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缘

2014-10-22 13:18鲁硕金翠玲
艺术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艺术起源器物

鲁硕 金翠玲

摘 要:金玉结合的器物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兼容并包的文化内涵,金玉结合器物通过将不同材质、工艺进行有机结合来体现艺术的文化内涵,显示了中国艺术特有的理性精神。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的金玉结合器物在当今的社会思潮中确日渐凋零,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精美的金镶玉奖牌再次将金、玉这种绝佳的材质组合形式引入了公众视野。面对纷繁多样的金玉组合形式,其产生的原因也备受人们关注。根据历史相关资料推测其出现可能是基于以下三种原因:第一,独特的华夏审美情趣。第二,弥补缺陷,塑造完美。第三,材质、工艺和文化多样性选择的结果。此外,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金玉结合器物文化艺术是世界文化艺术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探讨金玉材质的结合及其文化艺术的起源对其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玉结合;器物;起源;文化艺术

0 引言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备受瞩目之后,金玉结合使用的器物,特别是饰品快速席卷了中国珠宝首饰市场,令亿万中国人为之痴迷和癫狂。金玉结合器物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两种材质的巧妙结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人对金、玉极其崇拜,并赋予这两种材质至高无上的地位。古代有很多词汇都与“金”、“玉”有关,如“金口玉言”形容承诺永不改变,“金科玉律”形容原则不容更改等等。金玉材质的结合作为一种绝佳的组合形式,贯穿整个中国器物文化艺术史。追溯金、玉材质的组合使用,发现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有器物开始将金、玉材质相结合使用。到两汉时期,金缕玉衣的使用将金玉结合使用推向了一个新高潮。之后,隋唐、明清时期经济高度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高涨,除本土文化外,外来文化对金玉的结合使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面对纷繁多样的金玉组合形式,不禁要问:金玉材质的结合使用,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

1 独特的华夏审美情趣

在世界范围内金玉结合器物在中国存在历史久远,这与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密不可分。在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之前,本土的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使得人们从众多不同的材质中甄选出了玉石和黄金,并加工制作成礼器祭拜天地、神灵,抑或制作成精美的饰物装饰自身。

(1)祭祀、礼仪之用。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玉石材质的器物进行祭祀活动,在金属材质被发现并使用后,中国古人认为同时具有玉石温润的质感和太阳般光泽的金玉器物,更容易使持有者或拥有者与神灵进行沟通。河南安阳苗圃北地遗址出土的玉援铜内戈(如图1)和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南地的两座殷墓出土的铜柄玉矛等,虽然出土器物为兵器状,但基于玉石脆性较大不适宜战场上的厮杀、碰撞,再加上当时已经有较为纯熟的青铜冶炼技术来铸造兵器。因此,可断定此类器物应作为礼器,用于出征、打仗或重大事件前的祭祀和礼仪活动。这些早期的金属材质与玉石材质结合的器物或许可以证明人类在追求精神寄托的情况下,选择了将金、玉两种材质结合起来,以此来显示对于神灵的敬畏之意。

(2)美化自身。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在距今8000多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以及距今7000多年的赵宝沟文化遗址就出土有作为装饰品的玉玦、玉匕形器等。玉玦多成对出自墓主人左右耳部,应是墓主人直接佩戴的一种耳饰;玉匕形器出土于墓主人的颈部、胸部、腰部,可能用于身上的项饰、挂饰或缀饰。我们可以说,人类审美意识的存在与否并不完全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据此可推测早期部分金玉结合器物的出现很可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爱美之心,作装饰之用。陕西凤翔雍城出的春秋时期金铺首衔玉环和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时期包金嵌玉银带钩,此类器物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与祭祀、礼仪用器相比,实用性和装饰性较强。据此可以推测金玉结合饰物的出现很可能是源于人们对装饰品的热爱与需求。

2 弥补缺陷,塑造完美

大多数人,甚至一些工艺大师都认为玉石是圣洁、完美的。因此,玉石材质很少与其他材质混用,以保持玉石自身的完美,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和其他材质相结合使用的。除非玉石先天或后天出现了绺裂、破损或缺失,人们才会考虑将金属塑造成一定形态来弥补玉石的不足。这或许也是金玉结合使用的起源之一,也是现今市场上出现金玉结合使用的最常见现象。

(1)弥补玉石后天的缺陷。历史上最著名的金镶玉莫过于“传国玉玺”,它由战国时著名的和氏璧雕琢而成,以秦朝传下,可号令天下,到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欲得此玉玺,太后不从,将玉玺摔于地,并摔掉一角。随后,匠人便用黄金修补之,并且修补后的玉玺因为黄金的光泽,而更加光彩夺目,此玉玺也被命名为“金镶玉玺”。这个传说似乎是金镶玉弥补缺陷,塑造完美的最好佐证。当玉石饰物因外界因素而被损坏时,聪明的手工艺人试图通过一定手段对其进行再创造或是修缮,这是古人将金玉材质结合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时期金钩扣玉龙和凤纹牌形玉佩。金钩扣玉龙整体是由一条青玉镂雕的玉龙和一个金质的虎头带钩套合而成,构成了一幅龙争虎斗的生动景象。龙尾原已折断,断口两边各钻三个小孔,可用线连缀,金带钩首尾均为虎头状,钩尾的虎头双眉上扬,虎口形成的套銎刚好套住玉龙的折断处,这显然是玉龙折断之后,专门设计制作虎头金钩与之配套;凤纹牌形玉佩是用青玉双面透雕而成,整体构图充满动感,而且突破传统的均衡、对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器物下端原已折断,古代工匠特制两个“H”型小金桥将断裂的两端连接、固定,以便继续使用。利用金属将原本破损的玉器巧妙地做成另一件器物或是将其修缮,这不仅反映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创意,更流露出古人对金、玉材质的珍爱。修补之后的饰物不仅没有降低原本的美观性,反而还增添了一份材质对比的美丽。

(2)弥补玉石先天的瑕疵。现今,随着玉石需求与开采程度的扩大,先天带有瑕疵的玉石材质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基于对已破损玉石的利用和修缮,人们也开始将金玉结合的工艺运用到先天带有瑕疵的玉石材质中来。这也是当代匠人将金玉材质结合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金属的可塑性、不透明性以及其迷人的表面光泽,来修缮自身带有杂质或绺裂的玉石,这不仅可以扩大玉石的使用,还可以设计并制作出精美的金玉饰品。此款名为《马蹄莲》的吊坠,通过钻孔、切割等方式避除了玉石本身的瑕疵,再将金属制作成花蕊、花托,并与玉石巧妙地结合起来。玉石通过这样的设计、制作,不仅没有因原本的瑕疵降低价值,反而因金玉的组合提升了自身的魅力和价值。

3 材质、工艺和文化多样性选择的结果

自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尝试着运用不同的工艺技能将不同的材质组合运用到同一饰物上。我们可以假设并判定金玉结合工艺是中国古人对某一传统工艺技能创新性的运用,是对不同材质认知、甄选和组合的过程。

(1)“金银错”工艺下的金玉结合。金银错工艺最早始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用于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早期的金银错工艺可以说是铜文化与铁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不同材质相结合的一种古老方式。根据部分金玉结合饰物的工艺技法,可推测这种金玉组合形式是金银错工艺的延伸。在某种程度上金玉结合饰物的制作工艺与金银错工艺极其相似,其制作原理都是根据图案、纹样在基底材质上刻出燕尾槽,再利用金属的延展性,通过外力的挤压将金丝或金片嵌入燕尾槽中,最后是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基底器物表面连接处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2)多元文化下的金玉结合饰物。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促进了不同材质结合使用的进程,金、玉材质的结合使用从另一方面讲是外来文化元素导入的直观反映。黄金与宝石相结合的工艺总体来说是外来文化,此类工艺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希腊的出现和繁荣程度要远超同时期的中国。公元7世纪,中国进入隋唐盛世,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西交往日益频繁。16世纪以后伊斯兰地区的玉嵌金工艺,尤其是17~18世纪印度的玉嵌黄金宝石工艺非常高超,对中国金玉结合工艺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还带回了当地的奇珍异宝、工艺技能和文化。例如,晶体宝石、镶嵌技法、装饰风格等。西安南郊南里王村韦氏家族墓地出土的唐代饰物——金筐宝钿珍珠白玉带,此白玉带将中国传统的铆接工艺与外来的镶嵌工艺、中国本土的玉石材质与外来的宝石材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独具特色。清代由印度传入中国的痕都斯坦玉器华丽细腻,倍受乾隆皇帝喜爱。痕都斯坦玉器擅长以纯净的玉色搭配繁复层层叠叠纹饰,光洁丰美,镶嵌金丝及宝石,灿烂华丽,独具伊斯兰风格。

以上金玉结合类型器物不仅展现了中国先民聪明的才智和高超的技能,还反映了中国玉石文化对西方晶体宝石文化的包容与吸收。中国本土的玉石文化艺术与外来的金属工艺和晶体宝石文化艺术相互碰撞,与此同时金玉结合饰物开始大量出现。在异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先民开始尝试将晶体宝石与玉石结合起来,而在加工过程中金属的使用使得西方镶嵌技术得以实现。这或许是金和玉石开始大量结合使用的一个契机。

4 总结

金玉结合的器物自出现至今,一直倍受人们喜爱。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和组合形式根深蒂固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底,它不仅彰显着中华民族卓越的才能,还流露出独特的华夏审美情趣。然而,在今天生产力水平远超前代的状况下,大多数当代金玉结合器物不仅缺乏古代的匠气、华丽,也不具备当代的简约、时尚,这不禁令人反思。无论金玉结合器物的起源基于何种缘由,对其传承与发扬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刻不容缓的。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笔者认为:越是民族的,则越是世界的。金玉结合文化艺术形式,打破了材质的局限,利用工艺的精巧将不同材质合理的结合在同一件器物上,以此来表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华民族所特有金玉结合文化艺术是世界文化艺术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推测金玉结合器物出现的原因,了解其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其制作工艺技能,提取其文化艺术内涵,对传承、发扬和借鉴金玉结合文化艺术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金玉结合器物的追根溯源,为后续金玉结合器物设计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使创作的器物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胥敏.中国红——金银器[M].合肥:黄山书社,2012.

[2] 段清波.中国古金银器[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3] 沈成旸.金相玉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4] 常素霞.中国玉器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5]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6] 李林娜.南越藏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作者简介:鲁硕(1988—),男,硕士,研究方向:首饰材料工艺与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艺术起源器物
圣诞节的起源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万物起源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
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