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园林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生态园林与城市系统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交换,不仅有利于城市生态效益的提高,还有助于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高效利用的实现。但是,面对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中出现的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如何利用生态园林为人们创建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成为了城市建设中的热点话题。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配置;重要性;原则
引言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一、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园林设计中,植物不仅发挥着其独特的观赏功能,还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建造功能和环境作用。由于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外表特征如形态、色彩、大小等,植物独特的外表充当着景观中的视觉焦点,则体现了植物的观赏性。植物建造功能体现在:在景观中,植物利用自身的形态特征、封闭性以及通透性以组织空间和限制空间,将其用在空间的任一个平面, 从而形成不同状态的空间如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完全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等,从而对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总体布局和室外空间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植物的环境作用体现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不仅可以调节气候还有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可见,植物的自身特征中其建造功能尤为突出,对观赏功能和坏境左右都有着直接影响。
与园林设计中的其他要素比起来,植物具有许多自身特征和优势, 其中,植物的生命性和生长性是其最大的特点。首先, 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不停的生长,其颜色、形态、质地以及枝叶的疏密都在不断的变化着。而植物的这些动态变化在园林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园林设计中,植物还可以用来掩盖不雅的物体或者护坡构成障景。依照景观要求的不同构成障景的效果不同,若要將视线屏障而完全不让视线通过,则使用不通透的植物, 若要达到漏景的效果,则使用通透的植物。要想得到具有较好效果的植物障景, 设计者经过缜密细致的测量和设计。首先将地形条件、观赏者的位置、被障物与观赏者的距离、观赏者的高度以及被障物的高度等因素分析清楚, 再加上由于季节变化导致的植物的变化,综合起来考虑植物的障景作用,从而达到必要的障景效果。
二、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一) 统一原则
植物不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不同姿态的变化,不同植物之间的颜色、树形、质地、线条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变化和差异太多会使整体显得杂乱无章,如果没有变化和差异又会显得枯燥单调,所以在植物配置时,应本着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既能体现出植物的生动和活泼,又能发挥出其和谐统一的效果。
(二)调和原则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最终要能达到给人舒适、愉悦、柔和的美感的效果,要注意将各因素和条件相互协调和配合。植物的变化性和差异性转化成协调性和一致性,利用其反差和对比形成热烈、奔放的色彩。
(三)均衡原则
有的植物具有枝叶茂密、色彩浓重、体量庞大等特点,而有的植物则是疏枝朗叶、色彩素淡、身体小巧,要根据环境条件以及设计需要将这种厚重感和轻盈感进行合理搭配,做到配置的均衡性。
(四)韵律原则
植物配置时,可以将不同品种的植物相互交叉贯穿,等间隔或不等距离的栽种同种植物, 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不仅发挥了植物的观赏效果,还能给人一种整齐的感觉,帮助人陶冶情操。
(五)多层次原则
为了避免植物景观的单调性,通常将地被植物、花卉、树木等不同高度的植物进行多层次分配,不同颜色和不同花期的植物相互贯穿着分层配置,不仅可以构成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还能给人舒适的视觉感受。
三、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中的若干问题
在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植物配置要以绿地为自然前提, 在天然绿地上进行植物配置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人为干扰,自然与人为相互结合,从而有助于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其次,参与配置的植物最好选择当地的乡土植物,从而避免由于迁移或运输而导致的降低植物成活率等损失,同时也避免了不良植物的入侵。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还要考虑一年四季的植物变化所营造的不同景观,对不同种类的植物谨慎合理分配,使植物一年四季都能发挥其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值得强调的是,在对植物进行养护管理的工作中,尽量避免化学药剂的使用,如化肥、杀虫剂等,在减少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避免了对群众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四、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方法分析
(一) 观花与观叶植物结合
观赏花木中有叶色鲜艳的植物(比如红枫)、多变的植物(比如秋季叶子变红的槭树类)。这些植物都很美观,它们和观花植物组合在一起,可以延长观赏期限。这些观叶树种是可以放在显目的位置上,或作为主景也是适宜的。同样可以达到观赏效果的还有常绿树种。这一树种又分很多种,有浅绿色的梧桐树,有淡绿色的柳树,有深绿色的香樟,还有暗绿色的油松、云杉等。如果选择色度对比强烈的的植物进行搭配,效果会特别好。
(二)植物配置的季节性
植物配置既不要单调雷同,也不要矫揉造作。四季都要有不同的景致展现。不同的季节景观,展示了各异的自然风光,使人们感叹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我们可以按照季节变化来选择树种,有的在早春开花(如,桃花,银翘),有的在初夏开花(如,木槿、紫葳),有的在秋天可观叶(如,枫香,银杏),还有在冬季生长茂盛(如,龙柏、油松)。总的配置效果就是要使得每个季节都有可供人心观赏的美景。
(三)层次清晰明了
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包括色彩搭配和分层搭配。不同高度的、不同叶色的、不同花色的植物搭配,会使层次和色彩丰满起来。各种植物品种从低到高,分层排列,构成多种色彩的有层次的景观。不同花期的种类分层配置,也可使观赏期更长。
五、生物多样性理论对生态园林设计的指导
(一) 物种多样性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生物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二)景观多样性
景观生态学把景观要素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一是斑块,指外貌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区域。二是廊道,即与基质有所区别的一道带状区域,如道路、河流等。三是基质,基质的结构、功能及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景观。斑块的尺度、树木、性状及位置对生物多样性有直接的影响。斑块尺度越大,物种多样性越丰富,而尺度小的斑块则是某些物种的避难所,因此,生态园林中必须有大面积的森林以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还必须有小的植物群落来保护和发展一些特有或稀有物种。斑块的数量越多,物种受保护的程度越大,因此,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必须设计2个以上的大型斑块,以达到保护某种物种的目的。当一个斑块中的物种灭绝之后更有可能被来自相邻斑块同种个体所替代,从而使物种整体上得以延续。因此,对整个生態园林起决定性作用或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群落必须设计在园林最关键的位置。
结语
总之,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不断增强,生态学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必须加强对生态学理论的探索和应用。生态园林设计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学科,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植物配置同样具有其复杂性和重要性。生态园林设计者应重视起植物配置的特殊性及其原则和手法,结合实际需要,创造出适合人们生活的舒适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凯. 论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J]. 山西建筑,2010,07:344-345.
[2]何修俊. 浅析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06:104-105.
[3]韩伟,冯蕴倩. 浅析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09:60-61.
[4]李茂才.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 中外建筑,2008,09:105-107.
[5]李文广. 浅析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12:161-164.
[6]刘强.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 科技创业家,2012,24:225.
[7]杜丽.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探析[J]. 现代园艺,2011,15:87+89.
[8]王献平.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J]. 中国园艺文摘,2014,0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