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14-10-21 19:44谢光辉
华人时刊·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体系建设课程设置

谢光辉

【摘要】本文结合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内在要求,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从突出高职旅游管理课程專业特色、构建以综合化和模块化为导向的课程结构、注重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探讨课程体系改革方法。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课程设置;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5-201-01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应然追求

课程设置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置内容,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和纽带,同时作为课程实施的统领性依据,课程设置的质量关系到课程质量的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质量的保障必须以高职课程设置质量的保障为前提。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和基础,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为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发展的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而保证课程活动、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合理、有序、规范的进行。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过分重视课程实施的改革工作,忽视了对课程设置这样一个前置性重要问题本身的检视。这样的现状导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内容不符合时代和市场的需求,不符合市场和行业需要的课程设置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同样也是对学校资源和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生命的一种浪费。纵观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既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与其他层次课程设置不同的是,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在以知识结构为基础设置课程的同时还要以能力结构来设置课程。既要体现公共基础知识的适用性和全面性,凸显核心课程;还要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强化专业课程,发挥显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同时注重隐性课程的发展,培养学生从事旅游工作的素养和创新能力。在确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时,既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考虑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再者对学源及学生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一种基于满足岗位需要和能力培养的教育理论应运而生。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建议

(一)突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旅游教育是一种应用型人才教育,高校要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课程体系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有效拓展。国家教育部把旅游管理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之下的一个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以传统课程为依托,加强工商管理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西方经济学等,为学生打下深厚的专业基础,保证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后劲。其次是旅游学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及拓展课程,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选修课程体系,增加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的比重。拓展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储备、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加强财务管理、统计、策划和营销管理、会展旅游等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和业渠道,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避免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千人一面的”状况,以增强社会适应性,体现出院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

(二)构建以综合化和模块化为导向的课程结构

1.高职旅游管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依据旅游管理专业核心知识点和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将相关联的课程进行调整和整合,优化组合,紧随时代和行业的发展,即时的增加和更新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同时对于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也有重要作用。不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或是学科专业技能,都可以作为主线,同时兼顾其他多项专业理论以及技能课程。综合化的课程内容同时还包括对学生如何搜集和更新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技能训练提出了挑战。由此可见,高职旅游管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更能保证专业技能的工具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模块化是将课程内容按照特定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组成各个独立的模块,各个模块按照一定的顺序、比例共同组成了完整的课程计划。应将旅游行业职业能力特色的形成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涵以及计划的轴心和目标。保持课程模块的多元灵动性。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以及技能结构。

3.注重实践教学。高职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的实施以能力本位为课程观。能力是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所构成的综合素质结构。同时这种综合素质结构通过从业人员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来体现的,始终与工作岗位的实际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将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进行统整有利于高职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的实施。

按照“理论一技能一实践”的教学链,成一种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循环模式。通过这样的教学循环,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培养合格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这是旅游管理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合理、有效的途径。所以,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协调好专业课、服务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整个课程体系,通过搞好实践调查和增加模拟教学的途径来有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如酒店管理、餐饮客房管理、导游学、中国旅游地理、景点讲解等,均应将实践学时安排在该课程总课时之中,其实践时间应占各课程学时的一半。

具体方式是:一年级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饭店实习,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了解饭店业的实际同步进行;二年级学生要求在定点景区做景区导游8周,饭店的教学实践时间可安排在旅游旺季。毕业前,要有为期半年在酒店或旅行社实习的实际经验,实习结束时需提交一份内容充实的实习报告。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学分应占总学分的30%以上。在整个大学期间,通过安排学生实习,将学生的实习时间累积起来记入学分,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对旅游行业的了解更加深刻,另一方面促进理论学习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张丽梅.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浅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9(21).

[2]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3.

[3]董静.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体系建设课程设置
浅谈工厂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浅谈风力发电企业培训体系建设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