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淼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這句话可谓是现今很多家长的座右铭,也逐渐成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理论基础。一到周末或是假期,天价的辅导机构依然络绎不绝,提供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辅导材料也是应有尽有。家长们唯恐自己的孩子“吃不饱”,就一股脑儿地往里塞,一个劲儿地“催熟”。由此一个问题也引发了更多人的深思:“早熟,好吗?”
早熟好吗
在教育史上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案例《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的受教育者小卡尔·威特不仅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而且享有幸福美满的人生,这得益于老卡尔·威特的“超前教育”。小卡尔·威特是德国的著名天才,8岁就能自由运用6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上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23岁写出《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在鲜花与掌声中度过的。与那些江郎才尽的神童不同,小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著名的大学做教授,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享受83年的生命。这个成功的案例不得不让人们再次审视早熟,赞叹适当早熟所带来的丰硕果实。
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的这种定位旨在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超前学习就是指学生自主地对新的知识进行自学,初步学会知识的应用,构建比较全面的知识要点、知识体系。其超前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时间上的超前,即超前于教学进度;知识上的超前,即打破原有的课本知识体系,对核心内容的超前认知;能力上的超前。即超越自我能力,借助已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的学习性提高,即学生在超前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是为了应付学习或被动受教,而是主动参与;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即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主动的内化,认知过程中多了一分“再发现”,从而有利于能力的提高;自我校正的机会增加。认知过程中必然有错误的认识或不成熟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与原有知识相互冲撞进一步校正学生的认知;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即学生在“超前学习”中会对知识有比较浅显的认知,然后通过课堂教学的深入全面分析,使学生的认知更加全面,并由此展开思维,将知识拓展开来,产生新的知识。
如何早熟
超前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同质超前”,即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加深和扩展;二是“异质超前”,即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进行学习。“同质超前”易选择教材,学习有章可依,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好重点和方向,再决定超前的程度。“同质超前”比较容易驾驭,并且也比较适合更多的人来“超前”,也可以借助不同水平的课外辅导书来帮助学生达到目的。就像是梯子一样,可以层层递进,达到学习的更高点;又像河流的分支,通往更广阔的数学学习领域。相对而言,“异质超前”一般只适用于少数的孩子去发挥特长。在数学的“超前学习”,一般是指“同质超前”。
例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乘法分配律》一单元的学习就可以达到“超前学习”:在书本的例题以及很多的习题都用了很大的笔墨教学了(a+b)×c=a×c+b×c的形式,而乘法分配律远远不止这样一种单一的形式,这里就可以在已学的基础上进行加深和拓展。为此,可以对书中的例题进行改编:
把问题改编成:买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多花多少元?让学生列出两个不同的综合算式,验证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从而得到等式(65-45)×5=65×5-45×5。再让学生通过对比左右两个算式,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规律:(a-b)×c=a×c-b×c。
很多的知识教学,少则怕只能蜻蜓点水,多又恐过犹不及,“超前学习”也是这样的,方式方法很重要。一方面,在进行数学超前学习时,要有步骤地层层推进。而超前学习就是砖与砖之间的粘合剂,把单独的一砖一瓦整合成一个整体。如四年级学习“三角形”之前已经系统探讨过图形的分类和特点了。另一方面,超前学习也要关注学生方法的引领。试:先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做题,在尝试的过程中找到知识的关联点,理顺知识序列行。比:在尝试练习的同时,比照新的知识内容与旧的知识点之间的异同,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例题的解题思路是否相同,分析哪种解题思路更简便、更科学。梳:将学习哪些知识,所学知识的延伸方向,与之相关联的知识有哪些,哪个知识点是“知识结点”,如何进行学习等问题进行梳理,带着问题去学习、尝试。思:边学边思,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是什么?难点落在什么地方?与之关联的内容是否存在漏洞?有思考就会有质量,超前学习才具有相当的效果。查:翻阅查找相关书籍、资料,主动攻克数学学习中“疑难杂症”,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标:把不能理解的、存在疑惑的问题标注下来,以便在课堂学习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练:适当选择几道练习题进行练习,检阅“超前学习”的效果。
倡导超前学习方式,其目的并不是要否定其它有效的学习方式,而是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寻求多种学习方式的相互协作、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