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世伟
再高的山也有温暖的阳光,再偏僻的角落总有春风拂面时。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仔细阅读党的十八大的相关内容,让我这个长期扎根在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师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我期盼着党中央对山区教师的关注,也相信总有甘霖普降时给山区教育带来美好的明天。
转眼间我参加工作已是19个年头。19年来,我在教育各个岗位不停地轮换,但依旧走不出贫困,走不出高寒山区。
富恒完小,是一所乡级中心小学,位于漾濞彝族自治县西部,海拔2 076米,学校覆盖半径20多千米,学生徒步上学,学校所在地是集高寒边远、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山区农业乡,离县城105千米。现有教职工27人,教学班14个(含1个学前班),全校共有一至六年级学生426人,学前班60人。随着“校安工程”的实施,学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教师的生活、待遇改善仍有较大差距。教师目前没有厨房、宿舍,教师临时住宿的门前走道里就是唯一能做饭吃的地方,除了拥挤,就是凌乱。任课教师大多属本地自然村人员,且年龄普遍偏大、待遇低。像我这样的小学一级教师,工作19年,享受九级岗位待遇,每月扣除住房公积金、奖励性绩效工资外,月工资实发不足3 000元,父母、妻子均为粮农,孩子正上学,人均月收入400多元,其中还要缴纳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这里的教师和我有着同样的境遇,有的收入比我还低,且大多是一公一农的家庭组合,生活负担很重。
面对待遇不高与环境艰苦的现实,在我们学校,年轻教师来了,又走了,他们待不住,学校也留不住,有的教师千方百计往县城走,或调离或顶岗,有条件的纯粹改了行。目睹同事的频繁调离除了羡慕,坚守成了我唯一的选择。
据统计,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学生1亿多人,专任教师620万人,分别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教师总数的70%左右。我便是其中之一。“发展义务教育,重点在农村,关键在教师。”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其稳定性与职业素养影响着教育的基础、学生的未来、地方的发展。我坚信并期待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将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那样显著增强农村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能够幸福地教学、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
很多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城乡差异,山区的落后,不仅仅只是物质与地理的,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投入与重视力度的差异制约地区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速度。
为解决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老大难问题,国家正通过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给予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重点项目,进一步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财政部2013年9月印发通知,决定对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说:“随着这项政策的逐步扩大实施,乡村教师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将高于城镇教师,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将进一步扩大。”这些话读来备受鼓舞。我们坚信,地方政府一定能克服诸多困难,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的决定,用行动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缩短差距。
我们更有理由、有信心扎根山区,立足讲台,辛勤耕耘,乐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