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耀令 李伟
摘要:IgA肾病以尿血为主症,当属祖国医学“尿血”范畴,出血则必有瘀滞,因而IgA肾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表现。然血瘀又可成为是IgA肾病持续发展和肾功能恶化的主要致病因素,正所谓“久漏宜通”,因此IgA肾病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治疗贯彻始终。
关键词:IgA肾病;从“瘀”辨治;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69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2-0014-02
IgA肾病(IgAnephropathy,)是1968年由法国学者JBerger和NHinglais首先描述和命名的,其特征是肾活检免疫病理显示在肾小球系膜区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以肾小球系膜增生为基本组织学改变,也称为Berger病(Begersdisease)。在我国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肾活检患者的30%~40%,占原发肾小球疾病的40%~472%,以青壮年男性高发,发病高峰在20~40岁[1]。IgA肾病在临床表现上几乎均伴有血尿,或为肉眼血尿、或为镜下血尿。《丹溪心法尿血》曰:“尿血,痛者为淋,不痛者为尿血”。因而本病属于中医尿血范畴。而“出血必有瘀滞”,故所有IgA肾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表现。从“瘀”论治是中医药辨证治疗IgA肾病的一大特色,现代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病变的修复或治愈。诸多肾病专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也为从“瘀”辨治IgA肾病提供了大量的临床依据。
1IgA肾病“瘀”的中西医机制
唐容川《血证论》云“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有瘀血”,“离经之血,与好血不相合,是谓瘀血”,“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暌绝而不合”。《医学心悟》所谓“凡治尿血,不可轻用止涩药,恐积瘀于阴茎痛楚难当也”。《医林改错》载:“久病入络为血瘀”。IgA肾病之病程冗长,久病入络,故肾络瘀阻是其病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征之临床,络脉瘀阻有因实致瘀和因虚致瘀之异,瘀血一经形成,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而作用于肾脏,一则可导致血不归经,溢于络外;二者瘀久化热,逼血外渗,从而引发或加重血尿。此外,络中瘀血极易与湿、热、毒邪相互攀援,交相济恶,进而使病机更趋复杂,治疗越发困难。现代中医学认为,血瘀证可能涵盖血液循环障碍、血栓形成、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组织增生变性、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及生物活性因子调控异常等诸多病理改变。IgA肾病是一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或系膜及毛细血管壁上的疾病,同时伴有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肾小动脉狭窄、闭塞及肾动脉硬化等变化。这种病理变化与中医学的“瘀血”在本质上有内在的联系。有报道指出,IgA肾病整个病程中肾脏微循环内始终存在着较高浓度的血浆蛋白,并认为这会造成血流缓慢,加速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和微血栓的形成[2~3]。且对于伴有肾小球硬化者,因肾小球硬化可破坏毛细血管床,使血浆蛋白进一步淤积,会造成恶性循环[4]。也有研究表明,慢性肾炎患者全血黏度与血浆黏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升高与之相关,故对于慢性肾炎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应加用抗凝、纤溶及降脂治疗,从而改善微循环,延缓慢性肾炎患者肾功能的恶化[5]。
2活血化瘀法在IgA肾病中的应用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二法,第一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曰瘤矣。”唐容川的《血证论》提出通治血证之大纲有四,其中以消瘀为第二法,即“以去瘀为治血之要法”,即使由其它原因引起的出血,在治本的同时,也要适当配伍化瘀之品,以防止血留瘀,变生他患,提出了化瘀为治疗血证的重要法则。时振声教授认为“久病入络”必有瘀血内阻,将IgA肾病分为早期和进展期,分别用滋肾化瘀清利汤和益气滋肾化瘀汤,方中加入了益母草、川芎、赤芍及当归等药物以利于活血而不留瘀[6]。洪钦国教授认为IgA肾病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治疗贯彻始终,多用丹参、丹皮、益母草等性味偏凉的活血化瘀之品,从清热活血改善肾小球血液动力学异常[7]。陈以平教授认为对于病程较长、持续镜下血尿或兼有蛋白尿患者,以气虚挟瘀型或阴虚挟瘀型多见,故“祛瘀止血”是关键的治疗方法,其中不同的病理表现,其治疗的侧重点不同,如对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重在活血化瘀;对系膜细胞增生患者则重在清热解毒。祛瘀止血之中药可选用大小蓟、益母草、马鞭草、生蒲黄、茜草、穿山甲片、参三七等[8]。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诸多活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等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的形成、间质细胞增生以及细胞基质堆积,增强红细胞表面电荷密度,改善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改善肾功能,促进肾脏疾病痊愈,从而延缓肾脏疾病的发展。
导师李伟教授从事肾脏病研究30余载,老师认为瘀血阻滞脉络,以致血不循经而外溢,祛除瘀血,方能引血归经。取“久漏宜通”治法,适时灵活运用活血化瘀之品,如茜草、当归、赤芍、川芎等中药,能更快地提高疗效,故治疗IgA肾病不能见血止血,而应当用活血祛瘀的药物使血尿逐渐消失,即所谓有“蓄血去,瘀热清,诸症解”,“祛瘀生新,气行路通”。因此祛瘀止血是治疗IgA肾病血尿的主要治则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93
[2]郑智勇,刘秉翰,余英豪,等IgA 肾病肾微循环病变的图像分析研究[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1998,3(2):78- 80
[3]Sagripanti A,Barsotti GHypercoagulability,intrag10me rular coagulation and thromboembolism in nephrotic syndrome[J].Nephron,1995,70(3):271- 281
[4]Haas MHis to10 gic subclassification of IgA nephropathy:a clinic opatho10 gic study of 244 cases[J].Am J Kidney Dis,1997,29(6):829- 892
[5]姚雪萍慢性肾炎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关系的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1,3(6):396- 397
[6]傅文录,刘宏伟时振声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经验[J]河南中医,1994,14(6):344-345
[7]陈彤梅洪钦国教授治疗IgA肾病[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4):20
[8]杜兰屏陈以平中药治疗IgA肾病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204-205
(收稿日期:2013-11-09)
摘要:IgA肾病以尿血为主症,当属祖国医学“尿血”范畴,出血则必有瘀滞,因而IgA肾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表现。然血瘀又可成为是IgA肾病持续发展和肾功能恶化的主要致病因素,正所谓“久漏宜通”,因此IgA肾病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治疗贯彻始终。
关键词:IgA肾病;从“瘀”辨治;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69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2-0014-02
IgA肾病(IgAnephropathy,)是1968年由法国学者JBerger和NHinglais首先描述和命名的,其特征是肾活检免疫病理显示在肾小球系膜区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以肾小球系膜增生为基本组织学改变,也称为Berger病(Begersdisease)。在我国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肾活检患者的30%~40%,占原发肾小球疾病的40%~472%,以青壮年男性高发,发病高峰在20~40岁[1]。IgA肾病在临床表现上几乎均伴有血尿,或为肉眼血尿、或为镜下血尿。《丹溪心法尿血》曰:“尿血,痛者为淋,不痛者为尿血”。因而本病属于中医尿血范畴。而“出血必有瘀滞”,故所有IgA肾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表现。从“瘀”论治是中医药辨证治疗IgA肾病的一大特色,现代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病变的修复或治愈。诸多肾病专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也为从“瘀”辨治IgA肾病提供了大量的临床依据。
1IgA肾病“瘀”的中西医机制
唐容川《血证论》云“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有瘀血”,“离经之血,与好血不相合,是谓瘀血”,“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暌绝而不合”。《医学心悟》所谓“凡治尿血,不可轻用止涩药,恐积瘀于阴茎痛楚难当也”。《医林改错》载:“久病入络为血瘀”。IgA肾病之病程冗长,久病入络,故肾络瘀阻是其病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征之临床,络脉瘀阻有因实致瘀和因虚致瘀之异,瘀血一经形成,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而作用于肾脏,一则可导致血不归经,溢于络外;二者瘀久化热,逼血外渗,从而引发或加重血尿。此外,络中瘀血极易与湿、热、毒邪相互攀援,交相济恶,进而使病机更趋复杂,治疗越发困难。现代中医学认为,血瘀证可能涵盖血液循环障碍、血栓形成、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组织增生变性、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及生物活性因子调控异常等诸多病理改变。IgA肾病是一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或系膜及毛细血管壁上的疾病,同时伴有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肾小动脉狭窄、闭塞及肾动脉硬化等变化。这种病理变化与中医学的“瘀血”在本质上有内在的联系。有报道指出,IgA肾病整个病程中肾脏微循环内始终存在着较高浓度的血浆蛋白,并认为这会造成血流缓慢,加速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和微血栓的形成[2~3]。且对于伴有肾小球硬化者,因肾小球硬化可破坏毛细血管床,使血浆蛋白进一步淤积,会造成恶性循环[4]。也有研究表明,慢性肾炎患者全血黏度与血浆黏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升高与之相关,故对于慢性肾炎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应加用抗凝、纤溶及降脂治疗,从而改善微循环,延缓慢性肾炎患者肾功能的恶化[5]。
2活血化瘀法在IgA肾病中的应用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二法,第一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曰瘤矣。”唐容川的《血证论》提出通治血证之大纲有四,其中以消瘀为第二法,即“以去瘀为治血之要法”,即使由其它原因引起的出血,在治本的同时,也要适当配伍化瘀之品,以防止血留瘀,变生他患,提出了化瘀为治疗血证的重要法则。时振声教授认为“久病入络”必有瘀血内阻,将IgA肾病分为早期和进展期,分别用滋肾化瘀清利汤和益气滋肾化瘀汤,方中加入了益母草、川芎、赤芍及当归等药物以利于活血而不留瘀[6]。洪钦国教授认为IgA肾病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治疗贯彻始终,多用丹参、丹皮、益母草等性味偏凉的活血化瘀之品,从清热活血改善肾小球血液动力学异常[7]。陈以平教授认为对于病程较长、持续镜下血尿或兼有蛋白尿患者,以气虚挟瘀型或阴虚挟瘀型多见,故“祛瘀止血”是关键的治疗方法,其中不同的病理表现,其治疗的侧重点不同,如对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重在活血化瘀;对系膜细胞增生患者则重在清热解毒。祛瘀止血之中药可选用大小蓟、益母草、马鞭草、生蒲黄、茜草、穿山甲片、参三七等[8]。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诸多活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等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的形成、间质细胞增生以及细胞基质堆积,增强红细胞表面电荷密度,改善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改善肾功能,促进肾脏疾病痊愈,从而延缓肾脏疾病的发展。
导师李伟教授从事肾脏病研究30余载,老师认为瘀血阻滞脉络,以致血不循经而外溢,祛除瘀血,方能引血归经。取“久漏宜通”治法,适时灵活运用活血化瘀之品,如茜草、当归、赤芍、川芎等中药,能更快地提高疗效,故治疗IgA肾病不能见血止血,而应当用活血祛瘀的药物使血尿逐渐消失,即所谓有“蓄血去,瘀热清,诸症解”,“祛瘀生新,气行路通”。因此祛瘀止血是治疗IgA肾病血尿的主要治则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93
[2]郑智勇,刘秉翰,余英豪,等IgA 肾病肾微循环病变的图像分析研究[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1998,3(2):78- 80
[3]Sagripanti A,Barsotti GHypercoagulability,intrag10me rular coagulation and thromboembolism in nephrotic syndrome[J].Nephron,1995,70(3):271- 281
[4]Haas MHis to10 gic subclassification of IgA nephropathy:a clinic opatho10 gic study of 244 cases[J].Am J Kidney Dis,1997,29(6):829- 892
[5]姚雪萍慢性肾炎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关系的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1,3(6):396- 397
[6]傅文录,刘宏伟时振声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经验[J]河南中医,1994,14(6):344-345
[7]陈彤梅洪钦国教授治疗IgA肾病[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4):20
[8]杜兰屏陈以平中药治疗IgA肾病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204-205
(收稿日期:2013-11-09)
摘要:IgA肾病以尿血为主症,当属祖国医学“尿血”范畴,出血则必有瘀滞,因而IgA肾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表现。然血瘀又可成为是IgA肾病持续发展和肾功能恶化的主要致病因素,正所谓“久漏宜通”,因此IgA肾病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治疗贯彻始终。
关键词:IgA肾病;从“瘀”辨治;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69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2-0014-02
IgA肾病(IgAnephropathy,)是1968年由法国学者JBerger和NHinglais首先描述和命名的,其特征是肾活检免疫病理显示在肾小球系膜区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以肾小球系膜增生为基本组织学改变,也称为Berger病(Begersdisease)。在我国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肾活检患者的30%~40%,占原发肾小球疾病的40%~472%,以青壮年男性高发,发病高峰在20~40岁[1]。IgA肾病在临床表现上几乎均伴有血尿,或为肉眼血尿、或为镜下血尿。《丹溪心法尿血》曰:“尿血,痛者为淋,不痛者为尿血”。因而本病属于中医尿血范畴。而“出血必有瘀滞”,故所有IgA肾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表现。从“瘀”论治是中医药辨证治疗IgA肾病的一大特色,现代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病变的修复或治愈。诸多肾病专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也为从“瘀”辨治IgA肾病提供了大量的临床依据。
1IgA肾病“瘀”的中西医机制
唐容川《血证论》云“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有瘀血”,“离经之血,与好血不相合,是谓瘀血”,“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暌绝而不合”。《医学心悟》所谓“凡治尿血,不可轻用止涩药,恐积瘀于阴茎痛楚难当也”。《医林改错》载:“久病入络为血瘀”。IgA肾病之病程冗长,久病入络,故肾络瘀阻是其病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征之临床,络脉瘀阻有因实致瘀和因虚致瘀之异,瘀血一经形成,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而作用于肾脏,一则可导致血不归经,溢于络外;二者瘀久化热,逼血外渗,从而引发或加重血尿。此外,络中瘀血极易与湿、热、毒邪相互攀援,交相济恶,进而使病机更趋复杂,治疗越发困难。现代中医学认为,血瘀证可能涵盖血液循环障碍、血栓形成、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组织增生变性、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及生物活性因子调控异常等诸多病理改变。IgA肾病是一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或系膜及毛细血管壁上的疾病,同时伴有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肾小动脉狭窄、闭塞及肾动脉硬化等变化。这种病理变化与中医学的“瘀血”在本质上有内在的联系。有报道指出,IgA肾病整个病程中肾脏微循环内始终存在着较高浓度的血浆蛋白,并认为这会造成血流缓慢,加速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和微血栓的形成[2~3]。且对于伴有肾小球硬化者,因肾小球硬化可破坏毛细血管床,使血浆蛋白进一步淤积,会造成恶性循环[4]。也有研究表明,慢性肾炎患者全血黏度与血浆黏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升高与之相关,故对于慢性肾炎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应加用抗凝、纤溶及降脂治疗,从而改善微循环,延缓慢性肾炎患者肾功能的恶化[5]。
2活血化瘀法在IgA肾病中的应用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二法,第一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曰瘤矣。”唐容川的《血证论》提出通治血证之大纲有四,其中以消瘀为第二法,即“以去瘀为治血之要法”,即使由其它原因引起的出血,在治本的同时,也要适当配伍化瘀之品,以防止血留瘀,变生他患,提出了化瘀为治疗血证的重要法则。时振声教授认为“久病入络”必有瘀血内阻,将IgA肾病分为早期和进展期,分别用滋肾化瘀清利汤和益气滋肾化瘀汤,方中加入了益母草、川芎、赤芍及当归等药物以利于活血而不留瘀[6]。洪钦国教授认为IgA肾病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治疗贯彻始终,多用丹参、丹皮、益母草等性味偏凉的活血化瘀之品,从清热活血改善肾小球血液动力学异常[7]。陈以平教授认为对于病程较长、持续镜下血尿或兼有蛋白尿患者,以气虚挟瘀型或阴虚挟瘀型多见,故“祛瘀止血”是关键的治疗方法,其中不同的病理表现,其治疗的侧重点不同,如对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重在活血化瘀;对系膜细胞增生患者则重在清热解毒。祛瘀止血之中药可选用大小蓟、益母草、马鞭草、生蒲黄、茜草、穿山甲片、参三七等[8]。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诸多活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等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的形成、间质细胞增生以及细胞基质堆积,增强红细胞表面电荷密度,改善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改善肾功能,促进肾脏疾病痊愈,从而延缓肾脏疾病的发展。
导师李伟教授从事肾脏病研究30余载,老师认为瘀血阻滞脉络,以致血不循经而外溢,祛除瘀血,方能引血归经。取“久漏宜通”治法,适时灵活运用活血化瘀之品,如茜草、当归、赤芍、川芎等中药,能更快地提高疗效,故治疗IgA肾病不能见血止血,而应当用活血祛瘀的药物使血尿逐渐消失,即所谓有“蓄血去,瘀热清,诸症解”,“祛瘀生新,气行路通”。因此祛瘀止血是治疗IgA肾病血尿的主要治则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93
[2]郑智勇,刘秉翰,余英豪,等IgA 肾病肾微循环病变的图像分析研究[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1998,3(2):78- 80
[3]Sagripanti A,Barsotti GHypercoagulability,intrag10me rular coagulation and thromboembolism in nephrotic syndrome[J].Nephron,1995,70(3):271- 281
[4]Haas MHis to10 gic subclassification of IgA nephropathy:a clinic opatho10 gic study of 244 cases[J].Am J Kidney Dis,1997,29(6):829- 892
[5]姚雪萍慢性肾炎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关系的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1,3(6):396- 397
[6]傅文录,刘宏伟时振声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经验[J]河南中医,1994,14(6):344-345
[7]陈彤梅洪钦国教授治疗IgA肾病[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4):20
[8]杜兰屏陈以平中药治疗IgA肾病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204-205
(收稿日期: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