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译者文化身份与文化协调能力

2014-10-22 16:16王金玉孙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4期
关键词:文化身份跨文化交际译者

王金玉+孙静

摘要: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的文化身份逐渐成为译学界热议的话题。在全球化语境下,译者文化身份的界定,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译者的文化身份具有多元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协调不同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究译者文化身份的多元性以及译者文化协调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译者;文化身份;文化协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277-02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文化身份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不可避免,而翻译可能会使得源语或目的语文化观念要么得到加强要么妥协。随着跨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翻译界学者们已经意识到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间的转换,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在跨文化沟通中的作用不可忽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影响重大。在文化身份多元性的基础上,译者需考虑到读者群体的利益和期待视野。译者具有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有益于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因此,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探究译者文化身份的多元性和文化协调能力。

一、译者的文化身份

有关文化身份的研究在多个领域受到关注。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美国的陈国明(2003)教授把文化身份定义为个人对一个特殊文化或族群所具有的归属感。J.Hamers(2008)则认为复杂文化结构整合进入个体人格,并与之结合就构成了个体的文化身份。他强调个体文化身份是人类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动态机制,在社会和心理时间的影响下不断改进。文化身份的多元性和动态变化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在翻译领域的介入,译者的身份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从传统译论中的“隐身人”、“模仿者”、“传声筒”成为源语文本的“操纵者”、“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译者文化身份得以重新定位,体现了其主导型、能动性和创造性。(朱耀先,2004)根据魏家海(2001)的观点,“译者的文化身份是全球性和民族性的复合体”,一方面,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要求译者的文化身份定位必须对“他性”文化具有开放性和接纳性;另一方面,主体文化的依存性又决定了译者的身份必须定位在民族性方面。而刘彦仕(2008)则强调了译者文化身份的“杂糅性”,这种“杂糅性”或“多重性”会通过翻译充分体现出来。在多元文化时代,译者文化身份并非单一的,其杂糅不可避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可能呈现不同的文化身份,进而侧重不同的翻译策略,直接影响到翻译效果。译者文化身份可能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反过来,译者选择的翻译策略也会折射出译者的文化态度和观念,决定译者的文化身份。从整体上看,译者的文化身份或倾向于本土化或异域化,或二者兼有,呈动态变化,具体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翻译目的而定。

二、译者文化身份的本土化和异域化

在全球化趋势下,译者的身份具有多元性,是动态变化的。如果把译者的文化身份置于不同文化语境中,将会受到不同文化思潮的冲击和考验。译者的身份也在不断的定位与再定位,建构与重构中。译者文化身份的多元性是本土化和异域化的统一体。在跨文化视角下,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考虑读者文化群体的利益和需求、读者的反应和期待,定位自身的文化身份,实施恰当的文化协调能力,才能达到有效翻译。下面将从译者文化身份的本土化和异域化两个方面来探讨。

1.译者文化身份的本土化。译者的文化身份主要依附于主流文化意识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受译者思维定式影响。而思维定式的形成与译者所依附的本土文化有关。这里的本土化是从译者角度出发来说的。思维定式决定了译者的文化态度。译者对异质文化的认识受制于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其习惯以自身的文化观念感悟源语言的文化内涵。译者对本土文化的依赖性是难免的。当外来文化借助翻译再现时,往往会带上本土化特点。正如金惠康(2002)所说:翻译一方面对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译入文化。译者的文化身份会受到本土主流文化中权力成分的影响,进而产生翻译的操纵行为。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与权力成分有关,构成政治的上层建筑,形成具体的意识形态,从而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文化工具。例如,中国佛经的翻译并没有影响到主流文化,王权的统治思想仍是儒家文化。同时,在清末传教士的翻译也没有动摇中国的主导思想。中国主导思想儒家文化与权力成分有关。本土文化中主流意识对译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翻译中,译者依附于本土文化,不免会产生操纵行为,对文本进行一定的改写。主流文化中的权力成分影响着译者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成以及译者文化身份的建构。

2.译者文化身份的异域化。与本土文化相对的是异域文化。世界文化的繁荣是以文化多元性为基础的,各国、各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面对异域文化时,如何定位译者的文化身份、对异域文化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翻译处理异域文化信息等至关重要。如果译者的本民族中心主义占主导,忽略了所译作品的文化内涵,这样的翻译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其译文不伦不类。回顾中国的翻译史,译者文化身份的异域化,不甚枚举。例如,中国佛经翻译以支谦的《法句经序》为起点,开始了引进异域文化的热潮。佛经的译者们,谨小慎微,唯恐在翻译时违背了佛祖的原意。这种偏向异化的翻译心态有助于传播佛教思想,丰富了汉语言文化,使汉语有了参醒内悟的朦胧美。在汉语中,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比比皆是,诸如,四大皆空、功德无量等。在以“救国,启蒙”为主题的新文化运动中,通过大量的翻译,给中国带来了新思潮;也给中国融入这个世界带来了机会和潜力。五四运动前后,专注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刷新了国人的世界观。在这些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身份虽依托于主体文化意识,却是异域化的。endprint

三、译者文化协调能力

译者文化身份是多元的。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发挥译者的文化协调能力是关键。译者除了要考虑到译者文化身份的多元性,还要考虑到读者因素。因此,以下将对译者文化协调能力进行探讨。

1.文化协调能力。译者的文化协调能力指译者能通过翻译将文化冲突得到缓和。译者要根据读者群体的利益,满足其期待视野,才能赢得市场。读者的反应会因自身的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语言习俗、家庭影响的不同而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应顺应主流意识,既要尊重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接受幅度,又要满足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读者所需。严复以文言文翻译西方作品,是那个时代的读者的语言习惯所致。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白话文,是由于古汉语已不能足够表达涌入的新思想。翻译总是会遇到异质文化的他者性和本土文化的自我性。这种两极分化是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所谓民族的东西,就是世界的东西,保持原文一些异质风貌,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扩大读者的文化视角,有助于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益于国与国间文化软实力竞争。因此,译者要发挥文化协调能力,适当的吸收异质文化。

2.提高译者文化协调能力。译者文化身份的本土化是主流文化的必然要求,译者必须考虑到主流文化的氛围、读者反应和期待,不能犯过度保守主义或极端的民族中心主义错误,否则会导致民族、国家间不必要的冲突。在文化日益融合的时代,译者的文化身份的全球化和民族化是一种动态的折衷。此时,译者的文化身份是杂糅的,居于异化与归化倾向之间。过于异化或归化,都会造成译者文化身份的边缘化。避免这种边缘离散行为的出现,需要提高译者的文化协调能力。增强译者文化协调能力,译者应持客观的文化态度。这有益于营造跨文化交流的平等对话氛围;有助于消除文化霸权和极端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各种民族性的统一。文化差异需要翻译来缓解。译者要增强跨文化意识、克服文化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是否犯了极端主义错误,防微杜渐、及时修正。而且,译者要有公正的道德标准,对多元文化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持客观的文化态度,以文化协调者的身份,促进跨文化交流。这是译者正确的抉择。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不可避免。翻译使得两种文化观念得到妥协,是一种特殊跨文化交流。译者的文化身份是多元的,是本土化和异域化的统一体。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译者的文化身份是变化的。译者应以文化协调者的身份,促进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趋势下,译者文化协调能力的提高,需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能力;对多元文化采取开放包容的心态,客观的文化态度。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 Edwin R.McDanie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Seventh ed.)[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Hamers,Josiane &Michael Blanc.B ilinguality and Bilingualis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3]陈建平.翻译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5]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7]朱耀先.全球化语境下译者文化身份的思辨[J].学习时报,2004.

[8]魏海家.全球化与民族化:译者的文化身份定位[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9]刘彦仕.译者文化身份的杂糅性:以林语堂为个案[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

作者简介:王金玉,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跨文化与翻译。

通讯作者:孙静,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

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身份跨文化交际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特定历史时期外籍译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