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社会经济功能异化表现及其对策的研究

2014-10-22 00:39彭博文王和林钟顺先黄显官
经济师 2014年9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成果

●彭博文 杨 珍 王和林 钟顺先 黄显官

高校社会经济功能是指通过教学、科研以及产业间接或直接发挥对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它一般通过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研制尖端科研项目以及从事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等方式来实现。长期以来,高校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近年来却发生了较多的异常变化,有关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有针对性予以纠正,否则,这种异常变化会带来十分严重的不利后果,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高校聚集着众多的高级研究人才,是产出高精尖科研成果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其中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近些年来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情况却难以令人满意,多数的高校给人们留下的是名不副实的印象,所以需要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不但找原因,更重要的是要找出解决的办法。

一、科研异化表现:表象繁荣与内容的空洞虚无并存,需要实心化

高校每年各种层次的科研项目有成千上万之多,立项和结项交替进行着,如此众多的科研成果到底产生了多少社会经济效益呢?笔者看还是比较少的,很多项目的结题形式为调研报告、论文或者专著,一旦结题就被束之高阁,参与者和验收者均无交代,并无人去过问如此众多的科研经费投入带来了多少社会的、经济的效益。纵观高校科研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需要正化的变异现象。

(一)项目立项随意

1.项目来源随意。项目应该来源于具有实际需求的生产、科研等实践一线,否则就会失去意义。而目前的很多项目并非如此,它们产生于与实践相脱节的专家团队,偏重于理论。

改革项目的来源方式: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为主,适度兼顾自上而下的方式。向全国各行各业(甚至可以扩大到全球或某一世界性区域等更大范围)征集需要解决的实践需求项目以及需要突破的理论研究项目,面向足够大的范围招标,以此推动科技内在实质的大繁荣、大跨越。

科研项目应具有层次性,它需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适应(比如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等等)、以促进国家繁荣、推进经济建设质量不断向好为目的。

2.项目的立项渗透了许多非正常的题外因素。现在许多高校将所谓的科研项目与职务晋升、职称考评等挂钩,导致科研项目成为了大家争夺的敲门砖,不管有无科研条件和能力,总是东拼西凑地组成表面豪华的研究团队进行申报,在申报的过程中,依托各种关系、使用各种非法手段参与竞争,其结果自然是题外因素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评选机制,甚至题外因素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项目本身的实质因素,如此这般降生的科研项目,在源头上就大打折扣了。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需要脱钩,不能让科研项目成为晋升、职称考评的必备条件,只能作为锦上添花的加分项目,这样就可以把那些只有关系而无能力的霸道者驱离;二是评选过程需要通过操作流程的创新等方式来保证实现公开、公正和公平,确保优质团队支撑下的优质项目能够顺理成章地拿到准生证、严禁中途被权力和金钱给谋杀了。

(二)科研过程管理缺乏监督,存在较多的虚假行为

1.拿到项目就成功了一半。拿到项目就成功了一半,这是目前高校对项目整个过程难易程度的共同评价,把这样的认识放到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来考察,谁能说不是一种悲哀呢?也就是说众多的精力需要用在争项目上,这对于那些有科研实力、有好的科研项目,但缺乏关系网和社会活动能力的专家教授来说,是怎样的打击?对于社会经济建设起到了多大的阻碍!

拿项目需要花费不菲的支出,而这些成本将会在项目上得到非法的补偿,即遵循着简单的“羊毛出在羊身上”游戏规则,因此在前述公正立项的基础上,还需要强化对科研的过程管理。

2.研究过程随意性很大,经费使用过程监督和效益考核机制缺失。目前在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方面,为鼓励科研项目产出好的成果而给予了科研负责人绝对的支配权,但是在这种缺乏监督的权力支配下,经费支出中所包含的内容却五花八门、鱼目混珠,占一定比例的经费被浪费和被个人非法占有了,这成了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但是一些高校为了鼓励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的校外项目及其配套资金,对此一般采取了默许、开绿灯的纵容态度;另外,对于科研过程的真实性也鲜有有效监督,实验数据是否涉嫌编造、调查报告是否是一手材料、实验过程是否真实地进行过,这些直接与成果质量密切相关的事项并不被他人给予验证,所以弄虚作假的行为就大量地存在于科研过程中。

为了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就必须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科研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就必须改变放手不管的管理方式,在科研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就需要启动审计、抽查、评估、数据及资料真实性的复核等程序,唯有如此,才能扭转高校科研所存在的“有量无质”的落后状况;唯有如此,才能端正科研风气,才能逐步奠定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

3.结题、验收较为松懈,缺失责任追究制。经过规定时间进行研究的成果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这需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对于达到预定标准的则进入下一个程序;对于未达标的项目,则需要进行全程总结,客观分析失败的原因,科研是允许失败的,即对于那些按照预定步骤严格执行而不成功的项目,是可以包容的,它可以留给后人以经验教训;但对于那些人为原因导致失败的项目,应该启动责任追究制,责任人及研究团队需要对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以此来保证科研项目的严肃性和严谨性。

但是,目前并不存在这样的验收体制,大多是在走一种必经的程序而已,成功的可以有进一步获得奖励的机会;对于失败者,并无任何责任追究制,进行了失败的全包容。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成果验收的手段存在严重的隐忧,对于成果的真实性、科学性未作深入鉴定和评估,但凡有成果即给予认可,这最后的控制关口也门洞大开,所以对于绝大数的科研项目,预定时间一到、预定的成果上交后,基本也就宣告项目的成功结题,这样的验收体制,是在纵容伪科学、放任虚假,是非改不可的。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读者权限分类方式主要为: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其他读者等。对于不同读者,就借阅数量和借阅时间提供不同的权限。而新会员制模式则偏向于研究读者的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之间的关联,将读者分类更细化,不再单一以读者在学校的基本信息作为分类,更多的是去深入挖掘读者的具体能力和职业规划,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和引导服务,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科研成果成花瓶

1.验收后的成果后续如何运用,未作硬性规定。如今的众多科研成果,一旦经过发标机构组织的专家团队验收之后,就算告一段落了,研究者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对其后续的应用问题并未做硬性规定,这就显示出了科研管理体制的弊病了:只管研究、不管应用;正因为不管后续应用,所以对成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要求就远远不够,对于这样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来说是毫无用处的,只是它被允许失败的原则给一并包容了。

2.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成果推广,这是实现科研项目价值最为关键的环节。研制科研成果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的深入,但是我们却非常缺失对成果的转化机制,一旦不能转化,则失去了意义,就演变成了简单的数量堆积,一无是处。因此笔者建议实行“谁立项、谁负责转化和推广”的责任制,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立项的随意性、减少成果转化的惰性,因为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才算最后起到了科研对经济建设的实际作用,否则就只能成为有关领导总结工作的文字和数据、成为其工作业绩的粉饰物和职位晋升的资本。

国家经济的繁荣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需要科研人员进行潜心钻研,但同时也需要有转化的机制:建立推广机构并配备专业推广人才、建设推广信息平台、与实体产业的互动等,实际上,如果把住了“项目来源于经济建设一线”的选题原则,推广的难度就会降低很多,绝大多数成果都应该预先有了特定的去向。

3.成果评奖环境也被拜金气息腐蚀了。为了鼓励重大科研成果项目,高校内部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都会每两年进行一次评奖,意在树立榜样,带动科研水平的整体进步,理论上这样的奖项应该名至实归,但实际上,成果评奖也被拜金气息给腐蚀了,变得有些污秽了,不但不能起到鼓舞和带动的作用,反而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评奖的过程中,总有人会使用权力干预、金钱贿赂、利益输送或牵制、威逼利诱等手段进行谋取私利,压制了好的成果,因此在评奖的过程中需要实行多级审核制和第三方独立监督制,并且其中需要加入民主评议制或者入围者公开辩论制,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并严格地执行,把那些真正优秀的项目推出来、把那些滥竽充数者毫不留情面地抹掉,树立正气,引领科研者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

二、产业异化表现:依托学校科技力量兴办的特色产业项目乏善可陈,亟待强化

(一)校园内的经营秩序混乱,需要转变经营思想,要让学生成为主角

高校在泥沙俱下的市场经济大潮的裹挟下,金钱至上的观念支配着校园内人们的逐利行为:有迫于高企物价所带来的生活压力而行动的、有为了满足生活多元化需求而行动的、有为了解决基本生活费用而行动的、有为了给孩子未来或者自身老年之需储蓄而行动的;有教职员工兼职参与的、有家属子女参与的、有学生参与的、有教职员工亲属参与的、有校外人员参与的;既有学校规范管理的创收活动、也有无序的自由游记式的行为;既有公开的,也有隐蔽的;既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

总之,围绕学校这一有着旺盛需求里的市场而诞生了各种各样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显得比较混乱,带给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必须规范校园内的各项经营活动,为师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让学生在校园经营活动中唱主角,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之一,高校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二)特色产业较为缺乏,需要花大力气来持之以恒地培育

纵观国内高校的产业,只有较少的学校拥有经营规范、主业鲜明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多数学校的产业具有昙花一现的特点,深究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

1.办学理念的制约。很早以前,由于经费缺乏而为了增加学校收入,高校的校办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疯狂地成长起来,但是却留下了许多的后遗症,很多学校不但没有赚到钱,还被拖入了诸多的法律纠纷中,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鉴于此,高校就逐步淡化了校产,部分学校甚至以一刀切的方式给全部砍掉了,转而把精力一心一意地用在教学科研上了。

2.经费的相对宽裕,解除了筹集的压力,也就逐步忽略了校产。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教育经费的拨款占GDP的比例不断提高,在2012年已经达到4%,这样学校的经费就比较充足了,筹资的压力也随之解除了,对于具有一定风险的校产,也就随之逐步淡出了管理层的视野。

3.缺乏经营管理团队,往往得不偿失。在前些年校产大发展的时候,由于学校缺乏产业经营管理团队,大都是教学科研人员半路出家转变身份而成的,结果出现了许多投资失败的案例,有的甚至丧失了对原本发展状态良好产业的控制权,令人倍感遗憾,所以很多高校患上了校产恐惧症,不愿再涉入。

但是,校产是教学科研的自然延伸,是高校事业内容的组成成分之一,“国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兴办校办产业”、“认真组织并实施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通过多元化投资,创办和发展高校高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所以发展校产是高校法规赋予的工作职责,应该将它有序地发展起来,发展校办产业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解决补充教育经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利用校办企业这个平台,解决一些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采用企业运作方式解决的问题:

一是形成“学—研—产”之间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发展。作为高校的学生来说,要走的路子就是学→研→产的过程,而作为实体经济来说,则需要走产→学→研→产的路子,这三者之间不可分,也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学”和“研”向来在高校占据重要位置,而相对偏弱的“产”就有必要强化,使得三者相互匹配、并驾齐驱。

二是满足社会需求、成为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严格地讲,高校校产应该是在社会对其特色技术或产品有着巨大需求的情形下而诞生的,这是它生存的基础,也是它存在的意义,即校产首先要为社会提供人们需要的特色产品或者服务;其次,它应该成为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因为校产是依据自身的特色专业而设置的,自然是适宜学校学生实践的,比如医学院校开设的医院、农学院开设牧场、养殖场和果园等等。

三是满足未来转型的及时所需。科技型产业的获利能力非常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为它有高校实力强大的科研力量支持,能够实现技术的及时更新和产品的及时升级换代,这样以创新为内涵的产业就可以持续健康地延续发展,假如某一天,高校面临生源严重不足的状况时,就可以将富足多余的人员分流到校产,以维护稳定局面。

高校在兴办校产时,应该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具体负责管理,需要明晰产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以专利技术投入为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财务、税收、法律等方面的风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过程中,高校受到了拜金主义的严重侵蚀,以行政化管理的泛滥为源头,对教学科研和产业均造成了许多偏离正常轨道的异化表现,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考虑,必须对高校正本清源,以去行政化管理为起点、让高校回归到教授治学的环境中,重新理清发展的思路、纠正各种变异化的制度和行为,以便正常发挥其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

[1]蒋昌忠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营造良好科研环境[J].中国高校科技,2014(5)

[2] 张珣,徐彪,彭纪生,翟纯.高校教师科研压力对科研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4)

[3]薛二勇.中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4(3)

[4]郭玉宝等.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4(3)

[5]张玉胜.遏制高校科研腐败亟须制度堵漏[J].教育与职业,2014(7)

[6]席酉民,李会军,郭菊娥.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优化配置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

[7]黄显官.强化高校边缘化资源管理的探索[J].教育财会研究,2014(1)

[8]黄显官,彭博文,王和林,钟顺先.财务视角下高校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 [J].会计之友,2013(33)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成果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围绕科研项目建立定密管理框架的探讨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
ABB资助国内外顶尖高校开展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