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农村建设适切性探究

2014-10-21 20:07高文
管理学家·学术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高职

高文

摘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结合行业企业岗位(群)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标准、现状及趋勢分析,审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要素、运行模式、评价体系。以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才培养为研究背景,对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总结和进一步的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以期推动新时期下农业院校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走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目前,高职教育领域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正在逐步深化,但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视角,结合行业企业岗位(群)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标准、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确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充实、健全与完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素、运行模式与评价体系。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分析

其一,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分析,在目前学术文献中解释有10余种,这就需要对其两个核心词“人才培养”和“模式”进行分析。“人才培养”就构成要素上来说,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措施和人才培养对象三个,其中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模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推广借鉴的标准样式”。由此,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推广借鉴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

其二,至于高技能人才的理解,国外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概念界定:美国普渡大学W.K.bold教授称之为技术师,英国则指技术工程师;还有一些人提出“灰领”这个称谓,用来特指高技能人才,认为“灰领”是“白领”和“蓝领”两者的结合,是熟练的技术员。国内对于高技能人才的界定一般是他们不同于“白领”、“蓝领”,是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程度高的工作的高级技术工作和技师。他们在工作中既要动脑也要动手,既要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创新能力,又要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对“高技能人才”进行了特别解释: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从高技能人才特征出发,我们应建立一个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国一盘棋,是整体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发展农村的要求中,生产发展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如何发展生产,如何实现多元化经济,是推进产业化进程起决定性的重大决策。高职人才培养可为新农村建设产业化发展提供下列支持:

(一)“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提出与落实,就是着力于培养一大批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人才。

我们的目标是:使现任村长、村支部书记以及农村有志青年通过系统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成为有新思想、新观念、懂技术、会管理,充满活力的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领头人。使他们成为带领和帮助农民群众掌握农业科技、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村发展的有生力量,这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帮助农民致富,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必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在现有培养及管理模式上,将继续在面向“三农”,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同时加强非学历教育,增强成人继续教育功能。我们将本着边改革、边调整、边实践、再改革、再调整、再实践的逐步实施原则对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及管理模式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三)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

专业设置直接决定了培养人才的产业结构,在办好现有专业的同时,将结合所处服务区域的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现代农业的要求,对现有已开设专业进行合理整合、调整减少滞后专业,发展朝阳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增加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专业,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

(四)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

根据我国农业及农村人才需求现状及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在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同时,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将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课程体系在考虑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即要保持专业教学的相对系统性,又要突出农村实用型的专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实用性,还要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体现出“种、养、加、管”的教学特色。

三、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

(一)高校对人才的选拔培训。

为了更好地面向“三农”,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仅仅依靠校园内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选拔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到高职院校参观深造,通过对口的短期培训,帮助当地工作人员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层面,与时俱进地掌握先进的文化信息,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通过举办集中性的短期培训班方式,对有基础的在职工作人员和农民骨干进行学习培训;二是组织知识下乡活动,深入到基层,办讲座、发知识读本,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和骨干分子努力求学,勤奋钻研,从实践到理论都能够有所作为,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鼓励毕业生到新农村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机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洼地”,人才似乎只有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面临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在当前大学教育呈现大众化的大背景下,可以使大学生就业多一个渠道。鼓励大学毕业生扎根农村,到农村就业,正是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间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在面临就业巨大压力、人才闲置和浪费的情况下,到广大的农村创业,积极地投身到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大潮中去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四、小结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目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每所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指导精神,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模式。更要在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组织创新、合作创新上下功夫,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新农村建设领域,探索与农民利益联结的多种形式,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