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一流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包建设实践

2014-10-22 15:44吴娇蓉林航飞辛飞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4期
关键词:校企联合实践创新交通工程

吴娇蓉+林航飞+辛飞飞

摘要:为适应交通学科不断强调“综合性”、“实践性”的发展需求,将应用领域存在有机联系的3门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配套课程设计组成课程包。形成完整、连贯性专业知识体系,结合林航飞教授首创的5分钟授课知识点控制表、差异化通用类课程设置、引入国外资深教授实施教学国际化,取得课程包“1+1+1>3”的教学效果,对于优势专业教学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成绩综合考核机制、课程国际化与国外交流配合机制、理论-实践-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课程外延教学机制、创新学分赠与措施等系列创新机制的集成和连贯实施是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一流专业人才;交通工程;实践创新;国际化;校企联合;综合考核;课程外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163-04

近年来交通工程专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表明:各类地区各级城市的交通系统均由单一系统走向综合交通系统,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走向建、管并重,由规划和建设部门独自为政走向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相互合作,由城市无序蔓延走向城市-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在2010年获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专业,因此对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模式、机制需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交通工程行业发展动向做相应调整。

一、专业课程包设置目的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在全国排名一直保持在第一、第二位置,为了引领学科的发展,将应用领域存在有机联系的《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客运交通系统》三门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与相关课程设计组成“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课程包。其中《交通规划》侧重交通需求分析基础理论和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客运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主体,也是交通规划理念与技术方法的主要应用对象;《交通管理与控制》侧重于交通规划目标下城市道路系统运行与管理的基本理论。设置该课程包的根本出发点是适应近年来交通学科不断强调“综合性”、“实践性”的发展需求,克服原有交通学科细分课程体系中日益突出的知识点“重叠”与“泛化”倾向,通过梳理课程的知识点和教学大纲,提高三门核心课程之间的整体性、连贯性及授课效率。形成由基本概念和理论、实验计算、案例分析、课外实践题目组成的完整教学体系。结合林航飞教授首创的5分钟授课知识点控制表、差异化通用类课程设置、引入国外资深教授实施教学国际化,取得课程包“1+1+1>3”的教学效果,这对于优势专业教学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

二、课程包知识体系建设实践

1.课程包知识体系整体设计。课程包的三门课程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中逐层递进、相辅相成,《交通规划》侧重基础理论和理念,《客运交通系统》和《交通管理与控制》则侧重理论方法的应用与实践。通过三门课程相互配合,使学生能够从宏观层面的交通网络规划与交通发展政策、中观层面的公共交通线路运营与管理、微观层面的交通设施管控方面对城市交通系统有全面的认识,能够从基本理论、理念、思想方法逐步过渡到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交通规划》是课程包的基础,交通规划专业思想的来源,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该课程要求学生重点在“宏观层面”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理解城市交通的本质。《客运交通系统》在《交通规划》课程的基础上,详细讲授客运交通系统的关键问题和规划设计难点,是《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在客运交通领域的应用实践。《交通管理与控制》主要对城市交通系统在后期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关注从“交通规划”到“交通建设”的过渡。因此“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交通规划”方案能够落实的保障。课程包的三门课程均列入同济大学2011年度卓越课程计划,《交通规划》为2011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交通管理与控制》2010年度列入“国家精品课程”。

2.精细化的课程包知识点梳理与调整方法。在课程包建设项目启动之前,《交通规划》、《客运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然而从学生实际上课效果来看,显现出一些问题。如三门课程知识点部分重合,而且讲解类似问题的方法、术语有可能出现差异,易使学生在概念上产生偏差,各门课程之间的“互补”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重叠”。为确保三门课程“授课内容深度相近”、“知识点先后次序协调”和“教学案例不重复且有机衔接”,课程包负责人林航飞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授课内容控制表”方法,将各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细化到5分钟的“微板块”,90分钟课堂时间细分为18个“5分钟微板块”。通过对比三门课程的“微板块”,发现其中重叠、不协调甚至有所冲突的内容,再进行彻底梳理。这种方法可从根本上实现授课内容整合,而不仅仅是理念上的“提倡整合”或者大纲级别的“概念整合”,最终形成由基本概念和理论、实验计算、案例分析、课外实践题目集、课程设计题目集组成的完整教学体系。

三、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1.大小班教学质量控制机制。课程包进行大小班授课,即负责教授在大班上讲述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重要案例;青年教师在小班上根据林航飞教授制定的“5分钟授课知识点控制表”,着重讲授相关的专业技术及技能,针对学生自选交通工程题目5分钟课堂汇报进行讨论,既充分利用小班上课优势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有充分的互动交流与专业深入讨论时间,又能确保小班教学质量。学生如果要取得好成绩,5分钟的汇报通常需要课外花10个小时以上进行资料搜集、分析计算和PPT制作,以此训练提高学生研究分析和表达能力。“5分钟授课知识点控制表”在课程包的授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从业务操作层面实现知识点的整合与顺畅衔接、避免重复、提高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效率,而且对于“小班、分班”教学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避免因为各小班教师风格、进度差异太大对学生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2.课程包综合考核机制。建立课堂汇报、作业、课程设计、实验或实践报告、课外讲座报告撰写、笔试考试等综合考核机制,便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检验,并保障理论、实践、创新逐级引导的知识传授模式,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示范性。提高学生自选交通工程题目5分钟课堂汇报讨论成绩比例到25%以上,是考虑到学生如果要取得好成绩,5分钟的汇报通常需要课外花10个小时以上进行资料搜集、分析计算和PPT制作,以此训练提高学生研究分析和表达能力。课外讲座报告专家来自国家工程教育实践中心、30余家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以及国外高校资深教授、学者,每学年关于“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的专家讲座在15次以上,学生撰写讲座报告占课程成绩5%。endprint

3.面向国际化的全英语课程质量保障机制。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每年出国深造比例约占10%(约20名学生),自2009年起国际交流生约30名/年。为了满足学生国际交流、出国深造等需求,拓宽学生国际视野,2009年起在《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中聘请国外著名大学外籍教授开设全英语课。①聘请外籍教授机制。教学团队依托同济大学“985”学科建设平台,按照学校模块化专家聘请机制,定期聘请国际著名大学教授担任全英语专业课程主讲人。已聘请的3位国外教授分别来自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②“外籍教授+青年教师随堂辅助”协作授课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根据中国学生特点,创造性采用了“外籍教授+青年教师随堂辅助”协作授课的教学模式,即外籍教授和青年教师首先共同协调全英文教学大纲、进度安排表、知识点;然后上课由外籍教授主讲,青年教师随堂辅助,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表现及时释疑、补充讲解,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关键知识点,同时相应的课程设计由青年教师主讲,使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外籍教授系国外著名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资深教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善于运用各种实例说明问题,语言风趣、富有个性,课堂感染力极强。同时配备的青年教师是本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均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青年教师与外籍主讲教授配合默契,在教学辅导、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与外籍教授配合,青年教师在国际化教学理念、方法与教学能力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今后逐步代替外教、独立开设全英文课程积累了宝贵经验。③全英文课件、讲义与习题集建设。为保证全英文交通专业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学团队以外籍教授为主,重新编写了全英语的课件、讲义与习题集,课件大量采用了动画、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使全英语专业课的多媒体课件更加生动活泼。许多视频资料在国内“交通工程学”课堂尚属第一次出现,启发性非常强。

4.通用类课程设置与建设。为了适应学科交叉、大专业宽口径培养要求,在2010年卓越工程师教学培养方案调整中,教学团队同步开设了适应学科交叉、面向大专业的通用类专业课程《交通规划B》、《交通管理与控制B》。根据其他相关专业、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制定了深度和广度差别化的教学大纲,重新设计了教学课件和实践教学环节,出版了配合《交通规划B》课程的校企联合编写教材《城市交通整合规划理论与实践》。

5.定期学生评教和教师评教机制。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包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都会定期开展学生评教和教师评教。然后根据学生和教师评教反馈结果,评估教改实践活动效果,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教学团队积极适应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获得了学生与同行的高度评价,学生评教与教师评教结果均为优级(9.0以上)。三门课程的选课人数多年保持稳定且呈现缓慢增长趋势。目前同济大学每学年《交通规划》和《交通规划B》的选课学生人数约为150人;《交通管理与控制》和《交通管理与控制B》的选课学生人数约为150人;《客运交通系统》的选课学生人数约为70人。

四、一流人才培养实现途径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系列创新机制的集成和连贯实施是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包教学国际化与国外知名高校定期互换学生机制的配合,同济大学实现近3年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国际大赛累计20余人次,发表英语论文10余篇,团队指导国际获奖1次,SCI收录论文1篇。改革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引入课外专家讲座报告撰写成绩(占5%)、提高课堂汇报成绩(占25%);推行创新学分赠与措施;实现理论、实践、创新逐级引导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使学生进入三年级就尝试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工程问题。依托国家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30余家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以企业交通工程问题为导向,近4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3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获奖6次)、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2项)、校级同路人交通科技大赛等实践活动(获奖12次),以及校企共同指导毕业设计(10组)等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根源解析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学生经过上述专业训练后,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并在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方面均获得用人单位肯定,社会认可度很高,实现了重大人才培养效益。

面向一流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包建设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有较多的改革工作需要细化。例如,基于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的长效机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工作量在教学管理中的认定方法等。课程包建设团队将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探索与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吴娇蓉,孙海浩.交通工程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

[2]吴娇蓉,辛飞飞,林航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卓越课程《交通规划》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10.

[3]吴兵,李林波,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10.

[4]李晔,吴兵.基于创新基地的研究驱动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7).

[5]吴兵,李林波,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13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吴娇蓉,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系副主任,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企联合实践创新交通工程
职业教育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提高交通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措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