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
摘要 以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及弊端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深刻阐述大学生村官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及重要影响,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及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1-11125-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为进一步解决好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人才的匮乏,国家制定了“大学生村官”政策。了解掌握目前“大学生村官”的现状、作用和影响,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于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尤为重要。
1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提出和发展
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即“大学生村官”计划。该政策计划的实施,不但为新农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增添了活力和动力[1]。
所谓 “大学生村官”,即为了优化村级领导队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由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的高校毕业生。他们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支生力军。他们为新农村建设送去先进的科学知识,送去开放的管理理念,送去年轻人的青春朝气与创造活力,提高了农村发展的造血功能,能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
1995年,江苏省为解决“三农”问题,率先在全国招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开全国之先河。1999年起,海南省、浙江宁波市、河北怀来县等地先后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2]。2003年,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河南省大学生村官政策全面推广。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等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较完整的政策,启动并推广“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起,每年选拔一定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在3~5年的时间内,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这个文件发表后,全国大部分省市开始制定大学生村官政策,推广“大学生村官”计划。2006年至今,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落实,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较为完善,“大学生村官”队伍迅速壮大,“大学生村官”政策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
2 “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与作用
“大学生村官”作为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政策,实施至今,已成为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国家政权制度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虽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但这并不能否定“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概括来说,其影响与作用有以下几点。
2.1 开辟了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选拔的党政干部培养新途径
大学生作为我国长期发展的后备军,是十分重要的人才资源。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锻炼,一方面,对新农村建设来说,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为村级领导班子注入年轻活力,更新提升村级干部素质,巩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政治层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开辟了一条培养选拔党政干部的链条。
高校毕业生初入社会到农村工作,参与农村的工作管理,有利于他们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全方位锻炼自身,这不仅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了他们的素质能力,也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雄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基层锻炼的经验也使他们在往后的工作中如鱼得水,为党和政府一批优秀并富有经验的人才,开辟了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选拔的党政干部培养新途径。
2.2 有效提升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相对缓慢,成为了我国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短板”,是急需全面改善、重点突破的问题。究其根源,思想观念落后是首要的。封建保守的传统思想扎根于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当中,越是贫穷就越受到旧观念的束缚。这种独步自封的落后观念会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扭曲人的心理,限制人的自由发展,扼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形成巨大的精神惰性,抵制现代观念更是造成先进的更先进、落后的越落后的发展怪圈。
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是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的载体。他们到农村任职必定会给农村保守落后的旧思想观念带来强烈的冲击,给农村输入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思想,开放民主的新观念,创新竞争的新血液。进而促进农村新观念的传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赶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是新农村发展的重点措施。“大学生村官”是高素质、懂科学的带头人,他们可以带领农民搞生态农业,种转基因蔬菜,发展集中销售产业。他们能让农民尝到了靠新观念务农、新技术种田、新产业致富的甜头,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造就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大学生村官”要发挥好领路人的引导角色,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乡情民意,高起点、高视角寻找发展经济之路,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3 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执行力,增强了村级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村级干部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必须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事务。而当前农村“村官”大多数年龄较长、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较落后、法制意识不够强等问题明显而普遍。当代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工作能力较强、个人综合素质较高,作为“大学生村官”虽有在处理实际事务、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存在缺乏经验和方法不当等问题,但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能够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年轻与活力。在处理各项事务、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能在吃透上情、综合外情、明了村情的基础上以开放进步的崭新视角,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稳步扎实地推进。“大学生村官”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在许多方面形成明显的互补效应,在互相学习与弥补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从而规范和加强村基层组织,提高村干部办事效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
2.4 拓宽了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实现了人才双向流动
一方面,“大学生村官”政策为大学生开辟了灵活就业的新渠道。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大学生村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审视农业发展的重重机遇,把在农村就业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政策改变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单向流动的不合理状况,促进了城乡双向人才流动,改善了农村人才匮乏的现状,吸引更多大学生来农村工作创业,促进了新农村的发展。
3 “大学生村官”参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成为这项政策顺利发展的重大障碍。
3.1 从党和政府的制度保障来看,存在配套政策缺失等问题
3.1.1 角色定位模糊不清,致使政治处境尴尬。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政治身份,始终没有一个法律层面上的准确定位。宣传党和国家政策,辅助村级领导班子处理村务,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为广大农民群众无私奉献的大学生,这些也都只是政府和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的形象描述。实际上,“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并不在国家政府工作人员编制之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担任“村官”的大学生一般并不是当地户口,因此基于法律规定的限制,大学生村官不具有被选举权,只能作为村级干部的助理出现在政治舞台上,而村级干部助理这一职务也不在法律规定之内。这一尴尬身份和地位,既妨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有效展开,难以打破职业瓶颈,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其定位模糊,难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人尽其才、发挥作用。
3.1.2 待遇标准较低,工作难以展开。在现实层面,工资待遇水平对于“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就全国范围来看,存在标准不统一,地区差异大的问题,但普遍来讲,目前全国物价上涨,“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过低,甚至已经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政府不能满足“大学生村官”最基本的最迫切的需求,又怎能要求他们怀着服务基层的热情,坚定扎根基层的决心和充满从基层创业的信心呢?
3.1.3 配套政策缺失,管理制度亟待形成。由于“大学生村官”身份特殊,在村务管理中并不能得到更多的实权,因此“上热下冷”、“管理倒挂”的现象时常发生。2005年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虽然作为一个行政指导,但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和确定性。既没有一个独立的组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管理,更没有部门来维护他们的自身利益,造成“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严重。
3.2 从主观上看,大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
3.2.1 个人利益和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服务农村、献身基层的主动性还显不足。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许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当“大学生村官”,并不是出自对农村和农民的热爱,也不是想要在农村这篇广袤的天地中展现自我,只是在现实严峻的就业环境下的无奈之选,本身就怀着一种功利性和盲目性。在一些大学生的心里,只把到农村任职当成临时性、阶段性的柔性就业,或给以后的工作当“跳板”,或为享受报考研究生、公务员的优惠政策。因此,在工作中缺乏长期扎根农村的观念和准备,更不愿全身心地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村官”,这个职业不够体面风光,是“大材小用”,而农村环境较为落后,各方面条件匮乏,不但不能实现自身价值,更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怀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常常眼高手低,心理准备不充足,不能以一名人民公仆的姿态服务人民,无法真正地融入农村生活,不能顺利开展工作,更不能为新农村建设发挥巨大作用。
3.2.2 理论知识和技能偏离农村实际,参与工作实践的能力较弱。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发展实际需要,大部分大学生,甚至是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也对农村政策法规不太熟悉,对“三农”工作不甚了解。具有农学背景和知识的“大学生村官”更是少之又少。在处理农村事务、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生村官”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知识用不上,工作无从下手,难以有效发挥才智和才干。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村官”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开展农村工作的能力,“水土不服”的现象普遍存在。当然,农村人际关系复杂是大学生村官在解决农村事务中频遭挫折的难点之一,但不得不承认,党、国家、村民所需要的是热爱农民和农村事业并了解“三农”工作,志愿扎根农村,展现自我的敢为青年,是吃苦耐劳,勇于战胜困难,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肯干青年,是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强,能在纷繁复杂的农村事务中把书本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的优秀青年。
4 对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点建议
选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是一项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长期性、战略性历史任务。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和领路人,“大学生村官”工作必须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共融,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面对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1)政府应做到择优选聘与跟踪培养相结合,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制度,提高“大学生村官”质量,在强化教育培养中提高能力,在放胆使用中经受考验,在优胜劣汰中精干队伍,最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学生村官”培养链。
(2)通过政策扶持、政府引导,鼓励“大学生村官”带领农民创业致富,赢得群众、社会的认可,树立“大学生村官”的榜样,大力宣传推广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引领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3)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力量,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持“大学生村官”计划,切实保障“大学生村官”的自身权益,努力营造“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良好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发展。
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有着巨大潜力的正确之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也必须正视这一举措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学生村官”政策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张维贵.论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J].经济体制改革,2010(1):178-181.
[2] 吕洪良,吕书良.新農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21-24.
[3] 张丽,韩新宝.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25-29.
[4] 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4):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