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刚
那年春天,她突然喜欢上了一档零时才开始播报的节目——子夜星河。子夜,喧嚣的街市归于平静。她关了灯,静静地躺在床上,凝视着那停滞了的夜色,思绪任由主持人牵引,在星河中遨游,蜷缩的心花儿慢慢地绽放。
在这档谈心节目中,有一个人引起了她的注意,那是一名老师,一名残疾的老师。师范毕业那年的暑假,他一脚踩空摔裂了腰椎骨,下半身瘫痪。他知道,要想登上讲台,就必须站起来,没有坚强的毅力只会半途而废。从强行把腿拉起来,到扶着椅子艰难挪动,再到拄着拐杖上课,他的付出无以言表。
他说,当教办主任同意安排他到梅林小学上课后,他激动得一夜没睡,但他心中又没底。他提前一天到学校报到,悄悄拄着拐杖到教室观察,教室门前的那三级台阶让他发怵,他胆战心惊地拄着拐杖攀登。他还拄着拐杖到讲台上,坚持站了一节课的时间,不放心地一遍又一遍地练着板书。
在讲台上有一把他专属的太师椅,那是从村里祠堂搬来的。班里的学生总是将太师椅擦得干干净净,等待他上课。可他从没坐过。他要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坚强的榜样。
他的遭遇是主持人介绍的,他说得最多的是在乡村当老师的美好。
好心的校长每天去镇上买菜买肉时,都帮他捎带。冬瓜收获季节,学生上晚修时,拎个大冬瓜送给他,滚得他满床底都是。说到这里时,他乐得笑出声来。
她听着,心不由颤了一下,当即向导播要了他的地址和电话。
第二天,她就给他写了封信。他很快回信,用很欣喜的笔调告诉她,他给村里一名留守儿童买了一条小狗,孩子阴郁的表情不见了,性格变得开朗了起来。
她和他于是书信来往,成了笔友。她常被他描述的美好所感动。他在信中说,村长为他从镇政府争取到了一副拐杖,他常坏了就修,从不舍得丢弃。他还向她描绘田野里连片木棉花盛开的壮观美景,并附了照片。说起带着学生去摘山捻子的乐趣。
她每日在城市戴着面具生活,满目都是钢筋水泥。她被他信中所写的人情及村野风光所吸引。怀着向往之情,她踏上了通往梅林小学的旅程。
坐完汽车,又坐农用车,再坐二轮摩托车,在曲折的山道上颠簸近一个小时,她终于看到低矮的瓦房中竖起的一面鲜艳的国旗。
摩托车司机说:“梅林小学到了。”
她疑惑地打量着这个地方,一点也感受不到他所说的美好。她专门去看了那三级台阶,那台阶破损低矮。她去看了太师椅,太师椅老旧得快要散架。她坐在他的宿舍,发现从屋里往外看,墙壁间缝大得惊人。她瞄了一下床底,并没有看到冬瓜,黑糊糊的一片,一想到冬瓜滚在那样的床底,她鼻子不禁一酸。
时隔多年,不经意间她在电视上又看到了他,他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岁月的漂洗下,他更像一个农村人,皮肤黑里透红,即使上电视,他还是简单的装束,但眉眼间洋溢着满足。
面对话筒,他神采飞扬地讲述在梅林小学当老师的种种美好,就像武陵人在述说世外桃源。有的她是知道的,更多的是她第一次听到。
看他说得那么自信,那么投入,她忽然忆起当年在梅林小学看到他的情景,他当时正拄着拐杖,在树下,为几个学生甩跳绳,跳绳一圈又一圈地甩着,学生快乐地在绳圈里蹦跳,每一次成功跳出绳圈都由衷发出开心的笑声。
闭上眼,那情景就像在眼前,她没想到,它会不经意中在脑海扎根了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