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君山
自由市场原本个体主义,之所以需要政府,是因为在个体及个体利益之外存在整体及整体利益,政府是代表并看护整体利益的,它决定着个体自由竞争的方向和限度。那为什么政府不进一步深入自由市场,乃至对自由市场大包大揽呢?那岂不更加可以严格代表并看护整体利益了吗?
政府的确可以在决定个体自由竞争的方向和限度之外之后越位计划甚至包揽一些大小事务,这是毫无疑问的。被尊为自由主义者的罗纳德·科斯从熟悉中看到陌生的原始问题:古典经济学中,市场上一个一个的交易者,他们对成本—收益的算计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这应该是完全无摩擦的,可现实世界中为什么会存在大量不同于个体交易者的经济组织,比如说企业呢?这好比问:既然电脑的一切零件市场上都有,为什么还会出现原装机这么个东西呢?
科斯的回答是因为交易有费用。举例讲,在这里买硬盘,讨一番价;在那里买主板,还一番价,尽管DIY,价格可能也实惠,但讨价还价也是有成本的,它需要时间和精力,甚至还需要磨嘴皮的耐性和功夫,总体一算,还不如一次性购买原装机,这一闪念如得到落实,就是企业的诞生,电脑原装企业之所以在自由市场上诞生了,是因为它大有用武之地,能通过为消费者节省交易费用而盈利。
企业的诞生实际上是计划机制体制在自由市场上的自由出现。毫无疑问,在企业内部,不是自由市场,而有一整套的计划机制体制。科斯对这一点心知肚明并白纸黑字地写道:“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小的统制经济,其内部资源配置的方式与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所看到的相类似。”这多少让人讶异:为什么在自由市场上会自由地出现不自由的“统制经济”呢?原因在于,自由市场上只有一个逻辑,那就是利益!是自由还是统制,利益逻辑说了算。
那企业内部的统制经济为什么没有扩展到整个自由市场,即整个自由市场都被统制为一个规模巨大的企业呢?不是没有扩展到整个自由市场,而是最终没有成功,这就是上世纪世界范围内轰轰烈烈的计划经济大试验。从计划与市场的角度看,所谓计划经济,就是把一个国家的自由市场统制为一个规模巨大的企业,一切都内部计划着来。相当程度上,前苏联就是一个规模巨大的企业帝国。
计划经济大试验之所以归于失败,原因也在于利益逻辑。统制是有利益边界的,只能在利益边界内统制的。事实上,自由市场上每时每刻都在分分合合,这就是所谓“兼并”与“外包”,当市场交易费用高于内部管理费用时,市场交易会被统制到企业内部,所谓“兼并”,反之则是所谓“外包”,这一切都十分自然地按利益逻辑进行着。
那为什么利益逻辑会有边界呢?道理很简单,市场主体即自由市场上的一个个“我”都是有边界的,“我”本有限,时间、精力都极其有限,有形的一切都极其有限,从而决定了“我”对利益的算计及统制也极其有限,用现有经济学的术语讲,边际效应递减。不管作为市场主体的“我”如何强大,包括“我”所组织起来的“我们”即组织如何强大,都超越不了边际效应递减,当“我”进一步统制外部自由市场的支出大于所获得的收益时,“我”会停止对外部自由市场的进一步统制,这就是企业的边界。
这也是政府的边界,政府虽然不是企业,但作为自由市场上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在进行扩展时,同样需要服从于利益逻辑。政府虽然可以在决定个体自由竞争的方向和限度之后越位计划甚至包揽一些大小事务,但终究有限,再强大的政府,也一样超越不了边际效应递减,那为什么要越俎代庖呢?越俎代庖不仅不会讨好,反而遭受惩罚。
这就是自由市场在政府之外存在的必然性,不简单是利益逻辑的互补,准确讲是利益逻辑的同出而异名。政府和市场都必须在利益逻辑上各安其位,决定个体自由竞争的方向和限度,坚决看护整体利益,这是政府的利益所在;一旦决定个体自由竞争的方向和限度之后,必须毫不犹豫地放手市场,这是市场的利益所在。对政府而言,这不只是保障了整体利益,而且还胜似闲庭胜步,何乐而不为!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