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布白的渊源及其意义

2014-10-22 07:17蔡华成
艺术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布白渊源价值

摘 要:中国画的布白是中国画特有的手法,可以使画面产生无限悠远的意境,它运用于中国画,而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下汇流而成。道、释、儒等各方思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画都曾产生过不同的影响。并且产生出一系列的经验总结。

关键词:布白;渊源;价值

所谓“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对艺术创作中虚实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使中国艺术产生了一些与此有关的美学特征。讲究“化实为虚”,在艺术创作中就注重主观情思的表现。例如,绘画中主张“借笔墨以寄吾神”等等。由于中国艺术讲究虚实相生,故而特别注重含蓄蕴藉,讲究“不迫不露”而有余蕴,主张妙在含糊,朦胧的美感。又由于在“虚实”的关系上常常偏重于“虚”的张扬,于是在艺术创作中又特别注重不着痕迹,超逸灵动之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空灵”,这些创作追求,都成了中国艺术的精神特征。中国画不仅强调“形似”,更加强调“神似”,只有达到神似的作品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这也是中国画造型上虚实相生的体现。中国画在取舍方面力求简洁、清楚,使主体突出。因此,如何布虚则显得十分重要。

虚实能产生一种奇特的感染效果,它的运用能使艺术焕发出奇异的美的光彩,一切艺术必须以有限来追求无限,来创造艺术形象,必须依托有限或局部之“实”来创造审美形象,充分发挥想象和虚构,对实有物象、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和改造,突破实而生发虚,从而达到艺术的审美超越。

黑白,虚实,这些相对的中国画表现意境的手段从形式上来看,莫过于大量的留白,画家用留白来表现空灵的内容,抑或是虚诞的世界。中国画尤其是写意画中常常布有大量的空白,尤其是宋元以来的文人画,追求逸笔草草的形式语言,用黑白来表现画家内心的直白,不拘形式,更注重笔墨语言的精湛,黑色的笔墨与洁白的素底相互映衬、互为表里,造就了中国画特有的空间,简远、虚静的艺术境界。这些精心布陈的留白,虽无墨色的点染却也是画家精神的寄托,借以表现画面虚无的景物,同样能够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这也叫“计白当黑”。

中国画的审美内涵以“老”、“庄”哲学为主要生发之源,徐复观先生有这样的论述:“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人生,而中国的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思想系统所导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画家及画论家,常常在有意无意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会到这一点。”基于此,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出发力求挖掘中国画中留白的哲学渊源和审美价值。

1 国画布白的哲学渊源

中国哲学阴阳辩证的原理,这是源自《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对动静结合、阳相对的图像,从简单处揭示了世间万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一阴一阳,一虚一实,动静结合,虚实相间。中国画留白的空间感,正是源于此处,“计白当黑”的虚部乃是无象之象,它与画面的实处是一种辩证的虚实对应关系,实是虚的根本,同样虚也是实的原因,缺一不可,当然,画面中的实处是经过画家精心绘制,黑的丰富,用“五彩”的黑去表现笔下的物象,简单之极,而又复杂多变;而这虚诞的白,也同样需要画家精心的布置,根据画面、根据意境,来安排空灵的虚部,这一黑一白构成了画面的同时也彰显了阴阳之道。

2 佛学

佛学,对中国画的影响也同样不可或缺,禅宗中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空”的概念,从思想上去推敲,即虚无,追求平淡天真,所以佛门要求一系列的清规戒律,就是要远离欲念,远离世俗,回归人性本源,达到无欲无念的清静状态。中国绘画最终的意义,不是传神写照,而是表情达意,由此及彼地去表现画家内心的世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他的喜怒哀乐,澄怀观道、明心见性,在拈花微笑里领悟中国画里黑白变化中微妙至深的禅境。当然,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各种思想对国画的影响都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元、明、清这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中,中国画都以清淡为主流,清远、逸致。而“空”为淡的极致,佛法相宗所说的“极迥色、极略色”,于是在表现时,布白就作为一个手段去表现画面的虚无,它可以是空气,可以是云也可以是水,甚至是情感,全凭画家的喜好,也任观者联想。

3 白处的关注

对白处的关注又是中国美学空间意识的重要组成,老子谈空,正是有了“空”,装盛的器物才有了可用之处,有了这“空”,房子才可以住人,有了“空”,车轮才可以载物,所以说实体之所以可以发挥作用,是因为空虚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老子就注意那个空无的世界。刘宋王微说的好:“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中国美学认为黑白,虚实,这两组对立的概念是中国画表达方式的基本组成,大白的世界有大美,画者冲破虚空,创造虚实或是黑白,虚实相生,黑白互依,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下,中国画才会进入一个太虚、空灵的境界,才会传达出画者静谧、睿智的思想,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画者、论者的智慧的结晶,深入国人的血脉。黑白两者的关系,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黑白”这对概念跟“虚实”是相对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主导下的特殊色彩意识在起着作用。自从唐代王维创作水墨画法,我们姑且就把他当成文人画之先河吧,从这开始,文人画开始摒弃色彩的运用,强调以水墨代色,追求纯粹的黑白关系,极大地推动了墨法的成熟,“墨分五彩”,其极度的单纯和朴素正符合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从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进一步要求画家在从事绘画创作时,不仅要着意于墨色的同时,还要懂得留白的意趣。这样,可造成一种含蓄蕴藉的朦胧美,在虚实相间的意境中传达某种情感,创造一种饱含韵味的情思,这种含蓄朦胧在于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半抱琵琶,耐人寻味。虚实还可造成咀嚼中回味无穷的想象美。于是,布白也成了历代画家潜心经营的手法,至唐代以后,各家画论对布白有了更为充分阐述。唐代张彦远解释水墨画的意蕴时说:“夫阴阳陶蒸,万物错布。玄化无言,神功独运。草木敖荣,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清而翠风不待五色。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中国画用纯粹的水墨营造了独特的“无色之色”之美。充分调动想象力,进行见仁见智的再创造,去填补虚空留白给人的想象空间。

4 元气论

中国古代哲学以“元气论”为基础,元气论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由气组成,“气”是它们存在和运动方式。老子的“大象无形”中的“大象”是“视之不见”的最完美的形象,大到极限,即无法看到,但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也就“无形之状,无物之象”了。这其中的“大象”和“无形”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中国画中留白美学意义的深思和挖掘,这也是中国画留白的思想根源,无象恰恰是最好的表现,是极虚处的表现,也是画家刻意为之,从而让观者有更多的遐想。恰如《淮南子》中说:“视于无形,则得其所见矣。”所以,黑白乃中国画的表现之道,简单到极致却又丰富到极致。谢赫的“六法论”,第一法即“气韵生动”,当然这里的“气”是画面的气质,这需要画者要有完全的虚实、黑白的安排,才能达到的气韵生动。“气既是创作的起点,又是终点;既是创作的目的追求又是创作的结果展现,也是审美的鉴赏标准。”

5 中国画留白的审美价值

历代画家总结的:“墨分五色”,使得中国画可以通过单纯的墨色来表达大自然丰富的颜色,而且这种表达方式已经被定格为中国画的固定传达模式。在丰富的墨色中又归于单纯,用极为单纯的黑白来表达天地万物,这正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的:“万法归一”,吴冠中甚至提出了:“笔墨归零”说,这种极其简单,而又高度复杂的思想体系,正如老子所说:“知白守黑,为天下式。”黑、白作为中国画色彩对比的两极,赋予了中国画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孔子曾讲:“绘事后素”,以及《考工记》中的“凡书愦之事,后素功”,白色能使画面的主体得以充分地突出,保证了画里实处景物的体现。由于白与黑的恰当对比,虚于实的天然的反差,由此而来的画面主体就更为集中,所表达的形象就更加引人注目,引起读者的共鸣。潘天寿先生曾不无感慨地说:“黑无白不显,白无黑不彰,故水墨之画,更不能离白色之底也。”

用空白来表现虚化了的物象,这种手法被大量使用于中国画中。例如,气、云之类的物体,常常用留白来表现其虚幻与空灵,画面中的留白诱发朦胧性意象,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使欣赏者的审美主观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国画的留白为观赏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观者可以尽量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审美思维,想象留白处的景象,调动欣赏者的经验和感受、知识和体验,乃至整个心灵的投入,使观者和作者的心灵实现跨越时空的衔接。这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中国画家以黑白驾驭全局。画中的形象“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十分之三在天地布置得宜,十分之七在云烟断锁”。此处可见中国绘画之中的留白乃虚化的物象,是虽有物,但目力已穷,或为神气所吞的地方,笔虽未到意却已到。非有意留白,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不得不虚化的部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体,表现意境。诗曰:“素以为绚兮”;素不但为绚而存在,实则素为绚而增灿烂之光彩。

6 结语

中国古代文化受道、禅的综合影响,当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杆分支的中国画也不会例外,其独特的对万物的观照角度对画者精神和思想的传达方式,使中国绘画自然的走向由水墨、黑白主导的审美体系,而文人画的根本出发点是传达文人的思想以及他们对生命体的独特的感受,是远离政治或者道德判断的真实的生命意识。山林、禅道,自然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他们用一管之笔传达内心、表现理想。虚静为体,知觉为用,这一知识体系决定了中国画必然是心物同构的、整体的、多维的生动再现,清代画家方士遮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中国画家的宇宙人生,完全寄托于这“笔墨有无间”,以此来托物言志,故而国画的布白会呈现如此这般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李泽厚.美的历程[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4] 石谷风.古风堂艺坛谈·回忆黄宾虹先生的治学精神

[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5] 叶少珊.黄宾虹传艺录[M].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蔡华成(1979—),男,江苏阜宁人,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布白渊源价值
论书法的布白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浅析中国画的虚实关系
一粒米的价值
浅析写意花鸟画的构图
“布白”技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运用
“给”的价值
“正始之音”渊源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