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2014-10-24 07:13邢邦圣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工程专业课程

邢邦圣

(江苏师范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机械类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邢邦圣

(江苏师范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重点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高校“教学质量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也是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结合江苏师范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类省级重点专业类建设的实践,探讨了“1+10”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机械类;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重点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1].因此,实施机械类省级重点专业“1+1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江苏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电工程学院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为例,探讨“1+10”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 机械类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标准为依据,在企业深度参与下,依托我校文、理、工学科交叉和优势学科及特色、重点专业优势,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培养既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兼有儒家哲学思想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1+10”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模式,即机械类每个专业牵手10家企业,建立由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企业教学委员会,企业与高校根据行业标准和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施培养过程,形成培养与就业一体化[3].

2 总体目标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按照 “有特色、强能力、宽基础、高素质”要求,创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建立管理运行机制[4],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积累人才培养经验,发挥人才培养辐射示范作用,成为江苏省特别是苏北和淮海经济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3 改革内容与创新举措

按照“观念创新是先导、培养方案是核心、课程建设是基础、实践环节是重点、队伍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的思路,我校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各项改革[5].

3.1 构建“1+10”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社会适应面宽,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基本定位,加强专业基础,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构建“1+10”人才培养模式[6].在该模式下,企业与高校根据行业标准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模式.“1+1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1+1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基本思路Fig.1 Basic thought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1+10”talent training mode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为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我校机电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已逐步建成一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业教师4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1人,博士15人,硕士14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7.9%;教师中有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

近几年主持完成各类科研、教研项目8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2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80多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专利8项,获省级科学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4项,获省级各类教学成果奖19项,2010年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3.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立体化课程与教学资源

3.3.1 制定凸现工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我校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个性培养与社会责任并重,构建了“宽基础、多方向”校企联合共建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面向“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凸现工程特色.一是加强理论基础,增设新课程;二是反映社会需求,开设前瞻性课程;三是做到“五个不断线三个突出”,即外语学习不断线,计算机应用不断线,素质培养不断线,工程设计不断线,工程实践不断线;突出工程素质培养,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突出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3.3.2 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打造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 为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学院实行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中心,以课程团队为依托,以应用创新为主导,实现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研究、教材编写和教学资源库5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密切跟踪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重点加强核心课程的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重点课程2门、双语课程2门.主编教材10部,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省精品教材1部、省精品教材立项建设2部.

3.4 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学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取代“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理念,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因材实教,分类指导,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了“学术型”“技术型”“应用型”3类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提供不同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推行了更加完善的学分制和选课制,鼓励教师因材施教和分类指导,关注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着力改革以强化“同一性”“规范性”而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管理制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对理论性强的基础类课程,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则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对专业类课程,加强综合性、工程性内容的考核,注重考查学生对专业、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情况.

3.5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建立开放式、多元化实践训练体系.构建了“三层次、六平台、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按基本技能实践、综合应用实践和科技创新实践3个层次,从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科研能力训练、社会实践等6个方面,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100%,并结合学生的科研立项,推动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开展.增加实习实训时间,保证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积极实行“多证制”,要求学生必须获得2个以上专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近几年,学生的双证率达100%.

2)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设立科研训练计划.通过系列讲座、举行报告会、第二课堂活动、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等,使学生在获取科技信息、查阅资料、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练.实行大学生课题立项制度,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资助学生课题立项研究.同时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科研导师制.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导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

(2)“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企业工程实践,学生“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加强毕业设计规范管理,实行“过程监控、分段管理”办法,通过中期检查制度和专家抽查的方式,对毕业设计进行过程监控,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3)设立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学生在学科竞赛、发表论文、科研开发、技能证书等方面取得成果后给予学分,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实施科研训练计划、建立科研导师制、设立创新学分等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依托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徐州市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投入400万元建成“机械基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投入150万元建成中央与地方共建“数控加工中心”实验室,投入66万元,建成了工程机械先进设计与制造校级重点实验室.现拥有5个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7 978 m2,设备1221台(套),价值1488.2万元,实验开出率为100%.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国有大型企业的优势,共同建设和联合开发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与无锡小天鹅通用电器有限公司等11家著名企业建成校外实训基地,签定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协议,与山科威科特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液压智能控制实验室”,企业投入186万元设备,苏州环球集团在我院进行了“环球班”冠名,每年为学生提供专业奖学金,同时,优秀的毕业生可以优先到环球集团工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6 加强教学管理 保障教学质量

学校实施了“大部制”管理,将若干相近专业组建成一个学部,每个学部下设教学院和研究院,学部加大人、财、物的统筹,建立开放式实训中心,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为保障教学质量,坚持一个“中心”、二个“加强”五个“确保”.一个中心: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二个加强: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建设.五个确保:一是不断强化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确保教师的思想认识到位,教学投入到位;二是确保学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的时间精力主要投入到教学中;三是确保教学业务经费充分用于教学,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四是确保高级职称的教师每学期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五是实行领导和教师听课、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监控到位.

4 改革成效

1)学生基础理论扎实,综合素质较高.近三年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8%以上,有106名学生分别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朱敬文奖学金,2名学生获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10名学生获校级三好学生标兵和优秀学生干部标兵,349名学生分别获得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82名学生获校优秀毕业生.

2)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毕业生具有浓厚的问题意识、科学研究能力,学生的多证率为100%,近几年,有33名学生在国家和省级竞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60多名学生在校级各类竞赛中获奖,获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11项,校级科研立项40多项,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校级优秀毕业设计38项.毕业生工作适应期短,上手快,表现出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强.毕业生进取、务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岗位上“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毕业生所具有的“坚毅、进取、务实”精神和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态度,得到了广大中学毕业生及家长的高度信任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报考与录取率逐年攀升.

5 结语

重点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上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全校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广大学生共同参与,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1] 李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25- 27.

[2] 宋毅,蒋达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16.

[3] 王永生,屈波,刘拓.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5- 17.

[4] 易荣华,潘岚.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57- 59.

[5] 徐平.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浅谈[J].文教资料,2009.(11):164- 165.

[6] 肖龙阶.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文教资料,2007(10):130- 131.

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mechanical key majors

XING Bang-sh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

Key major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the key parts of college teaching quality project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but also important measures of colleges to deepen teaching reform,improve schooling level and education quality,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Combing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mechanical key majors of provincial level in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1+10”talent training mode.

mechanical;key majors;talent training mode;reform;innovation

G 642

A

2095- 3550(2014)03- 0064- 04

2014- 04 -16

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 (B-b/2013/01/010);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XJG201211)

邢邦圣,男,安徽庐江人,教授,博士,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E- mail:xbs138@jsnu.edu.cn

(责任编辑:赵国淮)

猜你喜欢
工程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