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祖平
今年1月10日,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及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院士,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国家主席习近平亦亲切地与她握手问候。时隔半年的7月24日,国际科研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杂志(2013年影响因子38.597)在线发表她担任通讯作者的论著《肝硬化中肠道菌群的改变》,通过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给全球医学科技研究提供新思路。
在论著发表前,世人对李兰娟院士在微生态研究领域中的成就了解并不多。她的名望,来源于她在肝病防治领域摘下的另一顶桂冠“人工肝”和临危受命抢救一大批“禽流感”病人生命的医疗技术。作为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李兰娟开辟了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新途径。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凭着在人工肝领域的贡献,李兰娟取得了杰出成就,她多次作为大会主席举办国际人工肝会议,并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此次,《肝硬化中肠道菌群的改变》的论著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杂志(Article)在线发表,承担该项研究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共收集了181个来自于中国人肠道菌群的样本,用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开展了肝硬化肠道菌群的深度测序及关联分析研究,从中获得269万个非冗余的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基因集,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肝病肠道菌群基因集,其中36.1%的基因为首次发现。该研究同时阐明了粪便微生物群落及功能成分特征,从肠道菌群发生紊乱的角度揭示肝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首次发现肝硬化患者口腔菌移位至肠道,这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发现了15个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的微生物基因,建立了预测疾病的模型,不仅有助于肝硬化诊断,还能用于肝硬化疗效的评估,对中国及全球肝病的卫生工作有重要意义。
李兰娟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深知我国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免疫性肝病等逾一亿患者的痛苦和风险,部分患者会经历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而在病情的演变过程中,肝病和肠道中1.5公斤的细菌戚戚相关。李兰娟敏锐地观察到肠道微生态在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肝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决定投身感染微生态学研究。当时甚至有人私下认为“这样的研究看不到希望”,李兰娟院士执着自己的研究理念,毅然带着几个学生,在浙大一院感染科细菌实验室内,开启了20年肝病微生态研究历程。如今,微生态学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热点,李兰娟院士团队的研究引领感染微生态领域。
2001年,李兰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建立了感染微生态学研究技术新平台,应对21世纪抗感染新问题,探索肝病微生态变化规律。2007年,李兰娟领衔的“肠道微生态与感染”项目首次获得了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资助,作为973首席科学家单位,引领全国11家单位共同研究,美国Science杂志对中国微生态973项目专门给予了报道。微生态研究成果推广到20余省市的医院。研究成果《感染微生态学理论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看不到希望的“微生态”从此在李兰娟的实验室里成为无数病人带来生存希望的“微生态”。
2013年李兰娟被选为国际人类微生物组协会(IHMC)首任中国人主席,也是亚洲首位主席。2015年的第五届国际人类微生物组协会(IHMC)将在卢森堡举行,届时大会主席李兰娟院士将带领她精锐的微生态科研干将参会。
李兰娟,她的名字与医学科研人生,总让我们想起孔子“兰之猗猗,扬扬其香;我行四方,以日以年”和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