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林 武端理
【摘 要】本文阐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深入分析了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认为应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协同的系统来看待,借助社会人文环境的熏陶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协同的系统工程;人文环境熏陶
【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d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t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treat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as a collaborative system,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only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the whol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Key words】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Collaborative system higher education; Influence of humanistic environment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认为是“素质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明确,而后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其最初是为了针对基础教育中盛行的应试教育倾向。但经过这十几年的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基础教育的范畴,并对高等教育也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90年代初,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逐渐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90年代末至今,在文化素质上延展而来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各大高校得到提倡及广泛推广。但是,要想在教育实践中真正提升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要深刻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能够清晰地区分其他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区别,树立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有的教育理念,避免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一般性素质教育的误区。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既有理工方面的教育,也有人文学科方面的教育,还有身体素质方面的教育。
虽然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但实际上,素质教育思想却贯穿古今、源远流长。春秋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十分强调完美人格应该表里和谐统一,是智、仁、勇兼备的君子。在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人学”是其中的精髓,他所重视的不是片面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人的整个身心,特别是人的性情、道德与人格。
2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一个具有全新内涵、但更加模糊、更具有争议性的概念。从广义角度来说,人文素质是指科学文化素质之外的一种素质,其涵盖面很广,包括道德修养、个性人格、理想追求、人际关系等。其主要指人的涵养,是与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密切相关的做人的素质。若从文化内化的角度来说,人文素质是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胡显章教授则认为:“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
3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文素质在现代人才素质结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树立对国家、民族、社会及人生的高度责任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教育。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仅是要传授技术,提高技能和能力,更要提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架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对于社会来说,如果一个人只具备各种高超的技能而缺乏高尚的品德,那么他所拥有的本领越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会越大。比如2004年轰动社会的“马加爵事件”,以及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实,这些事件并不完全是偶然事件。之所以会发生如此恶劣的事件,是由于当事人的心灵极端贫乏且人格极度扭曲,虽然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具备了很高的专业技能,但是却缺乏处理人际关系、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致使其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
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上存在的严重缺陷说明,如果我们培养的只是高能力的人才,但没有文化内涵,做事急功近利,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这将导致他们人际交往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从古至今,越是技高而德劣的人,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4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推广,各大高校的管理者也都意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日常教学及管理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开设了大量的人文素质课程,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调整各类课程的学分配置,开展第二课堂等,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
4.1 重理轻文的高教思想根深蒂固
虽然,我国的人文科学教育自古有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社会上普遍出现了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甚至,曾经一度流行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言论。另外,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实行中学教育文理分科,大学教育中文理分家,而且,多数高校教育的专业以理工科为主,对人文类专业重视不够,在教学资源的分配等方面的投入都明显要低于理工科。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蒸汽机、电力、汽车、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空前的便利,这使得科学技术的地位不断提升,而我国的科技发展相对落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心,这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极度崇拜科学的潮流。因此,当学校的教育目的以及学生的求知目的仅限于科学知识,而忽视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时,将更容易使人文素質教育与科学教育相隔离,无法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在该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不高。
4.2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各大高校已经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从这几年大学里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来,大学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只是停留在较低的理论层次。在认识上仅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中小学人文教育的补偿形式,而在潜意识深处依然膜拜科技,忽视人文教育,出现表里不一的现象。一方面,高呼要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实际教学管理中却又背道而驰。如:学生奖学金的评定以及各类评优指标仍然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并没有加入对学生人文素质程度的考察内容。而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不看学生的综合素质,仅以一些单项指标作为筛选标准,只看总分排名、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些都直接引导了学生的学习导向,只顾埋头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专攻英语、计算机,却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
4.3 师资队伍薄弱
为了提升人文素质教育,各大高校都增设了许多人文素质课程,但是,由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致使教师积极性不高。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兴趣,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形成规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甚至,很多人文素质课程仅仅是专业课程的简化版,偏离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另外,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制约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徳、高尚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等人文素养。这种休养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但是这样稀缺的老师,却很难得到高效考核体制的认可,乃至与最基本的课酬都无法他们多年修为的付出和资源的稀缺性。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还比较重视,而对于高校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却重视不足,没有相应的措施,缺乏长远的培养计划,只关注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等,往往是学生学习热情高,但是却没有老师能教。大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前提,如果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不高,则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4.4 人文素质相关的负能量宣传太过
目前,我国的媒体发展已经比较发达,消息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迅速傳播,尤其是网络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许多不良社会问题被各大媒体迅速转载、传播,在大家充分享有知情权的同时,也重重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如2014年春晚小品反映的“扶不扶”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激烈争论,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师徳”的质疑,很多类似的事件在网络等媒体上大幅报道、讨论,在引起反思的同时也让大家对于发生在眼前的事件表现冷漠、无作为,甚至人人自危,生怕一不小心就跌入他人的陷阱,正所谓“过犹不及”,过度的负面报导会引发人们对人性的质疑,此情此景又怎会是一个能培养出高人文素质人才的社会环境呢?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更要呼吁正能量的传播。
5 结论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把理应致知与致用兼顾的高等教育办得过于偏重致用,如果不打破这个扭曲的格局,人文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
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协同的教育,这是一个多学科,甚至于打破现有高校学科界定的系统。进而需要明确四个关键问题的区别: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理工素质教育课程、人文专业课程、传统人文选修课的区别;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基地与传统理工实验基地的区别。此外,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依靠学校的教育,更需要社会的一起努力,只有在社会整体大环境的熏陶下才能培养出高人文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钦太.论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J].高教探索,2003(1).
[2]吴锵.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兼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周玉宇.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网的理论思考及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5(2).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