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曦 蒋瑛
摘 要: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指产生国际化积极作用的最简单的一种网络;是具有创新内涵的网络;是资源最节省的网络;是一个使用社会资源多,自然资源少甚至基本上只运用社会资源的网络;是逐步扩大并运用空间资源及虚拟资源的网络;是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因此,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运用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国际化是大有可为的。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实现条件、指标组合、具体运用案例,都说明利用高效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社会关系网络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 国际化 实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9-168-04
众所周知,与外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相比,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相差甚远。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如果通过新建投资、并购或战略联盟方式推进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将受到许多条件的约束和限制,而要突破这些条件及限制,就必须找到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新途径。因此,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高效社会关系网络的条件
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了社会关系网络的现实存在。经济学家们取得的成果,也说明了社会关系网络对经济社会能产生积极作用①。而我们希望通过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来提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首要问题就要使得社会关系网络具有高效性。然而,要实现其高效性,必须关注其实现条件。
1.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经营机构虚拟化。(1)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权威性控制系统及高效的协调体系;(2)组织机构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型;(3)不断组建具有创新意义的虚拟银行。根据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它的业务是属于虚拟经济的业务(注:这里指一些经济学家所说的金融领域的业务),而这些业务主要是通过银行与客户的联系来完成。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技术网络是使这种联系快速化、高效率化的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所以,创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机构的虚拟性,是克服时空障碍,顺利进行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之一。
2.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应当是知识型员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主要利用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促进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不只是依靠自然资源、要素和能源的作用及影响,还主要依靠社会资源、要素和能源的作用及影响。既然如此,要激发或调动这些社会资源在网络运作中的作用,就必须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主体(这里的主体当然是银行的员工)。这些员工在网络中运行这些资源、能源及要素,全部都要靠自己的知识去认识信号、辨别信息、进行管理、实施统筹、细心决策、精细运作,使社会关系网络真正具有高效型,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因此,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能的,知识型员工是实施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又一重要条件。
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要注重网络理论的运用。按照斯科特(Scott)在2011年提出的理论,社会关系网络是指一群行为者或行动者与他们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而社会关系网络有“行动者(行为者或节点)”及“联系(关系)”这两个基本要素②。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将会通过促进价格或市场行情方面的信息传播来提供交易信用,预防及化解合同分歧,还可以促进客户分担风险。同时,经济学家们还认为,客户及主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至关重要,它往往决定了其所遇到的约束和机遇,而网络主体(如商业银行)的知识、能力及技巧,会决定它们的回报率(如利润或国际化水平)等③。因此,尽快运用这些社会关系理论,是实现高效社会关系网络的另一重要条件。
4.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大力运用补充性货币。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由非国家的主体(如企业、个人等)创造的对法定货币进行替代的货币,被称为替代性货币或补充性货币。补充性货币将通过扩大投放会扩大货币乘数,产生强烈的经济效应④。从当前的情况看,在某个特定的网络社会或现实社区,随着人们普遍接受的意愿增强及支付技术的先进,补充性货币越来越显示出良好的支付便利性及快捷性,从而会在不久的将来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乃至全球商业银行的支付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创新及金融市场的扩大,使得大量作为非法定货币的高流动性金融资产成为更高级的补充性货币,使交易者不需要通过实体金融市场就可以进行网上交易。故而通过补充性货币形成的对商业银行支付系统的强大冲击力,会使社会关系网络在提升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的过程中高效性进一步增强。因此,大力运用补充性货币是成为促成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又一重要条件。
5.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应依照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内涵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在推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的过程中,应首先依照高效社会关系网络的内涵制定银行国际化策略的基本原则,再结合具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各自的实际情况,构建满足特定商业银行需要的社会关系网络。以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内涵为银行国际化的原则和衡量标准,也是促成高效社会关系网络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二、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指标组合选择
根据高效社会关系网络的高效运用空间及主要使用社会资源的共同内涵,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可能采用的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选择,并用其影响国际化水平的函数关系加以表达。
根据这个思路,筛选出满足高效运用空间条件及社会关系资源运用条件的指标体系有三种:
如果再考虑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简单、节约资源的内涵,则可以进一步对上述公式进行选择,并用其影响国际化水平的函数关系加以表达。{5}根据上述要求,从待选的三个指标体系(表1)中再次选出二个指标体系。再结合上述简单性、节约资源性这两方面的要求,将两大指标体系进一步简化为如表2所示:
经过我们对简化后两大指标体系中剩余的五个指标进行自由组合后,可以得到在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下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的关系式,即有函数表达式如下所示:
Y=f(x2)+f(x3) (1)
Y=f(x2)+f(pmax/p2) (2)
Y=f(z2,z2',z2'',z2''')+f(x3) (3)
Y=f(z2,z2',z2'',z2''')+f(pmax/p2) (4)
Y=f(pi)+f(x3) (5)
Y=f(pi)+f(pmax/p2) (6)
因为筛选出来的国外网络规模x2及国外网络中心x3均可以由若干细分指标表达,且这些指标相对独立,最终选出(4)式及(6)式,即
Y=f(z2,z2',z2'',z2''')+f(pmax/p2)及
Y=f(pi)+f(pmax/p2)
作为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提升的函数表达式。特别要注意的是,上述两式相减,则有
f(pi)=f(z2,z2',z2'',z2''') (7)
于是,上述公式(7)在逻辑上凸显了社会关系网络的高效性,同时为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即为当城市人口规模的函数值与个人客户数、机构客户数、个人拥有的资产数、机构拥有的资产数这四个指标所构成的函数的值相等时,社会关系网络的高效性发挥到最大。这为指导提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方向及依据。当然,这里假设了“创新”这个内涵对于每一种具体的高效社会关系网络是相同的,且对每一个具体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作用也是相同的。因为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创新作用是在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且所有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运用其创新时受到的体制等情况较为相似,因而这种假设也是合理的。此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许多影响因素中,变量较少的函数表明其他变量是恒定的。
三、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实现——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对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作出最终选择后,依据相关条件,研究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提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的实现问题。尽管每一个具体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共性,但也有其各自的个性或特殊性。因此,本文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以说明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与提升银行国际化水平的作用机制,并为其他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所借鉴与参考。
首先,调查及分析中国工商银行的基本情况。尽管中国工商银行自1984年1月正式成立后形成了寡占型的二级银行体制,但在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前起步阶段时,从事国际的业务较少,只有少量通过代理行形式从事一些周边国家出口贸易融资和结算的小规模业务。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在国际化方面有较大进展。例如,中国工商银行1985年开始成立了第一个代理行,1992年成立了208个代理行,直到1992年3月,才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境外分支机构——新加坡代理处,迈出了真正国际化的第一步。1995年,中国工商银行完成了总行一级法人制度的转变,为其国际化的发展又提供了体制准备。中国工商银行在2006年作为股份制银行挂牌上市,为中国工商银行进行全球化经营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根据一级资本实力,中国工商银行在全球的排名在2009年排第8名,2010年排第7名,2011年排第6名,2012年则排第3名。在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的境外机构已覆盖了28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机构数达203家,员工人数4714人;资产总额5888亿元,负债总额5054亿元;营业收入135亿元;税前利润88亿元;资产占比4.37%,税前利润占比4.08%。显然,这时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前进了一大步,但从赢利的情况,税前利润占比的情况,资产占比的情况,国际化水平及效果还很差。可以显见,中国工商银行这时的国际化途径,主要是并购及新建投资等传统途径,占用大量的资金资源,这也是国际化水平及效果很差的主要原因。从2012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工商银行203家境外机构,有100家是新建投资,其他基本上是由并购或相似的途径形成的。但根据传统途径的测算方法,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水平在2008年为1.978%,2009年为2.076%,2010年为2.333%,2011年为2.828%,2012年为3.354%。在五大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但与外国典型商业银行相比,差距极大。
所以,从中国工商银行的上述情况看,可以认为,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起步较晚,国际化发展水平较外国典型商业银行差别大。同时,虽然资本雄厚,但由于运用传统国际化途径,国际化进程效率低下,国际化水平的提升空间大,极需要寻找新的国际化途径。
其次,分析中国工商银行的社会关系网络情况。中国工商银行现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情况是:(1)网络规模:按照中国工商银行2013年初的数据,中国工商银行有境外分行8家、控股公司2家、代表处3家、全资子银行3家,境外分支机构总数达到了100家。(2)网络中心性:其境外分支机构主要在亚太地区。如所属工银亚洲为香港联交所;而近期收购的比利时富通集团旗下的华比富通银行(香港)等等。在新加坡、河内成立分行,成立工银马来西亚、工行印尼等控股公司;2006年购买印度尼西亚Halim银行90%的股份,2007年以5.83亿美元收购中国澳门诚兴银行80%的股权,如此等等。(3)网络异质性:由于网络异质性体现了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成员或经济主体的差异,可能会形成许多方面的互补,所以网络异质性对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也很重要。中国工商银行尽管国际化水平不高,但也有不少的业务客户。这些业务客户形成其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要成员或经济主体。从国内的业务客户而言,中国工商银行的业务客户主要是国有及非国有企业,城乡居民及一些同行金融机构。同质性较强。但是,主要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的是在国外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异质性情况,其主要情况是:现有网络成员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少量分布在非洲及中东地区,主要的网络成员为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越南河内分行、中东多哈分行、工银马来西亚、工银印尼、工银中东等控股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境外机构。这大约100家左右的境外机构,尽管主要分布在文化背景、观念较为同质的亚太地区,但也有分布在制度、观念、文化、意识形态很不一样的国家及地区,因而这些境外机构本身及其业务客户,其异质性较大,但数量太少。(4)网络的强度及持久度。社会关系网络的强度反映了其中的成员的关系紧密程度。从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的情况来看,亚太地区的业务客户及分支机构的文化、经营理念较为相近,可能形成一定的紧密程度外,其他地区的业务客户及分支机构则可能较远,从而紧密程度较差。应该认为,中国工商银行采用社会关系网络新途径提升国际化水平所需要的网络强度,即经济主体或网络成员的紧密程度主要应该是这些主体或成员在经济行为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方面的利益联系紧密程度,但这方面还差强人意,这是中国工商银行在网络建设方面应着力打造的方面。而社会关系网络的持久度,表明网络成员在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经济关系中互动关系的持续程度,持续程度越高,网络越稳定。当然,如果是一个高效、优良的社会关系网络,网络的持久度越高,稳定性越高,则中国工商银行的绩效及国际化水平提升的效果越好。因中国工商银行境外机构成立时间较短,业务客户存在时间短,至今还没有有关机构破产或倒闭,因而其社会关系网络的持久度处于一般状态,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再次,选择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一般而言,城市规模越大,则城市人口规模越大,个人客户数乃至机构客户数越多,从而业务量越大。如果经营方式及策略得当,中国工商银行赚取的利润也将越大,转化为其资产也将越多,越有利其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任何区域特别是城市区域,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城市规模越大,则这个“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越大,社会关系网络也越大,对城市区域的环境资源,如区位、生态、城市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城市区域的经济资源如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人才、制度等等的高效率运行越有利,越能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进而提升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水平。由于大城市的区位条件及有利的空间结构,会使其社会关系网络有利地、高效地合理调度各种资源的组合,取得最小成本结合的高效益,加速本城市的人口、信息、资金等各资源与外区域的相应资源的交流,为本城市的社会关系网络的高效益所用。这样,会在多个方面凸显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性、规模性、异质性、强度及持久性,使社会关系网络的高效性凸显。还要看到,越是大规模的城市,更利于金融机构——金融产业的分布与发展,更能促进各种形式的金融资源供求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国工商银行的金融引导功能,决定多种资源配置的效率,直接体现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水平提升的作用。
最后,着力打造中国工商银行的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第一,创造好中国工商银行利用高效社会关系网络实现国际化的条件,将中国工商银行的部分经营机构虚拟化,即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将存贷、汇兑、结算等业务机构虚拟化。大力通过选择、培训等多种途径,使中国工商银行的员工成为知识型员工。同时,抓好中国工商银行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实践运用。此外,尝试并扩大中国工商银行补充性货币运用的范围,使补充性货币与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很好地契合。第二,打造好中国工商银行自身的且适应其国际化水平提升的内部关系网络组织结构。要利用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推进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中国工商银行本身应具备一种相适应的网络组织机构。在诸多类型的组织机构中,立体矩阵网状的组织机构最为适合。此外,我们认为,在建立了中国工商银行的高效社会关系网络组织机构之后,还应建立一套相应的控制机制。第三,选择首位度最高的城市。首位度越高,集中的社会关系网络运行资源越丰富,资源的位势、位能越高,社会关系网络运行效率越高,对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越有利。从中国工商银行现状而言,首位度越高的城市,一般都位于发达国家,其次才是位于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的发达大城市。所以,首先要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德国等首都城市建立属于中国工商银行的社会关系网络。如果遇到东道国的制度、政策约束,则可考虑选择次首位城市建立其社会关系网络,如仍不行,再考虑选择再次首位城市,依此类推。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国家的首位城市、次首位城市,等等,亦是如此选择。当然,在考虑中国工商银行社会关系网络的选址城市时,最好作好多个备选方案,对多个首位度高的东道国城市同时考虑,慎重对比,最终作出决定。还需指出的是,在确定社会关系网络的选址地时,首位度高的城市,不一定是首都城市。第四,考虑选择城市人口规模大的城市,并与首位度高的城市进行组合,作出最佳选择。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具有的客户数特别是个人客户数越多,从而可以促使中国工商银行的业务量增加,越容易提升其国际化水平。所以,应在东道国选择人口规模大的城市。这些城市选出后,再与首位度高的城市组合,即是最终选出的理想城市。根据中国工商银行的情况,美国的纽约、华盛顿、日本的东京、法国的法兰克福、俄罗斯的莫斯科及德国的慕尼黑等都是建立社会关系网络的理想城市。第五,确定两翼城市。上述选出的理想城市,一般会形成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但只依靠网络中心来发挥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还远远不够,还应靠两翼城市及被影响城市的数量来形成网络规模。因此,应根据中国工商银行选定的理想城市,再选择其两翼城市。两翼城市的标准应是机构数客户相对较多、运用虚拟空间相对较好的城市。例如,日本东京的两翼城市,可选京都、长崎等。第六,确定社会关系网络的异质性城市。实际上,中国工商银行如果在选择好上述的首位度城市、两翼城市、人口规模大的城市之后,确定社会关系网络异质性的城市就有了基础性标准。在选择了上述标准的城市之后,中国工商银行可以同时在世界各国确定网络中心、网络规模城市。由于各国的制度、文化、观念、自然禀赋存在差异,自然也就形成了社会关系网络异质性城市,从而具有了社会关系网络的异质性。但是,根据中国工商银行的现状,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它难以同时在世界各国确定网络中心和网络规模城市,从而形成网络异质性。因此,中国工商银行也可以考虑率先在部分的多民族的发达国家确定网络中心、网络规模城市,从而形成网络的异质性。第七,采用各种手段促使中国工商银行的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发挥正常作用。在形成了以城市人口规模大、首位度大的城市及网络异质性城市之后,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就有了承载的基石和框架,但是这种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信息传输、媒介链接、资源配置、道德约束的功能能否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否能迅速地嵌入社会资本等社会资源使其发挥作用,都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为了确保社会关系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还必须采取各种手段。例如,要在网络中心城市、网络规模大的城市及网络异质性大的城市大力布局虚拟网店;大力宣传先进的中国工商银行文化及理念;大力弘扬中国工商银行的良好形象;指导客户运用先进技术及补充性货币进行融投资及其他的经济行为;不断调整中国工商银行的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着重终端客户、中间客户之间共生关系的培养;对各类经济行为者进行社会关系网络的营业推广;大力支持个人客户及机构客户与中国工商银行进行经济行为互动及互补、互援;建立与个人客户及机构客户的利益共享机制;提倡新型的社会关系网络的道德规范……如此等等,都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第八,加强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强度及持久度。中国工商银行应采用各种手段,促进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正常发挥作用,并使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则会增强高效社会关系网络的持久度。此外,要增加中国工商银行具有的高效社会关系网络的强度,在于实施上述各种方法的同时,不断扩大实施方法的范围并提高实施方法的质量。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在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利用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提高国际化水平之后,可逐步将社会关系网络扩大到发(下转第211页)(上接第170页)达国家的范围;或者在部分发达国家利用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提高国际化水平之后,可逐步将社会关系网络扩大到另一部分发达国家。而在实施促进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发挥作用的措施时,应不断避免各种国际化的风险,如东道国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等,提前预计并消除这些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在利用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提升国际化水平时,还应及时增强使用手段的力度,提高使用手段的频率,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效社会关系网络的强度。
注释:
①蒋海曦,银行国际化,途径理论的评析[J],经济学家,2014.4:(63)
②Scott J.P.J.Carrington(ed).The SAGE Handbook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M].SAGE Publications,2011:76
③Fafchamps M.B.Minten. Relationships and Traders in Madagascar[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35(6):1-35
④贝多广等.补充性货币的理论、最新发展及对法定货币的挑战[J]. 经济学动态,2013(9):4
⑤根据简单性、节约资源性的指标选择原则,我们认为指标(y2),(y3,y3',y3''),(z3,z3',z3'',z3''',z3'''',z3''''',z3'''''')这三项指标均可包含在其他五项指标中,由其他五项指标表达和反映。因此,将(y2),(y3,y3',y3''),(z3,z3',z3'',z3''',z3'''',z3''''',z3'''''')这三项指标删去,简化为表2所示的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蒋海曦,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蒋瑛,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四川成都 610064)
(责编: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