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煜华
【摘 要】云南利用与东南亚、南亚多国相邻的地理优势参与到越来越多的跨国合作中,同时英语作为亚洲通用语言在合作中被广泛使用,因此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而云南作为25 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属于三语地区,英美文化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属于第三类文化。本文从劣势和优势两个角度分析、讨论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三语教育;商务英语
0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 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地位不断提升,国际间的商务往来越来越频繁,而交通运输方式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人们之间广泛的技术、服务和产品的交流。麦克卢汉(Mcluhan)称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地球村(global village)。几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因此具备超越文化的眼光和意识,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成为现代商务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技巧。
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也利用与东南亚、南亚多国相邻的地理优势参与到越来越多的跨国贸易中。2013年南亚博览会在昆明的成功举办进一步证明了云南跨国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会展期间,英语成为中国与亚洲及非洲各国的商务活动的主要交际语言。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两亿人参与英语作为外语的各种项目,印度有三亿三千万人会说英语,在新加坡英语正在称为主导语言。[1]英语正在逐渐称为一种亚洲通用语言(EAL)被广泛认可和使用。[2]由此可见,提高商务英语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成为当前云南英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想要学好英语,需要对英美文化有一定的接纳性和理解力,即跨文化学习的意识。而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5个分布在云南,占全省人口35.7%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全省70.2%的地区)。[3]每个民族有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这种多元文化的环境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一定障碍,但也有一定优势。英美文化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是除了本族文化、汉文化以外的第三类文化。
1 相关概念
跨文化交际:是在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文化背景包括对事物的不同认知、态度、理解。即使是两个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也会有问题出现。
商务英语:作为商务和英语两个概念的复合,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business).[4] 王光孙认为:“商务英语实际上就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也就是已经从事或即将从事商务行业的专业人才所学习或应用的英语。”[5]
三语教育: 贝克(Baker)定义三语教育为:父母对儿童讲两种语言,孩子在接受正规教育时学习第三种语言。[6]李延福认为我国国内的三语教育主要指民族学生除了习得民族语(L1)和汉语(L2)外,还要学习英语(L3)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1.1 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较弱
任何形式的语言运用都遵循它所处的文化规则并受其制约。在商务活动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虽然用语言交流,但同时也在进行文化差异的解读。一旦双方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中,冲突和障碍就会产生,从而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相反,如果其中一方能够迅速和另一方在文化上达成一致,产生共鸣,则彼此的认可度会增加,商务活动的成功几率会提高。例如: 一个美国人和一个阿拉伯人谈合同,谈判过程中美国人交叉双腿并将脚尖指向阿拉伯人,在美国这种动作没有任何所指意义,但在阿拉伯这种行为表示侮辱对方。因此了解彼此的文化是交际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然而多数情况下,很多人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长期处于某一文化的影响下,言行举止、思维方式早已自动化,而且文化认知同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水平有关,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意识到文化的作用,更不会意识到文化差异的作用。对云南的少数民族而言,常常是兩个以上的民族共同享用资源,几千年来他们已经学会并形成了一套和谐共处的方式,既保留了各自的语言、习俗、思维、行为方式,又能接纳甚至融合别的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他们并不认为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会有很大的障碍、困难。但是中国的各少数民族毕竟经历了几千年的磨合,文化的差异性远没有东西方的差异那么大。而商务英语教学要培养的是一种跨越国家、民族、甚至是种族、信仰的一种交际能力,学生必须意识到这种差异可能会是彼此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并不仅仅靠使用同一语言,消除怀疑,具备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就可以成功的。例如: 美国人认为即使是父母的爱,孩子也需要努力争取,才可以赢得。而中国人认为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付出。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少数民族学生必须明白由于东西方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说错话、做错事,而交际时的言行如同上弦的箭,一旦发出,无法收回,所以交际活动前应该先对于对方的文化做一些了解,交际时时刻保持敏感、谨慎,尽量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1.2 一语、二语负迁移的劣势被强化
(1)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民族语是他们的母语,汉语是二语,英语是三语。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多居住在偏远地区,当地往往英语师资力量薄弱,很多英语课由非英语专业的老师兼职,英语学习多集中于语法、单词,忽略听力、口语。再加上原来母语发音的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发音不准,对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产生负面效应。
(2)民族语发展缓慢,有些民族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词汇表达有限,存在语言缺项,有些概念无法表达。而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的往往是和汉族学生同样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用汉语解释英语,学生将汉语转化成民族语言理解,之后再将母语译成英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母语中没有词项和英语对应,则有可能放弃或转向寻找汉语中相应的词项。但是“迫于升学、就业压力,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其母语掌握有限的情况下开始学习汉语和英语,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母语和汉语都没有得到充分习得,因此无法用汉语理解和掌握英语。”
1.3 商务英语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虽然云南正在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英语在商务活动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并不像有些一线城市那样随处可得,而且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商务英语和英语专业的区别在哪儿,商务英语能在未来的就业中提供怎样的优势和支持,学生并不太了解。因此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也会相应的不足。据相关数据显示:70%的在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并没有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与其专业知识缺乏,同市场的复合型商务人才要求相差甚远有一定关系。所以需要有一种以语言输出能力为培养导向,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培养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4 文化的对立性
兴趣是比责任感更好的老师,持久的兴趣是坚持语言学习的最好的动力,对某一语言的兴趣又离不开对其所传播的文化的好感。李强认为:“三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而学习者对文化适应的程度如何决定他们习得这个新语言的程度。”少数民族学生受本民族文化影响,心理上对英美文化的开放度不够。当两种文化的观念产生冲突时,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少数民族学生往往选择接受本民族文化的观念,而排斥另一文化观念。因此少数民族学生不仅要在社会活动上与目标语文化接触,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充分开放。
2 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优势
(1)有些少数民族语的发音和英语有相似性(如:傣语),这会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一语、二语对三语学习会产生正迁移。汉伯格(hammarberg)和威廉姆(S.Willaim)研究了一语二语在三语学习中的作用,发现一语(L1)主要起到功能转换的作用,它表现出一种工具作用,被称为工具语言。二语(L2)起纠错作用。只要一语、二语的熟练程度较好,拥有两种语言基础的少数民族学生比只拥有一种语言基础的学生对英语词汇概念的认知、理解会更快、更准确、更丰富。因此打好一语、二语的学习基础,将会促进商务英语的学习。
(3)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本民族文化和目标语文化都属于低语境文化类型。爱德华(Edward)将跨文化交际分为高语境文化交际和低语境文化交际。高语境文化交际中多数信息隐含在说话人的内心或外部环境中(外部环境包括讲话人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头衔等),而交际的语言中信息含量却很少。日本、中国、韩国都属于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交际指交际时多数信息已包含在语言中。法国、美国、德国都属于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依靠环境传达信息,语言不是最重要的。而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对表达模糊、有歧义的语言会感到不舒服或不友好。少数民族的文化比起汉文化,更倾向于直接的、外显的意义传达,而不是间接的、内隐的表意,在这一点上英美文化与其接近,会有利于双方交际的成功。
3 对少数民族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
1)以开放的心态接纳除不同的文化,学会从不同的逻辑思维的角度看待、处理社会关系。
2)了解自己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3)了解影响交流的几个因素:(1)个人经验:交流时双方有共同的生活经验会让交流变得容易。(2)交际渠道:信息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动觉传递,当传递信息的感官通道改变时信息的影响程度会改变。(3)干扰因素:心理上以自我为中心,强戒备心都会影响交际。(4) 反馈:交际者发出的信息是否被接收和正确理解,体现在另一方的反馈中。反馈必须是及时的、積极地、无保留的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否则拖延的、消极的、有所保留的反馈会被认为是不友好的。(5)语境:交流一定是发生在某一环境中,如:家庭、学校、办公室,交际者要控制言行使交际更得体、更恰当。
4 结语
人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只是文化差异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不仅是目前专业学习的要求,还是将来适应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Kachnu.B. English as an Asian language [J]. Links & Letters,1998.(5):89-108.
[2]Kachnu.B. Asian Englishes: Beyond the Canon[M].Hongkong: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5.
[3]岩峰.傣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4]Jones L, Alexander R,199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Students Book[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王兴孙.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C]//商务英语教学探索.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6]Baker,C (1993).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M]. 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