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库
【摘 要】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我国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第四纪大连地区也有冰川活动,形成冰碛、冰水堆积层。
【关键词】第四纪冰川;冰碛物地貌;冰碛物的特征;分布;冰碛物的成因
0 引言
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发生是因为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一般冰川为舌状。由冰川运动作用形成了冰川堆积地貌及冰碛、冰水堆积层。
1 冰碛层的分布范围
大连地区第四系冰碛层分布范围:东起大连湾海域,向西依次断续地分布于盐岛、泉水、上沟、天洋路、千山路、金家街、周家街、周水子、南海头一带,沿NE向带状展布。
2 冰川存在的依据
2.1 冰碛地貌
平面形态上呈舌状、椭圆状的低丘陵,其顶部覆盖漂石、卵石、泥砾层。当冰川融化以后,原来的冰面及冰内岩屑坠落到早已形成的滞碛上合称基碛(或底碛)。基碛形成过程中有冰下水、冰面水和冰内水的作用,所以在基碛中常可见到砂、卵石及砾石所组成的透镜体。基碛厚度数米到30余米。由基碛组成的基碛地形有:低碛丘陵和鼓丘。
2.2 冰川作用的痕迹
①卵、砾石上多擦痕或刻槽,这是岩块间磨蚀作用的结果。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帶有擦痕的磨光面,也使冰川内的岩块形成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
②塑性变形特征:漂石、卵石中见马鞍石、灯盏石及各种异型石,具典型的冰川作用特征。冰川前进时,在冰下高围压环境中,冰川中的岩块间相互磨蚀,由于磨擦热的影响而产生了塑性变形的结果。
2.3 变质作用
在冰下高围压环境中,由磨蚀作用所产生的大量磨擦热,导致了相互磨擦的岩块、岩屑处于高温状态,同时,冰川内部又是低温环境。高温岩块、岩屑间遇冰而迅速冷却,这种作用相当于锻造工艺中的“粹火”,岩石表面快速强烈氧化,高温使铁、锰质析出,形成黑褐色薄膜,巨大的温差也使岩块、岩屑产生了密集微裂隙,岩石的结构、构造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冰碛物中石英岩卵石,变得疏松,这一点是其它沉积成因类型土所不具有的。
3 冰碛物的基本特征
山岳冰川从高处往雪线以下运动,大陆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运动,由于气温逐渐升高,冰川中的冰逐渐消融,冰川内部的碎屑物就会在冰川的末端或边缘堆积起来,这些冰川的堆积物称冰碛物。冰碛物是未经其他外力特别是未经冰融水明显改造的沉积物,冰碛物的基本特征如下:
①冰碛物的粒度成分:冰碛物粒级范围很宽,是巨砾、角砾、砾石、砂、和粘土的混杂堆积物。
②冰碛物的构造:冰碛物分选性差,无明显层理,但土层结构整体上是上部巨砾、卵碎石居多,下部粒径变小,以泥砾为主。因为在基碛形成过程中有冰下水、冰面水和冰内水的作用,所以在基碛中常可见到砂、卵石及砾石所组成的透镜体。
③冰碛砾石的磨圆度:冰碛石以棱角、次棱角为主,少数磨圆呈亚圆形。
④冰碛砾石表面特征:具有擦痕或刻槽、塑性变形特征。
⑤严格受冰川起源区及流动区基岩控制,以近源成分为主,含有少量远源物质。
⑥冰碛物的厚度受基岩构造控制,岩石裂隙带处,冰碛物的厚度巨大,可达数十米,如盐岛大连染化公司院内的海岸。
4 冰碛的成因
在气候稳定的时候, 大陆冰川也能在冰川的边缘地带形成终碛物。冰川在后退过程中,其冰床上形成一层厚度不等的底碛,在底碛常呈平滑的圆状隆起的鼓丘。鼓丘通常成群出现,外表卵形。
按照冰碛物的形成机理,陆地上的冰碛物,主要有3种基本类型:滞碛、融出碛和流碛。滞碛是冰川前进时,在冰下高围压环境中,通过滞卸作用形成的冰碛物。滞卸作用包括:①冰川融化、②阻滞作用、③粘贴作用。
5 冰碛物形成时间和冰川的运动方向
根据区域资料,冰碛物形成时间为中更新统。依据冰碛物的成分、分布范围,并结合地形地貌,冰川形成于大连开发区北侧的大黑山,由NE向SW方向运动,终止于南海头一带。
6 结语
大连地区冰碛层多处零散分布,冰碛层地基均匀差,地基土强度浅部高于深部。另外,冰碛层下部与岩石接触部的粘性土呈软塑状态,工程中应注意。
【参考文献】
[1]王日伦.中国第四纪冰川论证[C]//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研究所文集(26-27).1992.
[2]普通地质学及地貌[Z].成都理工大学.
[3]大连地区地貌第四纪地质图[Z].1985年辽宁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