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华 尹 灿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 410081;邵阳学院,邵阳 422000)
英汉中动句修饰语语法等级的比较研究*
邓云华 尹 灿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 410081;邵阳学院,邵阳 422000)
本研究运用语言类型学理论,通过统计和分析真实语料样本,对比研究英汉中动句各类型修饰语之间的语法等级,探讨它们各自的语法等级关系以及英汉语中动句修饰语语法等级之间的异同,运用原型理论对共性和差异的认知动因进行较深入的解释。这些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英汉中动句修饰语的类型特征,从而丰富语言表达,促进语言教学。
英汉中动句;修饰语;语法等级
中动句指向一种介于主动句和被动句之间的句法形式。这样的句式以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然而在句法上区别于一般的主动句。英语中动句多以“NP+V+AdvP”形式出现,而汉语则为“NP+V-qilai+AdjP”形式。研究这种结构最早源于Henry Sweet(1891)。然而,虽然他指出这一结构具有“动词有被动意义、动词直接宾语充当主语、原本的语法主语-施事并没有出现在表层结构上”这样的特点,但没有命名这一结构(Sweet 1891:90)。Jersperson将这一结构称为“中动句”,将Sweet描述的结构称为“主表被结构”,寓意这一结构“以主动形式来表示被动意义,且将受事置于主语的位置上” (Jersperson 1928:347)。之后,生成语法学派对中动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然而其研究多集中在中动词的选择限制或动词论元的连接性关系上,该学派内部就中动句的生成也存在较大分歧。生成学派内部无论是句法学派还是词汇学派都没能很好地将中动句的句法与其语义联系起来。认知语法兴起后,国内外不少学者尝试从认知角度来为中动句寻求合理的解释。Goldberg(1995)、Lekakou (2002)、杨晓军(2005,2007)和何文忠(2004)先后从中动句的构句条件和认知理据等方面探究中动句的特征。然而,尽管这些研究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中动句的修饰语,却鲜有研究对这样的修饰语进行了明确的分类和深入的探究,更鲜有研究涉及到各类型修饰语之间存在的等级关系。本研究拟通过大量的语料统计分析,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比研究英汉中动句修饰语的语法等级,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句式的特点,为人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句式,进而灵活表达语言提供方便。本研究采样的修饰语主要来自英语中动句“NP+V+AdvP”的AdvP成分和汉语中动句“NP+V-qilai+AdjP”的AdjP成分。
Croft认为,“语法等级就是语法类型在其蕴涵共性链中的层级排列”(Croft 1990:122)。那么,在英语中动句这一句式中是否存在参项之间的等级性?如果存在,这种等级性怎么表示?以下将通过对样本语料库的考察,分别从英汉中动句的主要成分——修饰语的两个角度来对英语中动句的相关成分进行描述和分析。本英语样品库主要包括来自BNC,COCA和COHA 3个语料库的例句共计825971句,其中中动句2669句,中动句在所有样本中的比率为0.32%。具体样本库的构成如下表所示:
表1 英语语料样本库的构成
2.1 英语中动句修饰语的语法等级
杨晓军(2007)认为,根据其修饰语的不同,英语中动句有以下的表现形式:易性中动句、特性中动句、对比特性中动句和定义特征中动句。本小节将通过对语料库的考察来对这些类型之间的等级做出描述和分析。
表2 BNC中中动句修饰语的分布情况
首先,在BNC中,可以得到如下英语中动句的分布等级:易性中动句>特性中动句>对比特性中动句>定义特征中动句。根据表2,从修饰语角度来看,易性中动句最为常见,其次是特性中动句,而后是对比特性中动句和定义特征中动句。
表3 COCA中英语中动句修饰语的分布情况
其次,在COCA中,可以得到英语各类型中动句如下的分布等级:易性中动句>特性中动句>对比特性中动句>定义特征中动句。根据表3,英语易性中动句最常见,其次是特性中动句,然后是对比特性中动句,最后是定义特征中动句。
表4 COHA中动句修饰语的分布情况
最后,在COHA中,英语中动句在此样本库中有如下的分布等级:易性中动句>特性中动句>对比特性中动句>定义特征中动句。根据表4,易性中动句的比重最高,紧随其后的是特性中动句,然后是对比特性中动句。比率最低的是定义特征中动句。
由此可见,在3个样本库中,就修饰语来看,英语中动句有下面的分布等级:易性中动句>特性中动句>对比特性中动句>定义特征中动句。在此公式中,越是出现在公式左边的参项,它在中动句中出现的频率越大。英语中动句修饰语各类型在此公式中从左至右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但是,就我们的语料来看,这样的递减趋势虽然存在,却并不会十分明显,就易性中动句和特性中动句的递减趋势来看,这样的趋势表现的并不如对比特性中动句与定义特征中动句之间的递减趋势那么明显。且在我们所考察的3个语料库中,易性中动句和特性中动句出现的频率虽然前者略高于后者,但这样的频率差额并不如受事主语中动句与其他类型的中动句之间的差异那般明显。
表5 样本库中易性中动句与特性中动句的对比
根据我们的样本库,除了在BNC中易性中动句的频率超过了所有中动句比率的一半之外,在其他样本库中,易性中动句的频率基本上维持在40%左右,而这样的分布在特性中动句上亦有所展现。特性中动句在各库中的频率基本上维持在35%左右。由此看来,易性中动句和特性中动句之间的分布差异性并不明显。那么,以往研究所认为的易性中动句是英语中动句的典型形式这样的论述在我们看来似乎并不能完全成立。因为特性中动句似乎也具有很充足的理由被看做是典型的英语中动句。因此,我们认为,就修饰语角度来看,易性中动句并不是唯一的典型形式,还应该包括特性中动句。虽然后者在分布频率上略低于前者,但是后者在所有的中动句中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的汉语样本主要来自中国传媒大学语料库、国家语委语料库和CCL,共计154521句,其中中动句2215句,中动句在所有样本中的比率为1.2%。具体分布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6 汉语语料样本库的构成
3.1 汉语中动句修饰语的语法等级
从修饰语角度来看,汉语中动句的表现形式也有4种:易性中动句、特性中动句、对比特性中动句和谓语结构中动句。我们将通过对样本语料库的考察来探究这些修饰语在中动句中的等级。
表7的数据说明,在此库中,易性中动句所占的比例最重,其次是特性中动句,然后是谓语结构中动句,最后是对比特性中动句。因而,关于此库中汉语中动句的修饰语,存在如下的语法等级关系:易性中动句>特性中动句>谓语结构中动句>对比特性中动句。
表7 中国传媒大学语料库中中动句修饰语的分布情况
表8 国家语委语料库中中动句修饰语的分布情况
表8显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易性中动句,紧随其后的是特性中动句,接着是谓语结构中动句,最后是对比特性中动句。因此,可以得到如下的修饰语等级关系:易性中动句>特性中动句>谓语结构中动句>对比特性中动句。
至此,就汉语中动句的修饰语等级来看,中国传媒大学语料库样本和国家语委语料库样本展现了一致的等级关系,那么这样的等级关系是否也存在于CCL中?
表9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中动句修饰语的分布情况
在CCL库中,易性中动句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特性中动句,然后是谓语结构中动句,最后是对比特性中动句。据此可以得到此库中汉语中动句修饰语的等级:易性中动句>特性中动句>谓语结构中动句>对比特性中动句。
对3个汉语样本语料库的考察结果显示,汉语中动句的修饰语在这3个样本库中都呈现了一致的等级性,即:易性中动句>特性中动句>谓语结构中动句>对比特性中动句。这说明,在这些语料库中,易性中动句最容易出现,而对比特性中动句最罕见。可以说,在此公式中,参项从左至右展示的是出现频率的递减。因而,越是出现在公式左边的参项,其出现频率越高,越是出现在公式右边的参项,其出现频率越低。而且,这样的递减具有可推导性和可传递性。也就是说任意一参项,它左边的参项的出现频率必定高于它本身,而其右边的参项,其出现频率必定低于其本身。而且,这样的递减可以跨越某一参项而存在。例如,假设在某汉语样本库中只存在易性中动句和对比特性中动句,而不存在其他类型。那么,便可以由以上的等级关系式推断出二者的出现频率,得到易性中动句的出现频率会大于对比特性中动句。
此外,从修饰语的角度来看,汉语也像英语一样,并不是单纯的只由易性中动句充当其典型中动句,而是由易性中动句和特性中动句共同来担当。在我们的3个汉语样本库中,易性中动句和特性中动句的和竟达到所在样本库中动句的80%以上。而单纯的易性中动句的频率仅在50%左右波动。因而,有必要把特性中动句纳入典型汉语中动句的范畴。
从修饰语角度概括分析英汉中动句各类型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运用原型理论对共性和差异进行解释。
4.1 共性及其原型解释
从2.2和3.2对英汉语中动句修饰语语法等级关系的说明可知,英语中动句的修饰语的等级关系为:易性中动句>特性中动句>对比特性中动句>定义特征中动句;汉语中动句的修饰语等级关系为:易性中动句>特性中动句>谓语结构中动句>对比特性中动句。这两个等级关系式表明,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易性修饰语和特性修饰语这两个类型的等级关系相对固定,总是处在等级关系式最左边的两个位置上。这意味着,易性修饰语在中动句中出现的可能性最大,最容易被采用。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易性修饰语自身的特性密切相关。易性修饰语往往带有表示动词动作难易程度的标记词,因而最容易被识别。此外,易性修饰语也可以直接展现在人类的认知层面,是人类认知对于主语属性的最直接感受,它可以不通过任何的认知加工就存在于认知层面上。因而,它也就更容易得到认知凸显。因此,在英汉中动句修饰语的范畴内,易性修饰语是该范畴的原型成员。而且,易性修饰语通过受事主语与其他各类型的修饰语之间享有密切的联系。特性修饰语和对比特性修饰语等都直接或间接地说明受事主语的特征,因而它们通过与易性修饰语享有这样或那样的共性而被联系起来,在整个修饰语范畴内充当了该范畴的非原型成员。同时,这也表明,参项的出现频率越高,其语法等级也就越高,其充当所在范畴内原型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语法等级越低,充当所在范畴内原型的可能性越小。此外,在语法等级关系式上,语法等级越高的参项,其与该范畴的原型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反之,则越疏远。简而言之,语法等级关系式上的优势参项即出现频率最高的参项在其所在语法关系范畴内具有最大的成为原型的可能,而劣势参项即出现频率最低的参项则具有最小的成为其范畴内原型的可能。
4.2 差异及其原型解释
英汉中动句修饰语语法等级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比特性中动句这一参项上。对比特性修饰语这一参项在汉语中处于等级关系式的最右端但是在英语中却并非如此。根据我们的语料考察,汉语中多数的类似于对比特性修饰语的句子都由感官动词引导。汉语中强大的感官动词系统使得这样的句子被排除在了中动句的范畴之外,因而对比特性中动句在汉语中的出现频率不如英语中那样高。然而,在英汉中动句修饰语的范畴内,对比特性修饰语都是所在范畴的非原型成员。对比特性修饰语在英汉中动句中都是间接的表示受事的性质,它要求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必须既熟知受事及熟知被引入的另一事物,这对于交际的双方来说都增加了交际难度,因而它很难得到表达。尽管对比特性修饰语是英语中动句修饰语语法等级关系式上的第三个参项,然而,相对于对动作受事进行重新定义的定义特征修饰语,它只需同时激活说话人和听话人关于主语以及相似事物两个认知框架,这往往比受事推翻原本的就框架而重新建立一个框架要来得容易,因而对比特性修饰语在英语中动句修饰语的范畴内比定义特征修饰语享有更多的原型性。而在汉语中,对比特性修饰语这样的间接说明动词动作特征的修饰语却比直接说明动词动作受事特征的谓语结构修饰语却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带来了更多的负担,因而在没有定义特性修饰语而仅有谓语结构修饰语的汉语中,对比特性修饰语的原型性也就不那么强了。因此,在汉语中动句修饰语的范畴内,对比特性修饰语充当非原型成员。
此外,就两种语言各自的特有参项来看,英语中存在的定义特征修饰语在汉语中并不存在完全对等的结构。而汉语中的谓语结构修饰语也是英语所没有的。由于英汉语是分属于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两种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出现完全对等的表达形式。就它们在各自等级关系式中的位置来看,定义特征修饰语出现在等级关系式的最右端,因而它在英语中并未频繁出现,可以说比较罕见。而汉语的谓语结构修饰语出现在仅次于特性修饰语的位置,这说明在汉语中它的出现频率并不低,起码相对于最右端的参项来说是如此。然而,无论定义特征修饰语,还是谓语结构修饰语,二者都同属英汉中动句修饰语范畴内的非原型成员。定义特征修饰语是英语修饰语等级关系中的弱势参项,这样的弱势参项在范畴内属于非典型成员,因为既然主语必须通过这样的修饰语来获得定义,那也就表明这样的主语或者原本对于说话人和听话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前所未接触过的事物,或者他们对于该主语原本的定义都是不可靠的因而必须被推翻。尽管如此,这样的定义却也是相对于动作受事而做出来的,它是动作受事某一方面的特征,因而定义特性修饰语也同属于中动句修饰语的范畴。在汉语中,谓语结构修饰语表达的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结构,它是直接对动作受事主语本身性质的说明,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与事件关联,故而在修饰语范畴内充当非原型成员。
根据上文的对比分析可知,英语中动句修饰语的等级关系为:易性中动句>特性中动句>对比特性中动句>定义特征中动句,汉语中动句修饰语的等级关系为:易性中动句>特性中动句>谓语结构中动句>对比特性中动句。这样的等级关系让我们了解到英汉中动句修饰语各类型之间分布的不平衡性,这样的不平衡性有助于我们在使用中动句时搭配规范合法的修饰语,尽量避免语言上的错误,以利于语言的正确性和交流的有效性。同时,我们的研究也证明,英汉中动句修饰语的语法等级关系与各参项在修饰语范畴内的原型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语法等级关系式上的优势参项在其所在语法关系范畴内具有最大的成为原型的可能,而劣势参项则具有最小的成为其范畴内原型的可能。因而,在英汉中动句的修饰语的范畴内,出现频率最高的易性修饰语具备最大的成为该范畴原型的可能,在该范畴内充当原型,而其他出现频率偏低修饰语则在各自的范畴内充当了非原型成员。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之间通过动词动作的受事相关联。此外,对于中动句修饰语各类型的认识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动句的修饰语各类型之间存在的差异,更好的了解和使用中动句,从而促进英汉语对比研究、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
何文忠. 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 2004.
杨晓军. 英汉语中动结构式认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D].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 2005.
杨晓军. 英语中动结构式中副词使用的语料库考察[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4).
Goldberg, A. E.Construction:AConstructionGrammarApproachtoArgumentStructure[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Croft, W.TypologyandUniversals(2ndEd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Jersperson, O.AModernEnglishGrammaronHistoricalPrinciples(Vol.3)[C]. London: Allen & Unwin, 1928.
Lekakou, M. Middle Semantics and Its Realization in English and Greek[A]. In Neeleman, Ad. & R.Vermeulen(eds.).UCLWorkingPaperinLinguists[C]. Londo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002.
Sweet, H.ANewEnglishGrammar:LogicalandHistorical[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91.
【责任编辑谢 群】
ComparativeStudyofGrammaticalHierarchiesofModifiersinEnglishandChineseMiddles
Deng Yun-hua Yin Ca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grammatical hierarchi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modifie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middles, by means of language typology theory, based up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iddles in sample corpus and the analysis of samples. Also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iddles will be presented through the grammatical relations,and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s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re explained in detail by means of Prototype Theory. The analyses are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y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difiers in middles so as to enrich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promote language teaching.
English and Chinese Middles; modifiers; Grammatical Hierarchies
H043
A
1000-0100(2014)03-0079-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句式的类型学研究”(11BYY009)的阶段性成果。
201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