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静
长久以来,教学《祝福》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一般都会向学生问一个问题:“是谁杀死了祥林嫂?”应该说最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教者是很有教学智慧的。他没有按照小说三要素的构成去逐一解析各个击破,而是让学生去充当福尔摩斯的角色自己到文本中寻找蛛丝马迹,将教学内容巧妙串联,让课堂尽显动态生成。可是一个教学上的个性化尝试被许多人长时间反复沿用已经不感新鲜,还让教学陷入一种僵化的格局无法自拔。我认为这个问题虽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文本分析不那么死板机械,但究其实质,这还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小说的本质是虚构,祥林嫂这个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作者正是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和典型化的人物塑造要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人生孤寂悲凉的真相。
如果非要说有谁杀死了祥林嫂的话,我想唯一正确的答案是作者杀死了他笔下的人物。于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直接从叙事层面入手,用假设性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作者设置情节的意义,借此希望学生能够稍微了解一点小说的性质以及掌握阅读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本教学案例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现代叙事理论,如“关键性情境”“叙述者”等,旨在突破传统小说教学以三要素为主的线性分析模式,把情节设置作为突破口,纵向深入,从关注“故事讲了什么”到“关心故事是怎么讲的”,转到舞台的背后去看看编排,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舞台上的表演!
教学过程如下。
一、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平时读小说首先读什么?首先被什么吸引?
生:情节。
师: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情节,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很简单,就是读一读《祝福》这篇小说的情节,看看作者鲁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讲这个故事的用意何在?透过这个叙事领悟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候的立场和态度。我们就围绕着这个情节来看。
当然我们的阅读总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怎样的。请一个同学按照情节结构的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超—结局—尾声)来给我们简单复述一下主人公祥林嫂的故事。
二、理解小说情节设置的作用
师:祥林嫂确是死掉了,有她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尸骸为证。但是我们读者是很善良的,我们不希望看到主人公,尤其是这么好的主人公就这么死掉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设想一下祥林嫂可不可以不死啊?换句话说,祥林嫂的一生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如果哪一件事情不发生,她的命运会不会有转机呢?请同学们试着用这样的句式“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她会\她就不会_______”来给祥林嫂改动一下她的人生轨迹吧。请同学们拿笔出来写。
我们知道水有一个特性——它是向下流的,但是水的这个向下流动的特点,如果它是在宁静的池沼平流的水面上,我们能不能看出来,而当它山洪暴发决堤而出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汹涌澎湃的一面。所以注定祥林嫂这个人物她的人生一定是有这些变故的,也就是说作者鲁迅要设置一些具有非常意义的情节。我们来看看鲁迅为什么要给祥林嫂设置以下这些“关键性情境”。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这篇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这个问题。
师:妇女在当时是依附于丈夫和孩子的,没有了丈夫和孩子,孤身一人,一切财产就归族里所有了。当然她也可以从大伯那里过继一个儿子,但是她是孤苦无依被卖在这里的,不会有人为她做这样好一点的打算。大伯收屋,这是族权的压迫。(板书:族权)
四权像四条绳索紧紧捆勒着这个不幸的女性,唯独没有什么权?
生:人权!(板书:没有人权)
师:这是鲁迅通过情节设置想告诉我们的一个旧中国底层的劳动妇女她的生存处境是怎样的。与鲁迅同一时代的女性作家萧红说:“ 女性的天空是低矮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是笨重的!”从《祝福》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祥林嫂的生存要求是极低的,而她的生存空间却是极为狭小的。
三、领悟小说叙事的立场态度
师:我们读《祝福》,都会对这个故事有一个印象,我们很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当我们讲述的时候,就扮演了一个角色—叙述者。所谓叙述者就是讲述故事的人。《祝福》的叙述者是谁?是谁在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啊?
师:再去思考一个问题,这篇小说为什么用“我”来当这个叙述者,可不可以用小说当中的其他人物,比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鲁镇上的其他人物,如果是这些人来讲祥林嫂的故事,他们分别会怎么说?他们的表情、语气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文章第一部分,看看“我”到鲁镇有哪些活动?“我”对祥林嫂是什么态度的?要求是紧紧扣住文章内容,不可妄加揣测。
师:在文章最后的尾声部分说这个“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祥林嫂的悲劇似乎在“我”的心中不留下一丝痕迹。“我”的态度能不能完全代表作者的态度?“我”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不同,“我”关心祥林嫂的命运,但是“我”本身是有局限性的,表现作者在这一时期“荷戟独彷徨”的困惑和忧思。作者正是要通过这个“我”的叙述来达到他思想启蒙的目的。(板书:叙述者≠作者 思想启蒙)
最后老师由《祝福》的题目想到《红楼梦》两个章回的题目:
第四回 薄命女偏于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于是老师给《祝福》拟了一个副标题:有福人福有还祝福 苦命女命苦要(不?)认命,但有一个字不太确定,到底是要认命呢还是不认命呢?请同学们课后再次细读文本,赏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写一篇鉴赏性的文章。拓展阅读是再回过头来读一下你们初中学过的两篇课文《孔乙己》和《故乡》,想想文中的那个“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叙述态度能不能代表作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