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以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物理;实验;兴趣;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以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下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注意:(1)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2)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3)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自主设计,鼓励创新
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器材选择的自主性。即由学生按自己的设想和设计理由自主选择实验器材,所选器材只要能正确进行试验,符合自己的设想即可,不要要求学生必须使用某些器材。
2.实验步骤、过程的多向性。即实验步骤的安排上只要是科学、合理的,不论先后、不拘一格,只要能达到实验目的即可。
3.实验设计、操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即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展开思维,随意去设计,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束缚。学生不一定按教材上的实验模式来设计、完成实验,可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自主地完成操作和写出实验报告。实验设计时,凡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不同方案,鼓励学生创新。
4.适时点拨,启发思维。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常常考虑不够全面而出现设计缺陷,或是受教材影响,求异思维受到束缚。及时的诱导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启迪学生的智慧火花,对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大有益处。如,在设计“测量物质密度”时,有的学生设计为先测铁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出铁块的质量。我适时地提出:“这一设计思路是正确的但有一些不足,你能找出它的缺点吗?”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很快找出了缺点,修正了实验方案,并且丰富了实验理论。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让学生多动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比如,在学习“液化现象”时,课本上有压缩体积的演示实验,而没有降温液化的实验,我让学生每人手拿一块玻璃并对玻璃呵气,让学生体会、研究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让学生都动手。在上分组实验课时,秩序井然,实验结果(结论)正确,而在实验考查时,发现不少学生动手能力差,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分组实验的时候,教师只注意各小组是否动手、各组完成实验的情况,而没有注意到组内每个人的活动,因此,教师在分组实验时应强调:实验时,每次以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重视课外实验和小制作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使学生对实验问题的理解不落俗套,敢于求异;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不拘一格,多方设想。不断地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才能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拓宽思维范围,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