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媚媚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号召全国人民“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以三个倡导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浙江涌现了一批“最美”道德典型,营造出独特的“最美”风景。“最美”人物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11年7月,吴菊萍徒手救下坠楼女童导致手臂被撞成粉碎性骨折的义举经新浪微博的发布和评论,引发网民的广泛关注,随后中央电视台对此作了追踪报道,赞誉为“最美妈妈”。2012年5月,杭州长运公司司机吴斌用生命最后的几十秒换取了乘客的安全,几十万市民自发为他追悼送行。两位“最美”人物先后获得“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和“全国敬业奉献模范”荣誉称号。
作为全国道德模范的示范,他们带动了各地对“最美人物”的挖掘与宣传,掀起了遍及各个社会阶层和行业领域的“最美现象”:“最美教师”“最美护士”“最美乞丐”……他们所体现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谋而合。以“最美人物”为代表的道德模范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践行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草根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评论与传播,到各大电视节目争相报道最美群体实践,《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报刊专门弘扬最美事迹,从民间的社会舆论到走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从网民自生的“最美”新闻素材,到地方政府公开评选“最美人物”,如《光明日报》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最美人物”的发掘和宣传途径更加多样化,“最美精神”的正能量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是以具体的历史形态表现出来的,“最美现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范本。在“最美现象”里,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职业生活中对道德的自主追求与自觉维护。“最美人物”的普通性和平民性,更能让公众体会到真实的精神力量,道德模范的形象具体而生动,有助于把公众的个体性融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
我们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上的确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道德示范现象,如何应对全球化和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挑战,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最美现象”中,无论是普通民众自发的善行义举,还是公众通过网络的自觉传播,或是媒体对他们事迹的广为宣传,社会对他们做出的表彰和奖励行为,都体现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道德自主性。所以,“最美现象”美在道德,最美之处就在于对道德价值的正确认知和自觉执行,这种自觉与自主真正贴近了道德本质的意义。
“最美人物”的频繁涌现,彰显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深入人心;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都不断提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些都是有利于民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最美现象”的自媒体传播,昭示了普及和践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实践模式。纵观各大“最美现象”的传播过程,不难看出,最早由网民将他们的事迹或照片由微博、博客等自媒体传到网上,得到大众关注和认可,进而形成社会舆论,随后传统主流媒体和相关政府职能介入,继而迅速扩大社会舆论影响力。
社会舆论是指舆论主体队自己或他人的言行进行的善恶评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舆论的作用不容小觑。社会舆论依据理性的价值目标和标准,对人们的言行进行评价,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行为和现象加以颂扬,对不符合甚至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行为和现象予以谴责,引导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的典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形象化,对公众具有鼓舞和激励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践行要与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和网络这个新兴的社会舆论平台相结合,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环境,增进公众对“最美”精神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将外在的舆论导向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
“最美精神”的普及和传递,凸显了公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可传承性。运用“最美精神”传递公众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价值观教育是一定社会、阶级依据目标和标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启发和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们的内心,转化为自觉认同,如“最美精神”走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大学生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同时又有道德观念趋向不稳定的特点,新形势下运用兼具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的“最美人物”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提高教育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仅需要外在舆论的制约和引导,更是主体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进而形成道德自觉的过程。运用“最美精神”的道德载体,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培养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得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龚慧兰.最美人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载体研究[J].科技视界,2013(26):49-52.
[2]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建构[D].安徽大学,2010.
[3]陈寿灿,郑根成.“最美事件”的伦理启示[J].观察与思考,2013(7):64-67.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