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大关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

2014-10-21 20:07李昌发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2期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思考建设

李昌发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是山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关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开发利用差,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加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全县28万多人口的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直接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为此,本文对大关县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如何加快大關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思考

1.基本现状及问题成因

1.1 基本现状

云南省大关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北部边缘地带,国土总面积1692平方公里,辖6镇3乡,80个村(居)民委员会,居住着汉、彝、苗、回等15种民族。,总人口28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以上;总耕地面积55.28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42万亩,旱地51.86万亩。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21.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28元,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境内最高海拔2785米,最低海拔492米,属山地地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系低纬度北亚热带季风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4.6℃,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2.5℃,年平均降雨量946mm。境内有大关河、洒鱼河、洛泽河、高桥河、木杆河等5条主要河流30余条溪流,均为金沙江水系,径流面积1688.8平方公里,年水资源总量12.6793亿立方米。

建国以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同心协力,大力新修水利,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成了出水堰(中型)干渠、罗汉坝水库(小一型)、梭锅坝水库(小一型)等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并以此为依托,分别在翠华镇永康村、田园田村、天星镇中心村、寿山乡甘海村建成了农田水利综合示范片区;新建了一批蓄水灌溉工程、引水灌溉工程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工程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截止“十一五”末,全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844件,水利化程度为22.7%,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关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骨干水利工程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覆盖率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业水利化程度远远低于昭通全市平均水平。在建成的水利工程中,由于大部分是上世纪修建,建设等级低,实际供水能力与设计供水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工程调水能力十分有限,农业生产用水供需矛盾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加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任务仍任重而道远。

1.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成因分析

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1.2.1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先天不足。

大关县大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均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当时经济、技术等许多因素制约,建设标准普遍偏低,工程建设质量不高,设施配套不全,大部分引水渠道为土渠,渗漏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灌溉水平远远达不到旱涝保收的要求,相当一部分耕地灌溉仍处于“靠天吃饭”,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1.2.2 管理体制落后。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已向市场经济转型,土地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大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仍然沿用集体建设、集体管理的“大锅饭”模式。农民种的是“责任田”,用的是“大锅水”,对水利工程只注重享用的权利,而忽略了维修养护的义务,或者只是到了播种、栽插节令才简单的“打扫门前雪”。 长期以来,重建设、轻管理现象突出,建、管严重脱节,导致水利工程失修老化突出,工程效益衰减。

1.2.3 投入不足是制约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谁受益、谁管理、谁负担”的原则进行建设与管理。但是,由于大关县财政增长缓慢,2013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10563万元,要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是根本无力做到的;同时,群众用“大锅水”的依赖思想突出,缺乏投工投劳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对投资、投劳顾虑重重。这必然导致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在资金和劳力上的投入不足,已建工程缺乏必要的维修养护,新建工程进度慢、规模小、质量差,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发展。

1.2.4 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没有很好落实。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在农村取消了“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投劳,原则上按照“一事一议”的村民自治形式解决。但是,由于群众普遍存在依赖心理,在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一事一议”已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很好的落实。特别是在一些跨村、组的水利工程,有事不议或议而不决的现象突出,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困难重重,导致部分水利工程长期失修而老化。

1.2.5 国家投入不足,导致工程“营养不良”。

大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土地分散,改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任务重、投入需求巨大。2011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投入。但对于大关这样的山区贫困县,大多数水利专项资金都用来保证重点工程,用在大面小型水利工程上的资金十分有限,有的甚至连起码的三材费都无法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一些跨村、组的水利工程维修和养护上,群众确实存在物力和财力上的困难,致使工程逐年老化,效益锐减,甚至荒废。

2.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综合分析上述现状及问题成因,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2.1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领导。

县、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按照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要求,明确建设任务和目标,并将其纳入各乡镇、部门和村“两委”的重要考核目標之一。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抓落实,切实搞好规划,认真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层层抓好落实。同时,注重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和完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逐步建立起以乡村、集体和合作组织基础,大力发展“用水户协会”,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自办、联办水利经营和服务组织。

2.2 多渠道筹集资金,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争取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地方人民政府应从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安排相应比例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补助基金,实行“以奖代补”。对积极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乡(镇)、村、组和农户予以奖励和补助,发挥好政府扶持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比如,对一些跨村、组的工程和受灾突出、严重老化的工程,政府应给予一定必要的工程材料费和施工人工费的补助。同时,积极整合农业开发项目、土地整治项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财政“一事一议”补助项目、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烟水配套”项目等资金,依托现有骨干水利工程和丰富的河流资源、降水资源,大力发展便于建设、便于管理、便于利用的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小型水利工程,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利工程的覆盖率,增强农业旱涝保收能力和群众饮水保障能力。

2.3 强化工程管理,发挥工程效益。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理念,注重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适时做好工程维修和养护工作,努力发挥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同时,要加大有关水利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珍惜和爱护好各类水利工程,做到依法用水、科学节水、合理用水。

2.4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在出水堰、罗汉坝水库、梭锅坝水库等重点灌区和烟水配套工程覆盖区,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制定出台有利于节水灌溉农业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推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制度,促进全县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以促进高效、优质、现代农业发展。

2.5 深化体制改革,转换运营机制。

继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开放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走上以存量换增量、良性运营、滚动发展的轨道。积极发展“用水户协会”,创新管理体制和模式,发挥群众自建、自管、自营、自用的优势作用。大力推行水利工程有偿供水,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有效养护及其效益的有效发挥。

3.结束语

切实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有利于农业基础条件改善,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干群合力,真抓实干,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设施基础,提高农业综合能力,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小型农田水利思考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试论小型农田水利灌溉节水的有效措施
突破小型农田水利瓶颈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