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2014-10-21 12:49吴超
科技视界 2014年34期
关键词:体育意识大学生

吴超

【摘 要】本文以洛阳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逻辑演绎等研究方法,找出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为洛阳高校更好地开展健身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意识;体育健身;大学生

0 前言

身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而人才的质量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紧紧相连的。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总体来看并不容乐观,特别是部分身体素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为此,研究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相关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对提高大学生体育意识,端正体育态度和形成体育行为,从而对终身体育教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对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具有现实的意义,对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长远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洛阳市在校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与“体育意识”、“健身活动”相关的著作文献。

1.2.2 问卷调查法

在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三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中共抽样调查600名学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2份,有效问卷588份,有效率98%(其中男生380名,女生208名)。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意识的涵义

体育意识是由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三方面构成。它起源于人们对体育的初级认识过程,形成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体育本质和内在规律的高级认识过程中,并随着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不断加深对体育的整体认识,促进自身体育意识深化发展和自我完善。它同人的其它意识一样,都是人在实践活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同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自身素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体育基础直接相关联,而且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间接影响和制约。

2.2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特点

大学生一般处于18~23 岁之间,各种生理机能正处于成熟高峰,随着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给他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微妙的影响,“生理 ——心理”的联动反应在体育活动中表现更为突出。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的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2.2.1 在学校的长期熏陶中初步形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随着入校后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都在不断的增加,提高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各种类型和形式的体育活动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体育意识在形成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同学喜欢对抗性、力量性、刺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而女同学则喜爱协调性、趣味性较高和消耗体力较小的体育项目。

2.2.3 对体育的需求意识更为强烈

他们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体魄、培养意志;有助于德、智、体全面的发展。而且,还能为今后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总之,体育锻炼对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好处。

3 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因素

3.1 学生自身因素

3.1.1 体育参与意识差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中逐渐形成的。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大学阶段又被“技能教育”、“体能教育”所左右,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加之学校的运动场地、活动器材有限,而且缺乏必要的监督和保障,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更是形同虚设,体育锻炼课不能很好地开展,久而久之,学生的锻炼兴趣减少,不愿参加体育锻炼,如此反復,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参与运动时间较少是体育意识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3.1.2 兴趣与意志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以及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立刻终止运动。另据调查发现怕苦、怕累、意志差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3.2 体育教师的因素

3.2.1 体育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造成学生技能低下

由于体育课时相对偏少,课堂教学人数又多,加之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体育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逐一进行较难技术动作的指导,致使较难的技术动作学生无法掌握,更别说形成自动化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低层次,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势必造成体育意识淡薄。

3.3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能力和知识的培养

课堂教学只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目的、方法的调研发现,教学内容过分突出技术教学,而体育文化和体育卫生保健等理论方面知识教学所占比重仅为6%,不能满足学生对健身知识和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需要,忽视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增强体质的意识。所以,现阶段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掌握运动与保健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还应包括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能力,健全学生人格。

3.4 家庭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取向对孩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将给孩子以重要影响。据调查,父母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约有60%不重视。家长对孩子合理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消极的态度,阻碍了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的形成。

3.5 场地、器材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多,使原本紧张的体育设施更加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三大球和田径等运动项目,爱好、兴趣呈多元化趋势,但由于学校各方面条件所限,师资力量薄弱,场地、器材的缺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使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影响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 建议

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进入更高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以科学的、系统的、卓有成效的培养,才能使之不断丰富和完善。

首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是培养体育意识的主渠道,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最为现实的作用。其次,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教师要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和文明的教育技巧感染和影响学生。第三,结合学生个性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因人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参与和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良好的体育意识。第四,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情趣尽至,心情舒畅,获得健康效应,增强体育意识。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体育教学的补充,是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谢作坚.温州市高校大学生的体育健身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05 (03):36-38.

[2]陈芳.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及培养[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6,06(03):235-238.

[3]薛嵩剑.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58-60.

[4]周琪.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5(04).

[责任编辑:薛俊歌]

猜你喜欢
体育意识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