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丰
摘 要:专业注塑成型企业生产的塑料制品多为订单式生产,一次性成型,生产周期短,工艺要求高。通过对企业塑料制品设定合理的标准成本参数,探索制订标准成本体系过程中把成本动因作为考虑标准成本设定的重要关注因素,以期能准确核算企业标准产品的边际贡献,提高工厂制造成型部门的绩效考核和管理水平,也有利于改进衡量业务部门的定价的合理性。同传统的会计核算上的成本项目略有不同,本文试着从作业成本的角度来叙述设定标准成本项目及数据调查取得的方法。
关键词:注塑成型;标准成本;成本数据
中图分类号:F259.23 文献标识码:A
一、成本数据汇集的组织协调机制
产品的生产有行业标准,也有企业自身制订的生产技术标准,注塑企业的技术标准对于成型生产的塑料产品的外观与功能有相对具体的标准要求。在企业中要有条不紊地实施这些标准必须离不开一个健全的组织。我们认为标准成本核算组织的体系应当包括:标准制定与修订职能部门、标准运行过程中的控制部门、标准成本计算与分析反馈部门、绩效评价部门。
成本核算中相关数据来源需要企业各部门、全体员工共同参与。需要技术部门、生产车间、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要建立规范的制度文件明确各部门应当承担收集并提供为成本核算所必要的数据的职责,建立起跨部门职能的小组以期协调制订出与企业现有技术水平相适应的生产技术标准及计价标准,减少对成本计算的分歧;而且成本核算结果是否合理,需要成本核算部门会同生产、技术等部门的验证评价。因而标准成本核算体积要渗透到各相关部门,比如:技术部门对于材料耗用的基准、水口料的添加比例标准、成型条件的基准、成型后的各工序的标准工时的设定;采购部门对于采购价格确定、各种影响价格变化因素的分析及价格预测等。
二、注塑成型企业标准成本各相关参数构成及设定
注塑成型企业的生产特点,主要原料为塑料,重要的辅料为颜料,通过专用的注塑设备一次或多次将调好颜料的塑料注入模具腔体冷却后形成产品,生产周期短,对注塑工艺要求高,操作不当极易产生不良品。从塑料粒的投入到最终成品出售过程中一般经过配色、拌料、换模、洗机、试机、正式成型、成型后工序、包装等。
因而一个塑料成品的成本依其作业的过程,应包含:材料成本、注塑成型机台工时费用、模具分摊费用、成型后工序费用及其他专用设备的分摊费用等。
依据不同的作业(工序),技术开发部门应当通过多次反复试验,以得出最佳作业方法,形成标准生产作业的规范。成本部门需要研究这些作业,通过货币计量的手段来展现各作业体现在最终产品的价值构成。相应的各环节价值衡量标准便是标准成本核算体系。
为了保证成本标准的相对稳定性,相关标准应当保持一定时期不变,例如,每季或每年才依据实际变化情兑进行修订。
塑料成型企业的标准成本核算应当包括:用料标准,料的计价;成型机台的工时标准,机台工时的计价;成型后工序的计时与计价标准。
用料标准:在塑料成型的过程中一般会产生边角料(水口),在生产黑色产品时,这些水口可以同全新料混以一定比例或通过专用设备再处理进行回收再利用,因而在设定用料标准时,要考虑全新材料与水口的配比,并且,对于水口要用一个合理的回收价作为其计价标准。
成型机台工时:成型机台驱动形式、锁模力的不同,其所耗能及成本也有所不同,因而应依前述参数区分不同的标准成本。机台的工时成本项目主要有成型机设备及周边设备的折旧费用、机台耗用的电费、机台操作及守护人员的人工工时、机台场地占用费用等。因而在设定机台工时费用标准时,需要调查取得的数据有:该类型机台的购置成本、成型机的周边设备的购置成本(包含机械手、烘料机、模温机、随机粉碎机等),折旧年限,据此可以计算该类型机台的设备年折旧费用;该机台相关的各项电功率、平均用电荷载率,依据企业年度工作日及日工作时数此计算该机台年度用电费用;同时需要考虑人工成本,即需要多少人次来进行机台的操作看护成本;此外,对于机台占地费用的计算依据场地的所有权不同确定其估算方法,若是租用场地,则可依据单位租金乘以机台占地面积进行估算,若是自建场地,则以建筑物分摊该占用面积的年分摊费用计算。
模具成本的分摊:塑料模具因其精密度的要求及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不同模具之间的价值差异巨大,模具的价值亦构成该塑料产品成本的一种项目,分摊到产品中的原则是以模具总原值除以模具在其经济寿命期间的设计生产数量,此外,为保证模具能够正常有效的使用,对模具进行日常的保养也非常重要,因而有关模具生产过程中的保养也构成一项费用也要进行合理预估,作为产品成本项目中的模具成本。
成型后工序工时标准:后工程主要指水口修剪、塑料零件组装、全检等工序,主要部分为人工工时,依据人员的直接工资、社保费用、住房公积金等可接归属于个人的人事费用计算全年的费用再依据企业年度出勤工作日及日工作时数计算出人工工时标准。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塑料产品的组装都需要依赖专门的组立工具进行组装,因而对于该产品成本还应当考虑专用设备费用的分摊。
其他后续工序成本:有些塑料在成型之后还需要进行喷涂、电镀、水转印等加工工序才能形成可出售的产品或进行进一步加工的部件,而这些工序很大程度与塑料成型工艺有很大不同,并且在实务中,很多塑料成型厂对此类的工序大都采用外包方式进行,在此不做专门详述,仅以外包成本作为考虑项目。
上述参数确定之后一个塑料零件的成本也就可以计算出来了:塑料产品零件成本=材料标准用量×材料标准成本+成型工时×单位成型工时费÷模具穴数+模具原值÷设计产量+模具单穴的保养维护成本+后工序工时×单位人工工时费+专用设备的分摊费用+其他后续工序工时×对应的后续工序单位工时费+外包工序成本+包装费用
此外,关于良品率的影响因素,需要依据工厂现有的管理水平及产品生产的难易程度确定是否构成成本项目之一。
三、结束语
标准成本有利于加强成本的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衡量生产部门的生产管理水平。每月对成本差异分析,可以量化评价生产部门的绩效,了解现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生产部门发掘潜力,改善不足。标准成本同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可以用来评价业务部门的业绩,让业务人员不至于为了销量而做出不利于企业整体利益的事情。企业只有制订了适当的标准成本,并加强成本差异分析作业,方能为提升企业管理不断地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以利企业进行成本正确决策。
[1]道格拉斯.希克斯 作业成本会计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3endprint