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乐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跨文化的语言教学,传授和推广语言是手段,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更是主要任务。传统节日文化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在日常语言交际中,更显现出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意识。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清明节因兼具节气与节日双重身份而更显独特。韩国也有清明节,其节日民俗却因历史流变、民生国情的不同而呈现出自成一体的特色。通过梳理两国的清明节的源流与发展过程,将节俗进行对比,以呈现出中国清明节独特的文化特质与丰厚的文化内涵,将其运用于针对韩国学生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设计中,应该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清明;中韩文化
一、起源及发展过程
1.中国的清明节
中国的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起源,之后逐渐融合了古代寒食、上巳两节的传统习俗而形成的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它一方面既有着自身肃穆庄严的基本格调,另一方面又兼具着春日欢乐祥和的娱乐氛围,被赋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人文精神。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于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古語有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它预示着春季之初农事的开始。大约于唐代之际,节气“清明”与日期相近的寒食节发生了合流,成为了最初的清明节。寒食节是在冬至一百零五日之后,与清明相差不过一两天。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周代的改火习俗:古代人取火不易,不同季节用不同方式钻木取火,禁火之后取新火是很重大的一件事,因而将禁火之日定为寒食节,只食冷食。说法二则是纪念晋国名臣介子推。
另外,清明节还与另一个古老的节日——上巳节有关。上巳节始于春秋时期,是一个祭祀先人,禳灾祛祸的节日;魏晋之后,时间固定于每年三月初三,因魏晋民士纵情春日山水,遂至此该节日逐渐加入踏青春嬉,吟咏宴饮等活动。郑辕在《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一诗中写道:“改火清明后”“上巳接寒食”,说明三项节日的时间很近甚至常有重叠,所以大约唐代后期,寒食节和上巳节共同融入清明节气,以清明节的形式固定并广泛流传了下来。
2.韩国的清明节
韩国的清明节由中国流传而来,深受中国清明文化的影响,其中,古代的不少民俗活动都与中国一脉相承,但大部分也因融入本土文化而具备了别具一格的特点。尤其是近代社会以来,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韩国清明节节俗更加简化,所体现出的人文内涵也更加鲜明。
目前韩国最早记载“清明”的史料出现于高丽时代文宗二十四年(1070年);朝鲜时期,中韩交流频繁,中国的历法及“朱子礼法”在朝鲜半岛流传广泛,清明祭祀与扫墓的节俗在当时也十分普遍,形成习惯。1896年,朝鲜改国号为“韩”,弃用农历、改用公历,清明节的影响力有所减小。而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因清明节未进入韩国法定节假日之列,许多民俗活动便开始逐渐消失了。
二、中韩节俗对比
节俗是节日当日发生的习俗行为,包括礼仪、游戏娱乐、饮食等等,是节日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中韩清明节同源,因而节日当天的部分习俗相似。
(一)相同之处
1.墓祭
墓祭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在此之前祭祖实行庙祭。到了唐代,清明上墓成为固定节俗,《旧唐书》中记载:“寒食上墓,宜编五礼,永为恒式”。宋时规定:“寒食至清明之日,各地均须祭扫陵墓,是日官员士庶,俱出郭省坟,以尽恩时之敬”,从中可看出对清明扫墓的重视。
高丽时代,受中国影响,韩国逐渐开始重视祭祀,祭祖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礼仪活动。清明节当日的祭祀活动主要分为两项:为死者烧香和修坟立碑、添土迁坟。现代的韩国人清明祭祀时因避免山火,已不再使用香火、纸钱等祭祀用品,只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艾草年糕等祭品进行祭拜。其中,扫墓时供奉的食品和排列顺序有严格的规定,具体为:枣栗柿梨(从左往右摆)、左羹右饭、左脯右醢、碟东盏西、生东熟西、鱼东肉西、头东尾西。
2.踏青
三月正值草木新生之际,万物一派生机,人们因着扫墓来到郊外,眼见春光大好,自然便衍生出踏青春游的习俗。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便对当时人们郊游行乐的热闹景象有所描绘。韩国诗人金益熙的诗中也记录了清明节的踏青活动:“几家芳草断肠处,无数游人来踏青。川原萎萎日欲暮,车马骚骚行不停。”除此之外,韩国的女性还会在春游之际到山间用山泉沐浴洗发。
(二)不同之处
1.中国
中国的清明节当日,除了扫墓春游之外,还有不少其他的民俗活动,如庙会、插柳、水嬉及各类游戏活动。清明前后,人们开始准备农活,养春蚕便始于清明之际,因而清明节的庙会多以祭祀蚕神为中心。《周书》中说“春取榆柳之火”,人们为取新火,遂当日家家备好柳枝插在门口。水嬉则是指在水中的各项竞技与游艺,一承袭承魏晋“流觞曲水”的古风。唐代时期,清明节荡秋千已较为普遍,参加者主要为女性;另外,当时人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能驱走晦气,于是定清明节为风筝节,这些习俗也都流传了下来。清明节当天,全国各地均有特色清明饮食。如馓子、清明果是各地都有的食物,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习惯,北方吃枣糕,四川人吃欢喜团,潮汕人吃朴籽稞,闽东人吃芥菜饭等。
2.韩国
古代韩国的民众相信清明节天气好,便能有一个丰收年,遂形成了清明进行春耕占卜的风俗,以祈福禳灾。除此之外,有些地区还在当天植树,并把树命名为“我的树”,以备为为孩子长大结婚制作家具。现在的韩国将清明节作为植树节,当天全家外出植树的行为也更加普遍。清明当日,韩国民众也食冷食,主要有豆芽饭、荞麦面以及艾蒿做的糯米团子。
三、文化内涵对比
目前,韩国的清明已演变成全国性的植树节,祭祀功能渐渐衰减,仍有部分人会去扫墓,但也仅仅是祭拜和修葺墓碑而已。在中国,因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祭祀与踏青等习俗得以延续,这既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祖先崇拜意识与重视血缘亲情的体现,又折射出了除旧迎新、祈福禳灾的求吉心理,从深层次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乐观向往精神。
参考文献:
[1]赵杏根,陆湘怀.《中国民俗学通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罗启荣,欧仁煊.《中国年节》[M].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
[3]李玉华.《中国节日文化——清明节》[J].《南方论刊》.2008.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