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仁, 杜建华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32)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双侧面瘫临床极为罕见,笔者采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愈双侧面瘫一例,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患者,保某,女,22岁。因左侧口眼歪斜5 d,右侧口眼歪斜1 d而到本院针灸科门诊就诊。患者发病一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体格检查:T:36.6℃,BP:100/65 mmHg,双额纹消失,眼裂变大,双眼不能睁闭,露白约5 mm,双侧鼻唇沟消失,无法完成鼓腮、露齿、吹哨等动作,言语不利,表情呆滞,左侧乳突区有压痛,讲话、喝水、吃饭需用双手托住下颌方能完成,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张力对称正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心肺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查血常规、血沉、血糖、肝肾功能、大小便常规、心电图均正常,腰穿脑脊液检查正常,头颅MRI未见异常。发病以来无听力减退、眩晕、呕吐,亦无发热、头痛。临床诊断:双侧周围性面瘫。治疗方法:(1)取双侧风池、阳白、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太冲、牵正、合谷、足三里,以上穴位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余穴均浅刺,采用平补平泻,留针30 min。(2)针后在阳白、地仓、四白、颧髎穴加用隔姜灸,方法:用鲜姜切成厚度0.2~0.3 cm(约5分硬币之厚度),面积大于艾炷底面的姜片,将姜片中央穿刺数个小孔,蚕豆大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连灸4~6壮,若姜片烤干皱缩,或患者灼热时,可更换姜片,使温热之气透入皮肤,局部皮肤潮红为度。(3)药物治疗:常规抗病毒、激素、维生素B族药物治疗。(4)治疗1周后嘱患者睡前用生姜煮水后做面部热敷,每次30 min,并坚持做面部功能锻炼,对着镜子做抬眉、瞪眼、闭眼、皱眉、鼓腮吹气等动作,每天2次。
患者经过3周综合治疗后右侧面瘫消失,左侧面瘫好转,遂调整治疗方案:右侧停止治疗,左侧除继续针灸治疗外再配合穴位注射。方法:应用甲钴胺注射液(日本卫材株氏会社J20070063)0.5 mg,用1 mL一次性使用无菌皮试注射器,抽取药液,选定穴位后,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快速进针法将针头刺入皮下组织,得气回抽无血即可将药物推入。取穴牵正、下关、颊车、太阳、阳白、四白、翳风、迎香、地仓。其中牵正、下关、颊车等肌肉丰厚处穴位进针1~2 cm,每穴可注入0.2 mL药液;太阳、阳白、四白、翳风、迎香、地仓等肌肉较少处穴位进针0.8~1.5 cm,每穴注入0.1 mL药液。穴位注射每次取3~5穴,隔1日交替进行。治疗2周后患者左侧面瘫亦消失,患者双眼可以紧闭,额纹及双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吹气无障碍,面部肌肉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未留下后遗症。
面瘫是针灸科、神经科常见病,多为单侧发病,双侧面神经麻痹甚少见,格林-巴利综合征可出现双侧面瘫,应予鉴别。该病例患者较年轻,病后无四肢瘫痪及呼吸肌麻痹,无感觉障碍,无自主神经症状,腰穿脑脊液正常,头颅MRI未见异常,可排除格林-巴利综合征。
中医学认为,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太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灵枢.经筋》记载:“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本病例所取诸穴多位于头面部,分别属于手足阳明、手足少阳和任督二脉等经脉,各条经脉均循行于面部,针刺诸穴即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疏通经脉,又可调节诸经脉气血,使之充和调达,经筋得养,同时隔姜灸可祛风散寒、温通经络,作用比一般艾灸强,二者相配可以改善患处气血不和、经脉失养、迟缓不收的症状,从而改善面部神经营养状况,使瘫痪的面部肌肉功能得到恢复。在治疗后期采用甲钴胺注射液直接穴位注射,使药物直达病所,进一步起到营养神经的作用,促进面神经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