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子阳
摘 要:苏轼在贬谪到黄州期间,创作了闻名后世的前后《赤壁赋》,特别是《前赤壁赋》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在《前赤壁赋》中,人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受贬谪但仍然放达洒脱的形象,这个形象是通过苏轼在文中所体现的思想塑造出来的。苏轼在文中体现了自己所接受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和能排解苦闷的道家思想使得苏轼能够心怀天下苍生,并且能够在失意的情况下而不颓废,依然能够旷达自适。
关键词:前赤壁赋;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为被诬陷作诗毁谤朝廷,被关进御史台的大牢,史称“乌台诗案”。后经多方求情,九死一生的苏轼而被贬谪到黄州。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丝毫的实权,并且还是戴罪之身。黄州是苏轼的第一个贬谪地,从此开始,苏轼开始了自己的贬谪生活。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苦闷没有打倒苏轼。苏轼借助儒道思想慢慢排解,在《前赤壁賦》中,苏轼的儒道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前赤壁赋》这篇流传千古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儒道思想在苏轼身上的印迹。
一、《前赤壁赋》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仕,“学而优则仕”。苏轼从小就接受了系统全面的儒家思想教育,“奋励有当时志”,成年之后更是考中进士,并且深受皇上的赏识。苏轼决定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一番事业,为天下百姓谋福祉。而现实的残酷打破了苏轼的梦想,苏轼不得不承受“乌台诗案”的惨重代价,贬谪黄州,却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其中,《前赤壁赋》因为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而的到更为深远的流传。
在《前赤壁赋》的开始,我们看到作者与三五好友乘船月夜游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在这优美的环境中,作者歌诵“明月之诗”“窈窕之章”。作者吟诵的这两句诗出自《诗经·陈风·月出》篇,《月出》共三章,其中第一章描写了诗人的不得志。苏轼是借古诗来抒发自己的忧愁苦闷之情。被贬谪到黄州,从皇帝身边的大臣到偏远之地毫无实权的小吏,其中固有苏轼身份心理的巨大落差,更有苏轼不得志的愤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这一章是写思慕者对美人求而不得的苦闷。苏轼自比“思慕者”,把君主比作“美人”,从侧面可以看出苏轼对君主的期望。虽然与朋友外出游玩,但苏轼仍不能放下对苍生的关切之情,看到美景也情不自禁的吟咏诗歌来表明心志。
在良辰美景中,又有美酒的陪伴,众人的兴致越发高涨,于是继续吟咏诗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首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王逸注:“此章言思念其君,不能自达。”苏轼此时选择吟咏此诗,说明这首诗是符合他的心境的。苏轼并没有站在任何一个党派之中,他所关心的只有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他的一切的出发点只是为国家和人民着想。但是新旧两派却都把他当作对方阵营的人,用一切手段加以迫害,乌台诗案就是最好的证明。以“美人”比喻君主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手法,苏轼吟诵的这两首诗都是追求美人的,苏轼此时的心情可见一斑。苏轼一心想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无奈前进的道路非常曲折,阻碍甚多。苏轼从小接受的儒家思想要他能够兼济天下,而此时的他却因为贬谪而到了黄州,且毫无实权,无法做任何事。这与苏轼从小接受的思想相违背,苏轼的报国为民的心情得不到缓解,只好借助古诗歌来表明自己的心迹。儒家思想使得苏轼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以国家人民为重。
二、《前赤壁赋》所体现的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使得苏轼为国为家,迫切的想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生活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处处充满了挫折困难。“乌台诗案”就是苏轼的官宦生涯中所经历的第一个较大的挫折。儒家思想只是一味的教人进取,却没有提到当前进的时候遇到了阻力怎么办,理想与现实与较大的差距时怎么办,如何排解心中的忧愁。
苏轼吟咏诗歌来表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客人通过箫声来和苏轼唱和,而凄凉的箫声也引发了主客二人的问答。客人提到了曹操这位枭雄,认为虽然曹操是一个英雄,但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而前,不会为谁而停留,曹操最终也会死去。曹操虽然有意气风发之时,但也有被周瑜打败落魄逃亡的时候。人在天地之间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并且寿命很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客人的问题其实也是苏轼的问题,苏轼仰慕曹操能够建功立业,名垂千古,这也与他的志向相似。从这也可以看出,苏轼虽然身处逆境,但也还有一颗不服输的心。
苏轼虽然有与客人同样的问题,认为人生短暂而天地无穷,人生渺小而宇宙的无尽,但是苏轼并没有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苏轼用道家的相对思想来给客人解释。流水日夜不停的流淌,但其实它并没有逝去;月亮虽然每天都会有变化,时而圆满,时而只剩下一边,但是无论怎样变,月亮还是月亮,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它没有变成别的事物。盈则虚之,虚则实之。苏轼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解释人生的长短变化,从变的角度来看,世间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和大自然的是一样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物与我皆无尽也”。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变的那一方面,而要换一个角度思考。看待自然的变与不变要抱着一颗平常心的态度,不要因为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就患得患失。从自身方面来看,自己遭到了贬谪是不幸的,痛苦的,但是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自己的这点痛苦又不算什么。应该看到时间是永恒的但又是短暂的,应该珍惜生活。
虽然贬谪给自己带来了苦闷,但苏轼并没有沉沦。天地是永恒的,人类是渺小的。道家思想让苏轼逐渐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虽然事情是不断变化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世间万物又是不变的。这变与不变的思想就是道家的相对的思想,人们要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它。从相对思想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才能真正的超脱,达到“逍遥游”的状态。
苏轼的思想虽然比较复杂,但是主要是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前赤壁赋》前半部分表现的是苏轼的忠君爱国的思想,这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后半部分主要是体现的道家思想。苏轼认识到人生与宇宙的永恒与短暂,进而正确认识苦难,并从苦难中超脱出来。儒道思想的影响下,苏轼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无论在之后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他都是微笑面对,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屈服。苏轼以其伟大的人格力量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喜爱,后世文人也不断从他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季元.前赤壁赋主题辩.[J].文学教育.2008年5月
[2] 杨丽宏.超然物外 旷达洒脱——苏轼《前赤壁赋》儒道佛思想赏析. [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第17卷
[3] 王小平.哀伤与旷达:苏轼《前赤壁赋》与庄子哲学.[J].蜀学,第6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