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浩 陈飞宇
摘 要:通过分析高校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难题,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时代要求,探讨了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高校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既是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一次机遇.也是学生管理工作转变得一次挑战。本文根据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探讨建立高效的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关键词:高校; 多校区;学生管理
多校区办学中的学生管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性课题,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探讨多校区学生管理的利弊,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和服务学生的意识,对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升格为西南四省(云贵川藏)唯一的建筑类高职院校。2013年,获准开办全日制本科专业工程造价、土木工程。学院先后合并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四川省城市建设学校、四川省建筑职工大学、中国二重机械职工大学,实现了强强联合。2013年启用新成都校区,形成成都、德阳两地办学的战略格局。再一次扩展了未来发展的空间。可以说它既走了自我扩展型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进行了合并重组,继而再次扩展自身发展空间。
1.0高校多校区办学面临的难题
1.1管理效率难题
大学通常实行院、系的二级的集权式学生管理模式,在单校区运作的情况下,学院分布范围小,教师相对集中,职能部门与学院容易形成密切的联系,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通道顺畅,这种宽跨度的学生管理模式被证明是有效的。
一般而言,各校区的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发展目标的相似性或相近性越低,信息化程度越低,宽跨度学生管理模式导致的管理效率下降的间题越严重。①因地因校因时制宜,探索多样化的学生学生管理模式任重道远。为此四川建院在德阳、成都两校区办学时在确定学生管理模式上,应充分考虑管理效率的因素,适当增加管理层次,减小管理跨度。形成了在大学工部(处)统一领导下的,系书记负责制度。学工部(处)在德阳、成都两校区各设一名副部(处)长,统管各自校区事务,并分别向学工部(处)长负责。各系书记向学工部(处)负责,各系学生干事分管一个年级或按资助、日常管理类分工向各系书记负责。各班级辅导员则向学生干事负责。
1.2办学规模扩大与师资承载力不足的矛盾。
高校实现多校区办学后,办学规模急剧扩大,急剧扩张的办学规模给高校师资队伍的承载能力带来了严峻挑战。尤其对于新建设的校区,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新校区一般地处偏远或郊区,而大部分教职工家事都在老校区,新校区常住教师太少,绝大部分教师都坚持“走教”。虽然现代通讯手段已使人们彼此联系变得非常快捷和方便,但大学生们还是希望能在课外时间与自己的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得到老师更多的引导。而目前的状况无疑将影响广大学生的成长和成熟,这已成为制约大学高水平办学的瓶颈问题。事实上,高校搞多校区办学并不同于工商业界的“连锁经营”。新校区办学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光靠老校区的社会品牌效应是不行的,新校区也必须具备较高的办学质量,而办学质量的关键又在于教师。所以,四川建院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独辟蹊径,除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外,还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尤其是充分利用原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四川省城市建设学校、四川省建筑职工大学这几所原驻蓉院校地利的特点发挥多校区办学的优势,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1.3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建校区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A高校新建校区一般都地处偏远,周边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文气息比较淡薄;B新建校园由于本身办学时间短。没有历史积累和沉淀,缺乏校园文化底蕴;C新校区在创办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种种不足和缺憾,要么只有低年级学生,要么只有部分从校本部剥离出来的专业院系,造成不同专业和高低年级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机会;D由于绝大多数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平时往返校区上课,很少长住,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很少,沟通渠道不畅。
为了搞好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四川建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如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的社团文化活动,有计划地把专家讲座、专题报告和学术会议等活动安排到新校区,倡导开展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等等。
2.0 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以上各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互相交共同作用造成了目前大学多校区管理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学生学生管理模式,使四川建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得到稳步前进。而作为学校一员的原基础医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也大胆地进行了自己的摸索,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经验,通过对这样一些经验的研究,为多校区学生管理带来了启示。
2.1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被动的地位;不单纯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就有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往,高校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有鉴于此,宜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为此,四川建院专门成立了“学生发展事务议事会”在学生中选聘学生代表,协助学校管理开展学生工作,既拓宽了校领导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又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体现了学生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2.2因校制宜,转变观念,敢于创新
多校区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同校区本部的学生管理,它的新颖、它的空白,都是一种可以开拓创新的空间。学生管理不应该拘泥于原来的一种学生管理模式而不放,应该结合自身的地理历史环境,积极运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像西南交通大学的峨眉校区,虽然少了和本校部的联系,但也少了一些困扰校本部的因素,因此可以展开自己的手脚,在学校办学框架的大范围下有所作為,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校区发展的空间。四川建院坚持灵活的形式,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究竟怎样的学生管理模式才适合一所多校区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根据校区的形成原因,校区的定位来确定。不管采用怎样的学生管理体制,都是为了合理配置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增强高校的竞争力,只要是不违背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灵活机动。
2.3坚持校区间的和谐管理
多校区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是对新校区的学生的管理,但是有些高校新校区的学生几年之后要搬到老校区去学习生活。而老校区的学习生活相对来说都是紧张有序的,学生们两年的新校区生活后还能否适应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应该成为学生管理部门从一开始就注意的问题,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培养新校区学生与校本部学生之间的联系,让新校区的学生能够了解,熟悉不同的生活环境,减轻他们未来学习生活的压力。努力构造一种新老校区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网站,辅导员,校区管理机构等让新校区的学生接触到老校区的各种政策和规则,积极引导他们对于老校区的文化认同。
3.总结
总之,多校区办学对于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存在着有利因素,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针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需要以新的智慧、新的思维、新的模式去探索、研究和解决,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多校区的学生管理工作是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教育体制改革深化而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它的模式和方法。不论采用何种学生管理,都应该积极切合本校院系的自身特点,积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规范管理,突出服务,回归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黄炳强,张丽芳,张蔚伟.我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吴永夺.以人为本,做好多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周鸿刚,钱峰.高校学生工作的信息化战略[J].思想.理论.教育
注解:
① 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