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为了适应规范化、程序化和现代化管理的要求,计算机及其网络已经在电力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网络安全是企业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网络安全不仅仅是单点的安全,而是整个企业信息网的安全,电力企业网络需要从技术和管理方面进行立体的防护。只有将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协调一致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从控制整个网络安全建设、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角度入手,才能提高网络的整体安全水平,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生活,才能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关键词】电力企业;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为了适应电力企业规范化、程序化和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目前广大职工的很多日常工作(包括生产MIS、协同办公、电力营销、ERP系统、视频监控等各种系统)已经与计算机及其网络密不可分。而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开放性和匿名性,也正是这些特征,网络给我们提供极大的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网络安全威胁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诸如网络数据窃密、病毒攻击、黑客侵袭、木马挂马、陷门等。因此,如何有效地做好本单位计算机网络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其安全稳定地运行,这是网络运行维护人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有效防止网络安全问题的侵害,确保各系统持续、稳定、可靠运行和确保信息内容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计算机广泛地推广使用了各种复杂的软件技术,如入侵检测、防火墙技术、通道控制机制、代理服务器,尽管如此,计算机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问题还是频发。
由于缺乏足够专业的安全支撑技术力量,同时一些负责网络安全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许多潜在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技术设施和相关处理经验,面对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很多时候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也正是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人对网络安全的意识仅停留在如何防范病毒阶段,对网络安全缺乏整体意识。
1 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1.1 網络结构的安全风险分析
企业网络与外网有互连。基于网络系统的范围大、函盖面广,内部网络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安全威胁,入侵者每天都在试图闯入网络节点。网络系统中办公系统及员工主机上都有涉密信息,假如内部网络的一台电脑安全受损(被攻击或者被病毒感染),就会同时影响在同一网络上的许多其他系统。
1.2 操作系统的安全风险分析
所谓系统安全通常是指操作系统的安全。操作系统的安装以正常工作为目标,一般很少考虑其安全性,因此安装通常都是以缺省选项进行设置。从安全角度考虑,其表现为装了很多用不着的服务模块,开放了很多不必开放的端口,其中可能隐含了安全风险。
1.3 应用的安全风险分析
应用系统的安全涉及很多方面。应用系统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应用的安全性也是动态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不同的应用,检测安全漏洞,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降低应用的安全风险。主要有文件服务器的安全风险、数据库服务器的安全风险、病毒侵害的安全风险、数据信息的安全风险等
1.4 管理的安全分析
管理方面的安全隐患包括:内部管理人员或员工图方便省事,不设置用户口令,或者设置的口令过短和过于简单,导致很容易破解。责任不清,使用相同的用户名、口令,导致权限管理混乱,信息泄密。把内部网络结构、管理员用户名及口令以及系统的一些重要信息传播给外人带来信息泄漏风险。内部不满的员工有的可能造成极大的安全风险。
2 网络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对策
尽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受到威胁,但是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也能有效的保护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网络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安全管理问题。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安全因素,制定合理的目标、技术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法规等。以下分别就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管理维护措施
1)应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定期对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和审定,对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管理制度及时进行修订。
2)使用人员应该了解国家有关法规、方针、政策、标准和规范,并主动贯彻与执行;掌握终端的基本使用常识,了解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及分公司有关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
3)坚持“分区、分级、分域”的总体防护策略,执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将网络分为内网和外网,内、外网之间实施强逻辑隔离的措施。
4)内外网分离,外网由信息职能管理部门统一出口接入互联网,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以其它方式私自接入互联网,业务管理部门如有任何涉及网络互联的需求,应向信息职能管理部门提出网络互联的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按规定流程进行审批,严禁擅自对外联网,如果互联网使用人员发生人事变动,原来申请的互联网账户必须注销。
5)必须实行实名制,实行“谁使用,谁负责”,通过建立企业网络中确定用户的身份标识,将网络用户与自然人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
6)加强网络监管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特别是要消除那些影响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的主观因素。计算机系统网络管理人员缺乏安全观念和必备技术,必须进行加强。
7)有关部门监管的力度落实相关责任制,对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应用与管理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人员防范与技术防范相结合”的原则,逐级建立安全保护责任制,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8)办公人员每天直接面对计算机的时间是最长的,如果办公人员本身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很高,就会有效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维护工作。因此,建议计算机管理员在每次维护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把故障产生的原因和维护办法以及注意事项向办公人员做以讲解。随着维护工作不断地进行,时间长了,再遇到类似的故障办公人员便可轻松独立处理,而不只是束手无策。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降低故障,还能避免重复维护。
2.2 技术维护措施
1)操作系统因为自身的复杂性和对网络需求的适应性,需要及时进行升级和更新,因此要及时升级并打上最新的系统补丁,严防网络恶意工具和黑客利用漏洞进行入侵。
2)按要求安装防病毒软件、补丁分发系统、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系统等安全管理软件,进行安全加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卸载。防病毒软件系统的应用基本上可以防治绝大多数计算机病毒,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加强全员防病毒、木马的意识,不打开、阅读来历不明的邮件;要指定专人对网络和主机进行恶意代码检测并做好记录,定期开展分析;加强防恶意代码软件授权使用、恶意代码库升级等管理。在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采用全面的防病毒策略,在计算机病毒预防、检测和病毒库的升级分发等环节统一管理,建立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地防止和抑制病毒的侵害。
3)防火墙是用于将信任网络与非信任网络隔离的一种技术,它通过单一集中的安全检查点,强制实施相应的安全策略进行检查,防止对重要信息资源进行非法存取和访问。电力系统的生产、计量、营销、调度管理等系统之间,信息的共享、整合与调用,都需要在不同网段之间对这些访问行为进行过滤和控制,阻断攻击破坏行为,分权限合理享用信息资源。采用防火墙或入侵防护设备(IPS)对内网边界实施访问审查和控制,对进出网络信息内容实施过滤,对应用层常用协议命令进行控制,网关应限制网络最大流量数及网络连接数。严格拨号访问控制措施。
4)对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鑒别,具有登录失败处理,限制非法登录次数,设置连接超时功能;用户访问不得采用空账号和空口令,口令要足够强健,长度不得少于8位, 并定期更换,计算机帐号和口令要严格保密,用户短时离开要启动带口令的计算机屏幕保护程序或锁定计算机,长时间不使用计算机,必须将计算机关机,以防他人非法使用。
5)要执行备份管理制度,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加强对数据和介质的管理,规范数据的备份、恢复以及废弃介质、数据的处理措施。
6)对于办公计算机而言,每天都要在办公区高频地收发处理文件,特别是使用U盘作为传输载体,传播病毒的几率更是居高不下,破坏力极强。可通过批处理程序在开机时把驱动加进去,然后关机时恢复原来设置;或通过组策略设置不自动打开U盘,然后启用杀毒软件扫描。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设备、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任何一种单一的技术或产品者无法满足无法满足网络对安全的要求,只有将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协调一致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从控制整个网络安全建设、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角度入手,才能提高网络的整体安全水平。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也必然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应用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安全也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定期对信息网络安全状况进行评估,改进安全方案,调整安全策略。需要强调的是,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一的产品或技术可以完全解决的。这是因为网络安全包含多个层面,既有层次上的划分、结构上的划分,也有防范目标上的差别。任何一个产品和技术不可能解决全部层面的问题,因而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应该是一个由具有分布性的多种安全技术或产品构成的复杂系统,既有技术的因素,也包含人的因素。一个较好的安全措施往往是多种方法适当综合应用的结果。一个计算机网络,包括个人、设备、软件、数据等。这些环节在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作用,也只有从系统综合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分析,才能取得有效、可行的措施。即计算机网络安全应遵循整体安全性原则,根据规定的安全策略制定出合理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整个系统的安全。因此网络安全是一个伴随着信息化应用发展而发展的永恒课题,使我们在把握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又能使信息安全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黄鹤.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6).
[2]高永安.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策略[J].科技信息,2006(07).
[3]王瑞军,冼沛勇.实现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具体方法[J].计算机与网络,2005(3).
[4]郭护林.企业网络信息安全分析[J].西北电力技术,2002(6).
[5]简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策略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6(28).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