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利纯化镇滩坝砂岩油层测井评价方法

2014-10-24 07:32袁小云陆巧焕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试油含油油层

袁小云,陆巧焕,潘 敏

(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测井公司,山东 东营257096)

广利地区位于东营凹陷东北部,主体为广利断裂鼻状构造带。广利主体断裂鼻状构造带勘探一直以1~3砂组为主,对5~6及纯下砂组认识程度较低。2009年部署的莱斜112井,在5砂组3 004.8~3 020m井段,电阻率为0.7~0.9Ω·m,常规试油日产油4.47t,投产后日产液12m3,日产油8.6t,从而发现该区存在低电阻率油藏。莱113井在5砂组2 777.2~2 782.3m 井段,电阻率在10Ω·m以上,常规试油日产油13t,不含水,这些井的试油成功揭示了该区沙四段深层系勘探有巨大潜力,但该区高、低电阻率油层并存的复杂地质条件也给测井评价带来很大困难。

1 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1.1 储层岩性、物性特征

纯化镇油藏为中低孔、低渗透复杂滩坝砂岩储层。纯上亚段的5、6砂组为滨浅湖相,属于半深湖与浅水滩坝的过渡阶段,主要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灰质砂岩,储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孔隙度为10%~26%,渗透率为(1~200)×10-3μm2,为主力产油层段。

纯下亚段为浅水滩坝砂体沉积,主要岩性为泥灰岩、油页岩及白云质泥岩夹薄层砂岩、灰质砂岩,孔隙性与渗透性差,孔隙度为6%~18%,渗透率为(0.1~20)×10-3μm2。

1.2 含油性及油水性质

油层录井多见油气显示,含油级别一般在油斑级别以上,且多为油浸级别。含油饱和度一般为40%~55%,原油密度为0.857~0.938g/cm3,黏度为7.01~1 600mPa·s,地层水矿化度高且变化较大,一般为(8~13)×104mg/L,最低2.6×104mg/L,最高20×104mg/L。

1.3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图1是岩心数据分析不同岩性与物性之间关系图。图1表明:纯化镇组储层岩性复杂,其中,粉砂岩、细砂岩、含砾砂岩等岩性油层物性好,含油饱和度高,是主力产层;泥质砂岩、钙质砂岩组成的储层微孔隙居多,孔隙性、渗透性较差,孔隙度多小于15%、渗透率小于10×10-3μm2,油层含油饱和度低,试油测试产液量一般较低,多为差油层、干层。

1.4 岩性、电性、含油性的关系

研究表明,细砂岩油层物性最好,含油饱和度高,油层电阻率数值较高,孔隙度与电阻率等测井信息间具有很好的对应性。粉砂岩,岩性变细,物性相对细砂岩储层变差,层内束缚水饱和度增高,易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电阻率值最低,该类油层评价难度大,往往造成解释结论偏低。泥质砂岩、灰质砂岩油层物性最差,含油饱和度低,部分泥质砂岩油层与粉砂岩油层电阻率存在交叉。

图1 不同岩性与物性之间的关系

2 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分析

2.1 地层水矿化度高

该区低电阻率油层分布区域内地层水矿化度普遍较高。LX112井,纯上5砂组3 004.8~3 020.0m井段,地层水矿化度为(13~18)×104mg/L,电阻率为0.7~0.9Ω·m,试油日产油8.6t,日产水3.4m3。而L110井,纯上5砂组2 822.0~2 827.0m井段,地层水矿化度为8×104mg/L左右,电阻率为0.9Ω·m,试油日产水6.48m3,油花。两口井纯上5砂组岩性、物性、电阻率基本相同,但地层水矿化度相差较大,造成两口井试油结果完全不同。

2.2 储层岩性细

粒度分析资料表明,低电阻率油层岩性多为粉细砂岩、粉砂岩,粒度中值小,一般为0.11~0.16mm,孔隙喉道普遍偏小,渗透率较低。从X衍射全矿物分析资料及扫描电镜分析资料看,储层石英含量为45%~60%,长石含量为20%~25%,石英有次生加大特征,粒间孔隙充填假六边形片状高岭石、片状伊蒙石混层,它们的作用均导致储层微孔隙发育。由于岩性细、微孔隙发育,束缚水含量普遍较高,造成此类油层的电阻率有时比泥岩电阻率还低[1]。

2.3 储层薄、非均质性强

储层多为粉砂、细砂、泥岩薄互层,非均质性强,使采集的测井信息受到影响。不同方法的电阻率测井,目的层厚度等于或小于其纵向分辨率时,测井值受邻近围岩影响较大,特别在邻近围岩为高阻层条件下,其影响就更大,极易形成低电阻率油层。

2.4 泥质含量高

黏土的作用比较复杂,它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阳离子交换量高产生附加导电性使电阻率降低[2];伊利石和蒙脱石本身具有很强的吸水性,使束缚水饱和度增加,电阻率降低;黏土的填隙式和衬膜式分布造成微孔隙发育使束缚水饱和度增大,电阻率降低[3];泥质含量增加也可导致电阻率降低。

3 油层识别模式

对区域内274口井进行分析,结合试油、测试资料及测井信息,综合分析对比,将纯化镇组油层判别模式划分为以下6种类型。

3.1 高电阻率油层

3.1.1 厚度大于3m的高电阻率油层

该类油层为典型油层,岩性为较纯的砂岩,具有厚度大、含油丰度高的特点,录井显示含油级别高,一般为油浸级别以上。测井响应特征表现为:自然电位负异常大,自然伽马相对低值,微电极中等值正差异,三孔隙度曲线在标准刻度下重合性好,声波时差为270~300μs/m,电阻率一般大于4Ω·m,孔隙度大于17.5%,含油饱和度大于55%。含油性越好,其电阻率越高、孔隙度越大。该类油层一般产能较高,主要分布在纯上52砂组。

3.1.2 厚度小于2m的灰质砂岩油层

该类油层为油斑灰质粉砂岩。测井响应特征表现为:自然电位负异常小,自然伽马低值,微电极中高值正差异或无差异,受岩性影响明显,三孔隙度曲线显示储层含有灰质成分,在标准刻度下重合性相对较差,随砂质含量增加三孔隙度重合性逐渐变好,声波时差为250~270μs/m,电阻率相对较高,一般大于3Ω·m,测井曲线间相关性较好。该类油层多分布在纯下亚段砂组中。

3.2 低电阻率油层

3.2.1 厚度大于3m的低电阻率油层

(1)岩性较纯的低电阻率油层。该类油层岩性多为粉砂岩。测井响应特征表现为:自然电位负异常较大,自然伽马中低值,微电极中等值正差异,电阻率在岩性较纯处明显降低,其电阻率为0.8~1.5 Ω·m,声波时差为290~305μs/m,含油饱和度为35%~45%,含油丰度一般较低,试油初期多为油水同出,且以出油为主,开采末期含水量普遍较高,以出水为主。该类油层主要分布在纯上54、6砂组。

(2)泥质、灰质含量较重的低电阻率油层。测井响应特征表现为:自然电位负异常,异常幅度与纯砂岩油层相比明显减小。泥质砂岩油层自然伽马为中等值,微电极低值正差异或无差异;灰质砂岩油层自然伽马值小于纯砂岩,微电极较高值锯齿状。三孔隙度曲线重合性较差,声波时差变化范围较大,为255~290μs/m,测井曲线间相关性相对较好,电阻率为1.1~3.0Ω·m。该类油层多分布在纯上6砂组中,由于物性较差,多为产液量低的差油层。

3.2.2 厚度小于3m的相对低电阻率油层

该类油层上下围岩一般为高电阻率的生油岩,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岩性较复杂,灰质及白云质含量相对较高,单层厚度小于3m。测井响应特征为:自然电位明显负异常,自然伽马低值,微电极中高值差异小或无差异,声波时差255~290μs/m,电阻率一般大于4Ω·m,且含油性越好、电阻率越高。该类油层多分布在纯上6砂组,由于物性偏差,产能一般相对较低,而对于储层物性好、电性突出的油层,同样也可获得较高产能。

3.2.3 厚度小于2m的绝对低电阻率油层

该类油层为岩性较纯的粉细砂岩、粉砂岩,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单层厚度较薄(小于2m)。测井响应特征表现为:自然电位负异常较大,自然伽马中低值,微电极中等值正差异,电阻率为1.2~2.0Ω·m,声波时差为270~300μs/m,含油性越好,电阻率越高。该类油层初期不含水或含水量较低,末期含水量较高。该类油层多分布在纯上52、纯上54砂组。

4 应用效果

根据研究成果,对区域内274口井重新评价,提升油层40口井51层117.3m,有效厚度66.9m,提升差油层82口井160层331.3m,提升油水同层18口井20层47.2m;确立有利井位4个,且在新完钻井中均获得工业油流。

图2是L36-X42井测井曲线图,图中10、11号层,井段 2 710.6~2 713.6m、2 766.1~2 769.4m,为纯上52、63砂组储层。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分析,10号层自然电位负异常幅度较大,微电极中等值正差异且差异较大,在物性最好处,声波时差增大,电阻率升高,其声波时差为282μs/m(即86 μs/ft),电阻率为4~6Ω·m,解释为油层。11号层与10号层相比,声波时差基本相同,但电阻率明显降低,为1.7~2.0Ω·m。自然电位负异常减小,自然伽马数值增大,微电极数值降低且差异减小,储层岩性变细,其电阻率降低主要为岩性影响所致,依据该区低电阻油层评价模式,将该层解释为油层,但该层底部电阻率明显降低,可能含水。

图2 L36-X42井测井曲线图

该井于2010年3月31日射开井段2 710.6~2 713.6m、2 766.1~2 769.4m 投产,初期日产液20.3t,日产油16.6t,含水率18.4%,试油结果与评价结论一致。

5 结论及认识

(1)纯化镇组主力油层主要分布在纯上52、纯上54、纯上6砂组,高、低电阻率油层并存。其中,矿化度高、岩性细、束缚水含量高是造成纯上52、纯上54砂组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原因。泥质含量高、非均质性强,厚度相对较薄是造成纯上6砂组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原因。

(2)纯下亚段获工业油流的井较少,多为液量低的差油层及干层,只有在储层自然电位异常幅度相对较大,微电极有明显正差异,且电阻率相对较高的储层可获得高产。

[1]曾文冲.油气藏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107-111.

[2]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低阻油气藏测井识别评价方法与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33-46.

[3]《测井学》编写组.测井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489-491.

猜你喜欢
试油含油油层
油田含油污泥综合利用污染控制标准分析
含油污泥及热解残渣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概述
试油工艺技术分析研究
页岩气田钻井含油危废旋转炉处理的优化与应用研究
井下作业试油工艺技术探讨
延长油田N 区长6 差薄油层注水开发效果分析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松辽盆地葡萄花油层低阻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
水平井测试技术与水平井试油测试配套技术研究
聚合物驱剩余油油层挖潜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