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及实践探讨

2014-10-21 20:08刘德光姜鸿
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32期
关键词:产学研人才培养创新

刘德光 姜鸿

摘要:产学研合作是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多个主体在内的综合体系,各方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有侧重点,又紧密联系。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常州大学为例,该校依托学科优势,不断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道路。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042-0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智慧的載体,是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一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创新型人才的数量,而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因此必须通过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中各主体的定位

1.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高等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继承和发扬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由于其在科技、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其培养人才的职能是任何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高校不仅是培养高学历人才的场所,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当代科技的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科学和技术之间的严格界线,学科之间的融合度日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大幅缩短,这就使得各国高校已经成为知识创新的中心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发展,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已成当今高校的重要职能。因此,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今高校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教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产学研的结合模式,才能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从基础操作到科技创新的跨越,逐步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科研院所——创新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

科研院所是指那些为解决某些方面科学及实践问题而开展研究的科学院、研究院、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这些科研院所或是独立的机构,或依附于政府各部门、各高校、企业等。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它们往往是集中于某一研究领域,专业性、针对性比较强,并且部分科研院所还代表了所在领域科技发展的前沿,是国内乃至世界技术发展的权威。因此,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科研院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研院所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分为两种,即直接培养和间接培养。所谓直接培养是指通过直接招收硕士生或博士生的形式使学生直接参与该学科领域课题的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而间接培养则是指独立的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在学研方面的合作,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不断加强科技开发等方面的交流,从而间接地影响高校学科的发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3.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试验场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企业的经济活动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在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中企业也是以盈利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的。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日益增强,企业能否在产品生产领域领先于其他企业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获得丰厚的利润。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和人才的投资,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不断寻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有效地将自身的市场化优势、科技成果转化优势、资金优势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组织间资源的共享机制,弥补了企业发展的不足,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在这种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也有了全新的解释,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在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中得到了锻炼和升华。

4.政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者

在校企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中,由于存在技术开发的风险性、科技成果转换的不确定性以及各方资源和信息的不对称性等问题,产学研的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参与无疑是促进产学研良性循环的一剂良药。政府可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对产学研的监督、指导和协调,进而调动各方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促进“学为用所学、研为产所研”的产学研良性发展。此外,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在合理考虑高校学科布局的基础之上,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当地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真正发挥高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组织模式

结合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目前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按照复杂程度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基地模式、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成果孵化人才培养模式。

1.校内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校内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科建设为向导,通过修改培养方案,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借助校内实训平台或实习软件的帮助,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感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弥补了传统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使人才培养紧跟学科发展,既集中了学科的优势资源,减少了对外沟通、协调、培训、安全等方面的成本,又促进了学科的良性发展。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国内各大高校所普遍采取的一种形式。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校内资源为主,受实训平台、教师队伍、教学方式等条件所限,人才培养还处于“学”与“研”相结合的程度,与企业所要求的“产”还有不小差距。

2.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校企之间的科研项目为纽带,项目各方按照预定契约,各负其责、各担风险,协同攻关,共享利润分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合作双方资源的共享,最大程度上节省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本;而且通过校企合作,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企业科研人员或普通员工交流的平台。双方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可以进行直接的技术性探讨、知识碰撞、共同攻关、克服研发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进而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之间的项目合作可以采取委托开发、合作开发或采取高校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形式,也可以采取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形式。但无论实行哪种形式,企业往往是项目研究的出资者,而高校则是项目的攻关者和支持者,因此,高校的研究成果能否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往往是决定双方产学研能否持续的关键。

3.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设置是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的,专业的建设程度也是以学生就业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来进行的。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与高校教师一起探讨人才的培养计划,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而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或实训指导等形式直接参与一线的教学活动,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设立创业基金、科研基金等形式鼓励高校教师或学生进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而对于一些人才紧缺且需求量比较大的行业,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高校进行委托培养,这既可以减少企业外部招聘人才的成本,又可以促进高校学科的健全和发展。

4.成果孵化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孵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研人才培养中最为复杂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以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导向,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风险投资,采用组建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孵化园、大学科技园、资产经营公司等形式直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高校科研项目和成果产业化的无缝对接,激发了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培养了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但是由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高校、教师或学生为主体建立的独立法人为依托,因此企业的运作模式、前期科研的资金投入、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政府对企业的优惠待遇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实践——以常州大学为例

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實践方面,下面以常州大学为例进行简要的说明。常州大学是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思想的指导下,常州大学依托学科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不断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道路。

1.立足地方经济,搭建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平台

常州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深知产学研合作首先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此,学校启动了“产学研111工程”,即选派100名素质好业务精的博士、教授到乡镇、企业挂职;建立100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培育10家特大型企业为长期紧密合作伙伴。在这一工程观的引导下,学校已经与国内4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0多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1个、市级工程中心17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5个、产学研基地156个、校企联盟178个。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加强了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推动了学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移,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2.依托学科优势,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提高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常州大学依靠自己的学科优势,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先后建成了“常州大学——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现代化工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三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两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这些教学示范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仿真学习或实验操作会不断地发现理论在与实践相结合中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修订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自然而然地会得到不断提升。

3.借助人才优势,开展多方位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常州大学凭借自己所拥有的师资力量和人才优势,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一方面,学校鼓励各类企业把研究中心或实验室放在学校,共同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开发。例如,常州大学与美国康宁公司联合共建了AFR反应器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与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共建精细化学品研发中心。另一方面,学校也鼓励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例如,自2014年起,常州大学与江苏常宝钢管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全面战略合作。同时,公司在学校设立“常宝奖学(教)基金”(本金1000万元),每年提供50万元用于奖教、进修、奖学以及助学等方面。

4.完善机构设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了提升学校的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开拓学校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推动产学研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常州大学组建了产学研合作处、产业处、技术转移中心、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四个部门,全面负责学校的横向科研、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与服务、专利与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其中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被确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该中心于2010年成立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常州常大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并下设溧阳、常熟、镇江、海安、赣榆、克拉玛依等六个分中心公司,这一举措标志着常州大学科技成果转移向市场化操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促进了常州大学科技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完善了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对称的问题,为学校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常州大学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另一举措是引导学生积极创业,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众所周知,创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学生理论学习的最终归宿。从创业项目的诞生到实体公司的创办,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到具体的实际经营,整个过程都要体现出创新。为此,常州大学特设立创新和创业基金,以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问题。而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校则通过设立大学生校园创业诊所和创业人才智库对学生提供一对一和点对点的服务,以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目前,从常州大学创业社区里走出来的多个创业项目已经在常州创意产业园和科教城创业园落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不仅为服务常州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融合理论学习、技能掌握、能力培养等内容在内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创造的飞跃。因此,在以高校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中,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应当各司其职,从完善人才培养的职业规划开始,加强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鼓励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来。并通过外联内引,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代金平.产学研合作视域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27-131.

[2]朱佳龙,彭有福.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3.(4):49-52.

[3]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5):102-105.

[4]苏雁,许学建.常州大学:协同创新促内涵发展[N].光明日报,

2013-04-22.

(责任编辑:王祝萍)

猜你喜欢
产学研人才培养创新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