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灿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16
建筑业目前仍然处于“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的“三低一高”阶段。而近年来,中国已进入“人口红利”拐点,市场的无形之手发挥作用,人工成本上升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而同时由于协作队伍中农民工流动性大、趋利性强以及建筑市场本身的“脏”“苦”“累”等因素,给建筑企业的人员队伍稳定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劳动力流动过于频繁,势必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持续推进,加重企业的负担,长期以往对行业发展极为不利。如何进好人、留住人让协作队伍农民工有一种归属感,也成为近年来建筑企业一直探讨的话题。
近几年来,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建筑企业,都给予了协作队伍农民工群体以很大的关注,而企业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权利的缺失,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构建平台,促成权利的良性回归,让协作队伍农民工有一种主人翁意识,这才是留人、用人的關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工会联合会内化于心,搭建维护协作队伍农民工政治权利平台。
协作队伍农民工是国家公民,应该依法享有公民的一切权利,即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等。
组建工会联合会应该紧贴职工,增强维权实效。工会联合会的组建要切实适合协作队伍农民工特点,善于剖开现象看本质,抓住非正规化就业协作队伍农民工入会的关键环节,拓宽了入会渠道,破解了因这一群体分散流动就业、没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单位和作业场所而难以纳入传统工会组织体系的难题。和当地政府和企业联动,将组织协作队伍农民工、维护协作队伍农民工合法权益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职责,切实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扩大联合会工作覆盖面,增强联合会组织凝聚力,实现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
组建工会联合会要善于主动工作,强化服务。工会联合会的工作应该体现在对协作队伍农民工维权的各个方面,一是强化宣传,加强对协作队伍农民工权利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加强对协作队伍农民工生命健康权意识以及劳动保障意识方面的培养,以保证在各自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维权;二是重在执行,对协作队伍农民工的合理诉求,工会联合会可以充分发挥服务职工这一职能,进行组织、引导、服务、维权作用;三是整合资源,营造氛围,积极的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搭建社会化工作平台,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下,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和主动性,完善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构建起政府与社会互联、通过搭建权利平台。
二、协作队伍农民工夜校外化于行,搭建维护协作队伍农民工发展权利平台
近几年“农民工夜校”发展如火如荼,作为一种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是新时期、新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民工夜校的开办实际上对其发展权利的尊重。首先要从领导干部的意识入手,提高对协作队伍农民工夜校的认知度,把协作队伍农民工的学习教育纳入到职工教育体系中,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化对专业师资力量的配备,再者协作队伍农民工夜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工会联合会在这里可以充当主角,在组织和宣传上给予关心和支持,要形成一整套的知识体系,在各个方面给予关注。
农民工夜校是现阶段建筑生产的必然要求。建筑发展到当今社会体现了时代的变革,而同时在另外一个方面对从事建筑的农民工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好的团队对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施工成本,降低施工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在施工生产中最实际上的东西搬到课堂上,指导工人们的劳动实践,提高广大农民工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从只是简单的操作发展成为对施工技术的指导,把各种工艺烂熟于胸,养成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了整个队伍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农民工夜校是稳定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组建农民工夜校为协作队伍农民工“提素”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把这项工作 “可抓可不抓”的工作变成“必须抓”,给广大农民工一个受教育的机会,在课堂学习中重人文培养、重技能学习、重安全教育、重权利塑造、重前景规划,这些都给协作队伍农民工一个融入建筑企业本身的一个机会和平台,从而更多的学习时间让他们的生活感到充实而有效,提高他们认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发展环境的营造也是企业留人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安康杯活动有序开展,搭建维护协作队伍农民工生命健康权利平台
安康杯竞赛在开展过程中把协作队伍农民工纳入到竞赛之中,把安全文化的营造放到施工一线,也是安康杯竞赛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
安康杯活动有序开展需要自觉融入工程建设。安康杯竞赛活动的主题是贴近生产建设,关注安全健康,把安康杯竞赛成为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安康杯竞赛活动过程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目标逐级分解,责任到人,做到有方案、有措施、有落实、有检查、有监督、有整改,加强宣传和执行力度。对特殊岗位严格要求,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为“安康杯”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安康杯竞赛活动有序开展体现的是对农民工生命健康权的尊重。安康杯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运用活动载体,加强协作队伍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与职工一起普及安全生产知识,鼓励其钻研业务技术,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增强安全防范意识的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同时通过“安康杯”竞赛活动与工会联会会劳动保护工作相结合,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与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相结合,以竞赛促进企业管理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协作队伍农民工安全生产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
四、文化活动推陈出新,搭建维护协作队伍农民工文化生活平台
有人用“文化荒漠”来形容协作队伍农民工现阶段的文化状态,“荒漠”的状况不仅不利于协作队伍农民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其可能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不容低估。
文化权利的回归需要管理者给予足够的重视。管理者首先要从思想上走出认识误区,坚决摒弃把协作队伍农民工当简单地、临时劳动力的错误,以平等、尊重和人性关怀关注协作队伍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权益。深入协作队伍农民工群众,了解协作队伍农民工生活现状和精神文化需求,制定保障协作队伍农民工文化权益,丰富协作队伍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相关政策,把协作队伍农民工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纳入和职工同等范畴,制定利于他们走出荒漠的具体措施。
文化权利的回归需要构建贴近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载体。要针对协作队伍农民工及其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推陈出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搭建各种不同的平台,针对他们的特殊需求、特殊的消费能力,让协作队伍农民工工作之余能在职工图书馆等场所免费享受“文化大餐”,开办文化培训教育,对青年协作队伍农民工进行科技、舞蹈、围棋、健身、体育等专题培训;设立文化知识讲座点,为协作队伍农民工进行文化知识讲座;兴起“文化进工地”活动。以各种方式把演出、图书、电影、讲座等文化资源送到建设工地。
文化权利回归要特别加强“自下而上种文化”的灌输。充分的搭建平台,重点挖掘,给协作队伍农民工提供有效的服务,真正从协作队伍农民工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利用节假日、或者施工淡季化整为零,长流水、不间断,经常性组织策划与农民工文化有关的活动,提高农民工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觉性。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两项活动。而是积极组织、引导、多想方法多提供条件,稳健地推动“农民工文化”的发掘、丰富和发展,农民工的文化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有大发展的基础与实力,通过文化权利的回归,来提高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基于以上四种权利的回归,建筑企业通过努力打造平台,真正的把稳定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化解人工不断攀升的风险,搭建属于协作队伍农民工自己的平台,帮助他们摆脱边缘人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锻炼一支技能熟练的劳务施工队伍,一定程度上化解人工成本不断攀升的风险,从而真正的留心、留人,让协作队伍农民工真正的有收入、有书读、有医疗、有安全、有组织、有文化、有发展,让协作队伍农民工安安心心的留下来,这也是建筑企业能够长治久安的必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