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军斌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下,使学生参与多向思维,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活起来,在自由探索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乐园。
一、开放教学模式 ,凸显学生主体
小学数学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也不应该有一劳永逸的固定教学模式。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基本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在一些课堂上虽然也安排了师生交流,学生讨论,但那是形式主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主体参与、乐于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显得不够。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提供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促进作用,形成很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得更加自由、更加充分。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好整理”要求统计一个繁华的路口,在十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老师把学生带到地点后,让学生自己统计。开始学生们各自为阵单独统计,大家都感到忙不过来,这时有同学提議分成若干组,每个组统计一种车辆,这样各种车辆的准确数据就统计出来了。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开放教材,诱发探索欲望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后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前,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前作业:学校拨出800元经费准备给体育、美术兴趣小组添置器材,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购买方案和财政预算。学生接到这样的任务兴趣盎然,放学后迫不及待地到商店调查各种器材的价格,并制订了各种不同的购买方案和财政预算。课堂上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和制订的方案进行交流,老师适当摘录条件和问题编制成了各种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题,这些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要比教材上的例题、习题“丰厚”得多,更易于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情感的共鸣,把学生推到了探索的“前沿”。学生试做了自己设计的题目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还使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开放教材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使他们面对问题能主动想办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热情”。
三、开放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例如: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同学们便纷纷动手搭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出现了,有的小组搭的正方体很漂亮,可有的小组搭的正方体却不像样,还有的小组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便抓住这一机遇,问:“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很漂亮,而其他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于是组织全班同学共同分析搭得不漂亮的原因,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言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只用了11根小棒;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用了12根小棒,但这12根小棒长短不一样……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去分析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可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的。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实施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