其自觉体会崇高的“内在精神美”的意蕴,使受教育者外化为个体主动的审美行为,才是新时期审美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笔者认为,“生活审美化”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因为生活中离不开情感,本真的情感之美能够使浮华的人感受内心的平静和真诚的快乐。例如,在敬仰的情绪中体味德性之美,能够使平凡的人感悟崇高的意义并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在愉悦的情绪中,体会平衡的人际交往之美,能够使孤独的人感受群体的力量,并增强自身的归属感;在平静的情绪里,体会和谐的生态之美,更能够使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人拥有健康祥和的生存环境。将生活视为艺术,以审美的高度投入生活,以内心真挚的情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传播美,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内心的幸福才能够真正实现。换言之,只有从“美”的情感和意识出发,主动将“美”的心灵、“美”的语言与“美”行为统一起来,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才能构建起幸福生活的大厦。因此,对于美育而言,也只有充分调动审美情感的积极参与,通过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心灵美、行为美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积极由内化转为外化,主动从生活中获得美的感受、精神的充实、人格的完善,才能在自我价值的不断肯定中体味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实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倡导美育内容的生态性

“无论什么时候我想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我就忍不住想到卢梭。只有卢梭才能描述自然与人类之间美丽的直接关系”\[4\]。卢梭热爱大自然,他认为大自然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审美对象,激发人的审美兴趣,可以使人暂时摆脱现实的束缚,促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面对如今人类与自然分裂与对抗的事实,卢梭对自然美育的重视显得意义深远。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泛滥,物质欲望的日益膨胀,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审美实践面对的是人的实践,而人的实践又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回归自然,尊重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在审美实践中培养个体的生态审美意识和行为,寻找宁静的心境,摈弃人类的私欲,与大自然共建一个和谐的“家园”,应该是当代美学所追求的方向。所以,新时期我国的美育更应该响应实现“美丽中国”的召唤,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的内容,加快生态美育的普及,培养和造就出一代代的“自然之子”,在自然中寻找物之为物的物性和人之为人的人性。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 \[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6.

\[3\]卢梭.忏悔录\[M\].黎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猜你喜欢
审美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培养策略探讨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让多媒体扮靓小学语文课堂
用比喻构筑的审美世界
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