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安小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2014-10-21 20:02杨乐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发展历史现状调查

杨乐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到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潮流先进的现代科技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秦安小曲就在人们接受和追求新事物的同时被慢慢冷落甚至遗忘。随着时代的变迁,秦安小曲的传承者也在慢慢的减少。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搜集有关的书籍资料,对秦安小曲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做了初步调查,秦安小曲现在的传唱地域在日渐减小,传承者也越来越少,在此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关注它,热爱保护好这个民间艺术,让秦安小曲能够流传于世,并且发扬光大。

关键词:秦安小曲;发展历史;现状调查

一、秦安小曲的历史渊源

(一)秦安的人文历史及其小曲的主要特征

秦安,在历史上被人们称为成纪,是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的家乡,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尤其是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的堪称世界奇观的大地湾遗址,大地湾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期历史最长、年代最早、层次最完好的遗址,因此,有专家称“看古代中国历史文化,一千年看北京,五千年看西安,八千年看秦安”。

秦安小曲,当地称为秦安老调,始于明朝,在清朝盛行,秦安小曲分为花凋和老调,花凋是在清朝晚期由陕西传入的,词曲格调等等很像眉户剧。在传入的过程中受到民歌和方言的影响,花凋的风格和曲调有了些变化,但是眉户调的基本面貌仍然保留的比较全面,所以又被称为土眉户,至今活跃在一些乡村有着较广的流传范围。老调的节奏和旋律抑扬顿挫,迂回多变,音域宽广,韵脚精致而优雅,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秦安小曲,现在多被用为蜡花舞①的伴奏曲被誉为“含苞待放的戏曲新花”,所以,当地和周边的人们为了区分它与外来的“眉户”和“小曲”,所以把这种古老的曲艺形式称为“秦安老调”。

1957年,秦安的蜡花舞在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艺人调演时,演唱曲调就是采用的秦安小曲的曲调。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影响,秦安小曲日渐低迷到几乎失传。在改革开放之后,秦安小曲尽管有了一定的复苏,同时又被新的文艺工作者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但因其传承人的严重断代使秦安小曲又一次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秦安小曲的发展

说起秦安小曲,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源远流长。虽然野史没有明确的记载它到底产生于什么年代,但一般都认为它是自明代的时候形成而在清代盛行,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超过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凡数百年,人文薜起,音韵连绵,曲苑能者不绝于代,真可谓乐斯道者多矣!”②从这就可以看出秦安小曲久远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因为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的加快,秦安小曲的演唱不断的衰落,而老艺人也在慢慢减少。年轻的小曲爱好者也极其难觅,加上小曲一直在民间自然流传,没有专业的演出团队来推动小曲的发展,导致这种古老的曲艺演唱形式面临着灭亡的危险,而保护秦安小曲得以继续流传已经刻不容缓了。

1979年,成功的移植了《梁祝》,使得秦安小曲登上了天水、兰州的大舞台。在2003年11月,由曹锐等人编写的《村官浪漫曲》、《生日》、《情系学子》等曲目在秦安、天水、兰州进行巡回演出,在全省的小品小戏表演中一路过关斩将,唱出了时代的声音,而秦安小曲也逐渐的跟上了时代发展的脚步。

二、秦安小曲的现状

(一)秦安小曲的代表性传承人

秦安小曲能够发展流传到今天,是离不开当地的民间音乐爱好者和艺人的坚持与努力的。秦安小曲的流传和传承不是靠专业的演出团体或是专业的演唱艺人,而是跟许多地方的民间音乐一样,它的传承是由听音模唱、口传心授,一代又一代的继承流传下来的,为此,很多的民间艺人都为秦安小曲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为了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一些有关于秦安小曲的发展历史,在寒假的时候正是小曲频繁演出的时间,我特意走访了秦安小曲的传承人高志堂和三弦伴奏艺人安治平,以及贠守刚、秦喜定、高宝庆等人,而通过此次与这几位艺人的交流,使得笔者对秦安小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体会。

笔者第一个拜访的人就是秦安小曲的传承人高志堂,他生于1947年,以务农为主,年幼时因为家境贫寒未能上学,他父亲也是酷爱秦安小曲,受其父亲的影响他也爱上了小曲,而他仅仅凭着父亲对他的口传心授和小曲的弹奏学到了一点基础的东西,再后来经过他父亲启发,于是他便跟县城的一位老艺人和西川乡焦山村的张把子先生拜访切磋,将他的一些土腔唱法进行了一定的改动,比之前的唱法有了提高,更加的委婉动听,也使他对三弦的弹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个拜访的人就是被称为“秦安小曲第一演奏家”的安治平先生。他出生于1962年,上学只到初中毕业,秦安县兴国镇依仁村人,现在以种植果园为主,他也是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各种乐器非常的喜爱,而自1992年之后,他便迷戀上了三弦,而他对乐器的演奏有着很高的天赋和悟性,加上他的父亲对他的亲身传授和督促,他自己也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一直学习钻研,慢慢的就掌握了流行于秦安民间的小曲,就是人们常常口上说的“老调”。而在同时,他还掌握了“花凋”演奏方法,他在传承秦安小曲的弹奏基础上,加上自己对秦安小曲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慢慢的就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风格,被人们称为“秦安小曲的第一演奏家”。

(二)分布的区域和秦安小曲的曲牌形式

秦安小曲最早就是在秦安县的兴国镇形成,到了后来就慢慢的更为广泛的蔓延,发展到了叶堡、郭嘉等乡镇。同时在兴国、叶堡,郭嘉开始了广泛的传唱,并慢慢流传发展到了周围的安伏、王窑、西川等乡镇,还有周边一些临县的乡村。

秦安小曲的演唱时采用本地的方言来演唱,而秦安小曲的表演形式怎分为一人自弹中三弦自弹自唱,或者是两个人分别拿着三弦和摔子(铜质碰铃)对唱,或者是多个人分别拿着三弦、摔子、四片瓦等轮唱。而它的的唱腔属于曲牌连缀体式,分为大小调,而经常使用的曲牌有《穿字越调》《四六越调》《越调》《越尾》等等四十多个曲牌。它的曲调高亮又通俗易懂,旋律简约却丰富,唱法柔和却典雅精致。

注解:

①蜡花舞:是秦安传统的民间歌舞,始于唐代,来源于辞赋,逐渐由清唱演变为民间歌舞,大多是在夜间演出,表演时表演者手里托着花灯,花灯内装点蜡烛或油灯,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大多乡村现今多用小电筒代替。

②引自《秦安小曲研究》第一章 秦安小曲简述。

参考文献:

[1]秦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秦安县志.[J].甘肃人民出版社.

[2]房惠清.秦安小曲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3]胡建强.《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出版,2008.

猜你喜欢
发展历史现状调查
俄罗斯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叩问灵魂的乐章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