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彩
[摘 要] 盐津县蚕桑种养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具有一定的规模,生产、加工、外销型障碍因素多,不利于蚕桑产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保证措施。为此,本文就盐津县蚕桑产业发展所具有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障碍因素、应采取的保证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蚕桑产业发展思路 市场分析 障碍因素 保证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9-0028-02
一、发展蚕桑产业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盐津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03°59′18″—104°27′50″,北纬27°49′11″—28°24′38″之间,东部及东北部与四川筠连、高县、宜宾三县接壤,南靠奕良,西与大关、永善、绥江毗邻,北与水富相连,南北长62.5公里、东西宽46公里,总面积201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263米,最低海拔330米,平均海拔1160米,相对高差1933米,在海拔高差和地型的影响下,形成立体气候、立体农业的特点。
2.气候条件。县境内气候温和,无霜期328天,平均气温17.2℃,年降雨量1200毫米,并多集中在六、七、八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雨量适中,特别适宜桑树生长,且叶质优良,是栽桑养蚕的良好地段,可常年饲养高丝量品种。
3.交通及能源条件。213国道线、内昆铁路贯穿全境,加之麻水线、盐电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县境内村村通公路,使得我县交通十分便捷。县内煤炭资源丰富,价格适宜,为我县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二、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县委、政府看清当前形势,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的大好机遇,再次将蚕桑产业作为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来抓,自2000年以来,在省、市两级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县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蚕农的共同努力,到2013年底,全县桑园已从2000年的2772亩发展到22000亩,分布在5个乡镇9个行政村办,其中:普洱镇4000亩、盐井镇4500亩,兴隆乡10000亩、牛寨乡1000亩、滩头500亩,2012年全县养蚕14056张,产茧300.9吨,产值992.97万元。县内有2400绪的缫丝厂一个,县内具有蚕桑专业人员12名,自2001年以来,全县已推广新式方格簇具62500片,吊式蚕台700套,其中今年春季已推广方格簇12500片,吊式蚕台100余套,推广小蚕共育1700余张,蚕区内蚕农积极性高,并涌现了一大批养蚕专业大户,其中:养蚕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就有15户,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4户,在重点养蚕区,养蚕收入在整个农村经济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就全县而言,该项产业潜力很大,发展不平衡,传统农业思想严重,耕作粗放,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不显著,使其发展缓慢。
三、蚕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九十年代蚕桑的兴衰中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国际丝茧价格下降是直接因数,但从内因上讲:一是“栽桑养蚕、富民兴县”的实际意义没有真正深入人心,群众没有把它当成自己的事来干,受命于政府行为,内在动力不足;二是体制不顺,发展与经营脱节,各行其事,不能服从其大局,没有从产业的战略有效配合;三是急功近利,大轰大起,缺乏合理的规划,盲目发展,有的栽桑不能养蚕,有的被动领了桑苗而不栽植,经济效益转化低下;四是相关政策不完善,只突出发展生产,而忽视产业保护,蚕茧收购未定保护价,经营单位放任自流,价格大幅度回落,蚕农无法承受,降低了抗风险的能力;五是跟踪服务不配套,蚕农科技文化素质低,传统农业和小农业思想严重,没有按栽桑养蚕的技术进行管理,科技含量低,效益不明显,也是造成挖桑毁桑的原因之一;六是现有缫丝厂经济和技术力量薄弱,机器设备老化,并让它闲置,丝厂经营方式不规范,效益低,难以抵御市场冲击。
四、重振蚕桑产业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1.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离开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很难成功的。因此,建议政府领导把蚕桑产业提上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实行“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套措施”,确定领导责任,组建强有力的工作机构,按照“十一五”规划中蚕桑产业的发展目标,结合实际,充分发挥盐津蚕桑产业的比较优势。把我县蚕桑产业建设成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的新兴支柱产业。
2.研究措施,制定政策是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针对县情,切合实际制定全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措施及政策,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首要条件,应及时组织相关单位和部门人员,研究制定蚕桑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有利于该产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3.建立激励机制,为了充分调动全县各级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和蚕农的积极性,建议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奖励政策,由财政、丝绸公司统筹一定的资金,按当年下达的计划目标、完成情况,对该项产业做出特殊贡献的单位、县乡村有关突出贡献人员、科技人员及栽桑养蚕专业大户进行奖励。
五、发展蚕桑产业的指导思想
1.发展思路。全县各级干部要认清形势,根据我县实际,抓住当前大好机遇,发挥好蚕桑产业优势,同时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重振旗鼓,稳步发展,充分发挥蚕桑产业的整体效益。
2.蚕桑产业发展前景及市场分析
2.1蚕桑产业面临的历史机遇。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丝绸产品销量将会更加乐观,从国内看,蚕桑生产已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转移。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桑西移”战略,云南的蚕桑产业优势逐渐显露。我县作为基地县之一,也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目前的退耕还林、“两烟双控”也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持之以恒的抓下去,该产业将对本区富民强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2市场分析。从国内市场看,我国丝绸消费量年人均为8-10克,不及世界消费水平,更不及日本年人均200克的消费水平,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高档次的丝绸织品,呈现上升趋势,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我国占世界人口的1/4,消费量的增长将是一个可观的数据,从桑、蚕、丝的用途来看,该产业的发展还可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3.蚕桑产业规划布局及发展目标
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和集中连片发展是蚕桑产业的基础,根据我县的实际,把蚕业区域划分在海拔800米以下最适宜的关河、横江、白水江等江边河谷地区,共有7个乡(镇)33个村委员会。在十二五期间,全县计划发展3万亩,其中:盐井镇6000亩、普洱镇6000亩、兴隆乡7000亩、滩头乡3000亩、牛寨乡3000亩、柿子乡3000亩、豆沙镇2000亩。在桑园建设上,技术部门要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每村连片种植面积不得少于500亩,每户不得少于2亩,同时加大四边桑的推广力度,必须在三年内达到丰产期,亩养蚕4张,单张产茧30公斤,预计到2015年,全县年养蚕达到12万张,产鲜茧3600吨,实现农民收入4680万元,年产生丝280吨,实现总产值8400万元,实现财政税收1000万元以上。
六、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国已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阶段,但由于我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业基础脆弱、产业单一、贫困面大、农民收入低,财政十分困难、收支矛盾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发展滞后,支撑全县发展的支柱产业没有形成。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抓住机遇,高度重视,发扬钉子精神,盯住不放,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层层搞样板,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多干少说,苦战几年,做到栽桑一亩,成功一亩,投产一亩,养蚕一张,成功一张,干出实效。
2.加强领导,成立蚕桑产业领导组,切实加强对蚕桑产业的领导。
2.1为了使蚕桑产业健康有序、快速持续向前发展,尽快把该产业培育成我县的新兴支柱产业,县政府应尽快成立蚕桑产业开发领导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财政局长、农业局长、林业局长任副组长,经贸、税务、扶贫、农行、科技、外贸、工商、信用等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班子,其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由农业局长兼任办工室主任,要求各蚕桑基地乡镇相应成立领导机构,负责搞好本区域内蚕桑产业发展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2.2县直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尽其责,为全县的蚕桑产业发展搞好服务,形成分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专门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齐抓共管新格局,确保我县蚕桑产业的顺利发展。
2.3生产管理,由县农业局设单列的蚕桑站,配备有专业知识、又热心蚕桑事业的科技人员8-10人,负责全县蚕桑产业的规划、基地建设、技术培训、蚕业新技术推广、蚕种和蚕药等蚕需物资的供应服务工作,蚕桑产业乡镇也要配备一定的蚕桑产业科技人员,负责本辖区的蚕桑技术推广工作。
2.4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重点扶持蚕桑产业,各有关部门要在县蚕桑产业领导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基地建设的要求,搞好蚕桑基地建设的内容,统一规划实施,各尽所能、各负其责,计委、财政、扶贫、农业、林业等部门都要调整一定的资金用于蚕桑基地建设。
2.5扶贫贴息贷款要向蚕桑产业基地倾斜,重点帮助蚕农解决桑苗、蚕房建设、小蚕共育室建设、蚕药、蚕种、蚕具等所缺资金。采取农户申请、乡村证明、公司担保、县蚕桑领导组审批、信用社办理、技术干部监管使用的有效办法,同时要加强对蚕桑龙头企业的扶持,增强企业实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七、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在十二五期间,有效桑园面积达到3万亩,到十二五末基本进入盛产期,年以亩桑养蚕4张种计算,产茧120公斤,每公斤按13元计,亩年产值1560元,减去亩投资成本,即:桑园管理亩用工10个,计价150元,农家肥1吨折资40元,化肥40公斤折资60元,农药20元,蚕种及小蚕共育费50元/张种,合计200元,蚕需物资及设施折旧费40元,共计亩养蚕4张种,投资510元,蚕农亩纯收入1560-510=1050元,为此,盛产期3万亩桑园,年可养蚕12万张,产鲜茧3600吨,产值4680万元,减去各种投资成本1530万元,蚕农可得纯收入3150万元,可见栽桑养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门路。
2.社会效益。栽桑养蚕是属于种养业为一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县发展3万亩,投产后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个,并可解决待业青年2000名的就业门路。同时还可促进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3.生态效益。我县境内山高坡陡,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要抓住长江中下游的水土保持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大好机遇,栽桑便可起到增加我县经济林地面积和固土保水,保持生态平衡,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生态效益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