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清
摘 要: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学生的要求要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而只有理性的学习,没有感性的认识和实际的操作,缺少社会劳动实践的锻炼,绝不会有成功的创造。新课改要求学生要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动手发现规律,这就要求在平时的课堂与课外不断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彻底改革“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动脑。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地理新课程标准对我们地理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如果老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课堂教学中,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呢?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日常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及现象数不胜数、学不胜学。地理教学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有一个古老的教育谚语说:“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在知识的掌握中,看到的要比听到的印象深。看听结合效果比单纯靠看或听好,但如果有人动作参与,那么必然会使所学的知识记忆更加牢固。在小学的课程安排中有一门手工课,专门为学生的手工制作配备了一套手工制作的材料,我认为,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也能效仿这一点,那一定会使地理课变得更丰富、更精彩、更吸引学生,对他们学习地理知识、培养能力会有更大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制作、探索和研究,进而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识。对于学生更好学习地理,乃至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
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书本的活动部分就有要求:(1)利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球体)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要求在乒乓球上画出地球的南北两极和赤道,并且每隔60°画一条经线和每隔30°画一条纬线。(2)标出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3)用不同颜色表示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4)在南、北两极各钻一个小孔,用铁丝为地球仪制件一个支架。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制作的地球仪有不少的问题,有的地球仪没有倾斜,成了90°直角,而不是书本所要求的66.5°倾角;有的地球仪没有做支架,不能平稳地放在桌面上;有的经纬线画得不规范,歪歪扭扭。学生提出在制作过程中的难点就是如何把经纬线画在球体上,而且线条怎样做到笔直匀称。知道了问题所在,我给学生解说了画法:先确定赤道(就在乒乓球的接口处沿着那道线画,就是赤道)、南北极和本初子午线,接着用线测量“赤道”周长,每隔60°(六分之一)画出经线,再用线连接南、北两极,每隔30°(六分之一)画出纬线,然后用线缠绕在球体上,再用笔沿线条描下,最后可以用瓶盖或铁丝给它做个底座。令我惊喜的是有个男同学用小皮球和2个电池做了一个可以自动旋转的地球仪,他演示给大家看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地球仪转动的方向错了,变成了自东向西,我给他指出后,他马上再改线路,把转动的方向改成了自西向东。在校地理小制作评比大会上,我还把他的地球仪拿出来展览,获得师生的好评。同学们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们也在动手制作中得到了乐趣。在这一地理小制作中,从开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如果想能顺利完成,就必须要掌握相应的地球知识。同时,对那些不能很好完成制作的学生,又必然促进他们去想办法解决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就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又完成了知识的传授。
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中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课本只有三幅图和一道练习,这是初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如果只在课堂上讲解这种很抽象的知识,学生肯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根据课本的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塑料泡沫、沙土等制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这一制作活动,要求比较高,不但制作过程较难,而且对该模型的应用也较难。我提出这一模型可以几个同学合起来一起做,考虑到用泡沫或沙土做,不仅取材不容易,做了也不容易携带。我提了一个建议,可以用硬纸板来做。把硬纸板剪成大小不同的鞋垫形状(大约5张),从上到下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找出两个中心点,用针穿孔,然后用线连接,每张硬纸板之间留置的线长度要一致,否则会倾斜,(学生在做的过程当中会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上课所说,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相同。在每张硬纸板的小孔上面的线还要打结,(有的同学没有打结,造成硬纸上下滑动),在最底部的硬纸板下面留置一部分的线,把这线一拉,硬纸板就全部立起来,就像一座小山,把线一收,硬纸板重叠在一起,就像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但这模型有一个缺点,就是比较单薄,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不是很立体。有的同学制作泡沫塑料模型,制作过程如下:取5~6层泡沫塑料(要求厚度一样)重叠在一起,用竹签插成一个整体,然后再用裁纸刀切削,塑成山体的形状,并完成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形态。这样,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利用这一模型,把其层层拆开,描绘到纸张上,就可得到等高线地形图。把所绘的等高线地形图和实物模型相对比,区别出山脊、山谷、山顶、鞍部、陡崖等形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对比、观察,认识在地图上等高线是如何表现地形的。这种方法比较直观,但做起来比较费事。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了教师所讲授过的知识。
二、让学生动手绘制地图
在近几年的地理小中考中,画图题都占一定的比例(在3分左右),所以在平时的上课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使之在考试中能够游刃有余。
在上“地图的阅读”这一节课之前,我先让每个学生画一张教室的平面图,画出来之后发现每个学生画的教室大小不一,而且门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这就涉及我们所要说的地图三要素当中的两项:比例尺和方向。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听课效率大大提高。在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的活动——绘制学校2号教学楼的平面草图。我将全班分成了六个小组,看哪个小组绘制得最准确、最好。各小组成员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测量教学楼的长度和宽度、有的测量教学楼前的主要花圃……在实地测量的基础上,小组集体讨论并确定了绘图的比例尺、基本图例和地图的指向标。实践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运用所学的地图知识去熟悉地图的基本要素,按要求完成所绘草图。在绘图过程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后将学校2号教学楼的平面图绘制得相当漂亮。
在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时,我发现许多学生没有注意到纵坐标中有两侧的单位,一侧是气温的单位,另一侧是降水的单位,随意乱画,结果画错了。在画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指导学生,画气温曲线图时,要参照气温的单位,而且必须画曲线而不是折线。画降水柱状图时,要参照降水的单位,要画成柱状,不能画成曲线。画完之后,学生对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分析之后要学的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说出气候特征,进而判断气候类型,为下一节教学奠定基础。
三、让学生动手收集资料
教学要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学生的生活、社会也是课程资源;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包括在生活中、实践中的学习。地理学习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联系时事,把从家庭、社会和通过各种媒体得到的熟悉的事引入课堂,才能学以致用,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价值形成正确认识,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1.让学生动手收集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课外资料
如,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节,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收集一个少数民族的资料,内容包括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服饰、饮食、语言、传统节日等。我安排了一节课时间请学生上台讲解和展示。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对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收集整理资料、语言表达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有的学生收集人民币纸币,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壹角左侧为高山族,右侧为满族;贰角左侧为布依族,右侧为朝鲜族;伍角左侧为苗族,右侧为壮族;壹圆左侧为瑶族,右侧为侗族;贰圆左侧为彝族,右侧为维吾尔族;伍圆左侧为回族,右侧为藏族;拾圆左侧为蒙古族,右侧为汉族。还可以从纸币上找出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学生不仅了解到中国的主要民族,增加了课外知识,而且发出感叹——想不到小小的一张纸币上竟有这么多的学问!
2.学生动手摘抄有关地理知识,制作成读书文摘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课外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收集地理新闻和地理趣闻,包括收集地理景观图。每节课之前举行课前3分钟演讲,让学生把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宣读,或展示、交流。特别鼓励学生收集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与课本中已学和将要学内容相关的、与地理相关的国际国内的热点及新闻、与本省市县区相关的资料。一次演讲,一次小展览,都会让学生增强自信、体会到乐趣。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而且非常乐于把自己的资料公开,连许多胆小的同学也踊跃发言。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良好途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突破课本的知识范畴,通过自己的加工处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这就提高了学生查找、处理、表达、交流的能力,从而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这也是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学会与他人合作,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